谷關七雄越野跑—馬崙山斯可巴原路來回,阿里山超馬賽前測驗

2023/04/21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2023.2.16
谷關七雄高度排名第二的馬崙山,海拔2305米,步道全長約14公里,落差約1000公尺,是七雄當中坡度罕見較緩的一座,雖里程較長、海拔較高,但仍是相對適合新手的路線之一。上馬崙山的路線共有斯可巴步道與八壯士神木兩條,出發點相近且會在海拔1400處相會,形成O形的路線。但由於八壯士的路線相對陡峭,因此這次仍選擇走斯可巴步道原路來回,以求盡可能快速地完成路線。
自從報名了阿里山的越野賽以來,馬崙山就一直以來都是自己賽前訓練的口袋名單之一:較長的距離與較短的爬升,可跑性相對較高,坡度與強度也更接近比賽中預期的情況。從產業道路一路向上,在體能爆掉的邊緣持續推進,短暫停留於山頂後再快速下切,預期中的一切是如此順利,然實際上的路程與意料之外的情形,卻讓我重新反思了對於比賽應有的準備,也真正認清了自己的能力範圍。這是賽前最重要的一次測驗,也是自己在前陣子腳傷復原後強度最高的訓練,一切的成敗似乎都寄託於此,隨著馬崙山徑曲折迂迴。

初識越野跑

去年5月的一個晚上,一如往常的滑著Youtube,Hiker CP阿里山超馬的一系列影片吸引了我的注意,不知不覺看完了總長數十分鐘的影片,心底也同時悄悄埋下了一顆等待著時機成熟的種子。不到兩週後,新芽迅速出土,我報名了2023年度的阿里山超馬單日組賽事,並繳齊了報名費,也開始了接著這半年內一系列的密集訓練。
第一階段,便是前文提到的初半馬破二計畫,以5個月後的清水半馬為目標賽事,每個月盡可能維持75-100公里的跑量,最終在去年年尾順利達標。而下一個階段的開始,卻充滿著意料之外的曲折—時間來到期末,社團訓練、考核、隊伍、以及畢業專題的多重夾擊下,嚴重壓縮了原先就不多的訓練時數,跑量也瞬間掉到每月免強湊齊50k。預期中應該要提高的越野跑訓練頻率,也仍是久久的1個月一次,唯獨短距離的高配速訓練、以及新加入課表的重量訓練,相對維持得比較穩定些。

重創

2023年1月16日,那是我寒假林場實習的最後一天,比賽將近的當下,即使每天都在林場內進行林木調查等活動,仍維持著晨跑的訓練。當天的交通車近中午才會出發,把握整個上午的空檔,在林場內跑了一趟覬覦已久的越野跑:由於新化林場內的步道四通八達,且坡度大多相對平緩,在前幾天的實習中就認定可跑性肯定極高,便抓緊最後的機會,跑了趟又是一個月沒跑的越野跑。
不到9公里的路程,爬升僅250,對自己來說應該是相當愜意的,可跑完的當下卻立刻發現不對—隨著沖完澡後身體冷卻下來,左腳底外側的部分在踩踏時出現了明顯的疼痛,且並未隨著休息而減緩,反而隨著行走而越發嚴重。雖然說在林場內的調查活動,以自己的體能來說完全不成問題,但雙腳在每日的實習中大量使用,同時幾乎每天早上又都有固定的慢跑訓練,似乎超出了負荷的極限。
接下來的一週內,懊惱的同時也積極求醫,但無論中醫、西醫都沒有確定的結論,只給出了「休息一陣子就會好」的結語。而這一休就是整整3週,當足底終於不再疼痛、身體恢復到得以再次承受訓練時已是2月上旬,距離比賽也只有不到2週的時間。在訓練量嚴重下滑、專項訓練不足、傷癒等情況下,3小時內完賽的目標似乎也早已離自己而去,人生第一場的越野跑比賽,或許還是該務實地以無傷完賽為目標。慢慢重回訓練的步調,在恢復訓練的一個多禮拜後得以毫無傷痛的迎來這場賽前演練,已是最令人欣慰的進程。

該慢、抑或該快

第一次塞到幾乎要滿溢出來的5L越野跑包。
稍微睡過了頭才出門,吃過早餐後來到谷關時已是陽光普照,絲毫沒有清早該有的寒意,但畢竟是第一次到谷關練習越野跑,也是第一次跑這麼長的距離,以防萬一之下還是在背包中塞了件刷毛背心,5L的越野跑包第一次塞到全滿,拿起來似有些沉。在登山口與八壯士的岔路口整裝完畢,10點30分才終於起跑,預估著里程與爬升,目標在3小時內完成,然而面對這樣陌生的距離時,心裡其實絲毫沒有底。
剛開始還能小跑步著蹴上斜坡,沒過多久便敗給了堅硬的陡峭產業道路—時不時便超過30度的陡坡,即使拄著登山杖依然難以跑動,最後還是選擇用快走完成這1公里多的陡上。從登山口開始的坡度就遠沒有產業道路陡峭,以登山的步調來說應該算是輕鬆愜意的緩上,但若以越野跑的角度來看,身為一個上坡「苦手」仍然很難保持跑動,只得時而小跑幾步、大多時間還是只能用走的。
馬崙山的路徑「走」起來非常舒服,平緩的坡道幾乎全程都有林蔭遮蔽,除了里程較長外,幾乎沒有任何缺點,不愧被稱作谷關七雄裡的五星級步道。但在一路追趕著配速的前提下,即便是輕鬆的步道也可以使人苦不堪言,盡全力維持著上坡的速度,氣喘吁吁的推動雙腿時,仍不免懷疑為何要如此折磨自己。若說登山是享受山林的過程,那麼我想越野跑就是「在痛苦中享受山林」、或說是「在山林中享受著痛苦」的過程了。平時幾乎不用喘氣就能走上的坡道,將速度提高後立刻變得高不可攀,但卻也正因為這速度的提升,讓越野跑者得以在更短的時間內遍覽更多的風景。
走快走慢一直以來是登山界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人認為登山就該慢慢走,跑這麼快根本就看不到風景,即使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然而對於跑者們來說,一方面若是在能力範圍的配速內跑動,實際上並不會錯過任何一絲風景;另一方面來說,「看風景」本身並不是我們越野跑的唯一目的,在跑動過程中對身心的挑戰,以及快速穿梭在山川間的快意,同時也是我們所追求的。老實說我並不曉得跑著們究竟懷著何種心思,但以自己剛接觸越野跑的角度來看,我是如此認為的。而我也並不排斥任何一種的登山方式,慢確實有慢的好,也有慢的享受,然而快速跑動時對於身體與感官的刺激,也同時令我無法自拔。

山的本質

隨著之字型的山徑緩緩爬升,選手們小跑步蹦著上坡的畫面仍是只出現在夢裡的幻想,實際上的自己即便拄著登山杖依然只能苦苦慢步上攀。身上雖然沒有能夠測量心率的設備,但伴隨著粗曠氣音的呼吸與劇烈起伏的胸口,都能感受到此時的心臟只差沒從喉嚨彈出。向來寧可走慢也絕不停腳的堅持也終於敗給似永無止境的「和藹緩坡」,扔下登山杖大口喘著氣,試圖平撫早已雜亂無章的呼吸,同時趁機補充水分與果膠。
馬崙山絕大多數的山徑都是如此和緩而優美,在空閒的日子裡至此享受風吹草動,定是一大樂事;但當其搖身成為越野跑的山徑,則坡度也夠令人幹聲連連...
網路上給予馬崙山的評價,大多是谷關七雄中最好走、最和緩、林相也最美的一座,然而當改以另一種模式接近這座山,山的樣貌也隨之猙獰了起來。有趣的是,山的本質並未改變,改變的是決定去親近的我們—當我們有能力輕易地造訪一座山,那麼山的樣貌似乎總是偏向溫和、可親、緩慢、溫柔的;然而當今天我們採取的方式、或我們選擇的目的地超出了我們的能力,那麼山的樣貌則可以轉而變得兇惡、艱困、壓迫、遙不可及。以往我會刻意迴避談論「冒險」、「登山本質」這類的議題,因為我認為以自己淺薄的經驗體悟,難以、也不應涉足這樣的討論,但文已至此,似乎也讓自己第一次產生了對於冒險的詮釋—
「或許,冒險與挑戰便是為了看見山猙獰可怖的那一面,並藉由山的險惡,逼出內心對於"生"、對於"超越"的強烈渴望。」
我至今仍無法清楚解釋為甚麼自己喜歡越野跑,甚至為了這項活動重新回到運動、長跑的世界,但探尋體能的邊界、在極限邊緣來回踱步的深刻體感,卻讓我一次次甘之如飴的迎向新的挑戰。此時的我正在變化萬千、卻又在混沌的腦中顯得一成不變的中低海拔森林中掙扎著,就像每次在練習中逼近體能極限時一樣的,我仍在問著自己為何要把自己搞得這麼累、同時卻又不願意慢下腳步。

失速

看著路旁的里程標示以一個令人悲哀的速度緩慢上升,app中紀錄的均速也早已從理想中的11至12分速,直墜到只能在15至18分中間游移。近乎崩潰的努力推蹬著,道路左側的整齊石堆圍成一圈,耗費了近1個半小時後,我終於來到了接近頂部稜線的木炭窯遺址。那是當年的居民為了將砍伐的林木現地燒製成木炭而建造的,常以石塊堆疊並用泥土塗抹,形成堅固的窯體。
木炭窯遺址,敘說著曾經在此發達過的林業時光,也默默守護著這段早已淡去的泛黃記憶。
在日治時期,馬崙山屬於八仙山林場的新山分場,採伐林木的同時,也建有步道、索道等林業設施,如今這些遺跡仍被保留於馬崙山區。通過木炭窯後不久,一塊空地的右側立著木製指標,一邊通向馬崙山山頂、另一側則是新山國小的遺跡。那是當年政府為了讓在林場工作的員工子弟就讀,而在林場範圍內建置的教育機構,有點類似先前造訪過的大元國小,屬於應允林業而生的附帶產物。雖然對於遺跡頗有興趣、國小距離正路也不過幾分鐘的路程,但體能實在已經到達極限,這次便沒有再繞進去參觀。 遺跡過後的坡度明顯減緩,甚至出現了幾段緩下坡,速度也因此有了點起色。在抵達最後的陡上前的緩坡處,一顆形狀怪異的老樹從路旁橫了出來,再以幾乎呈直角的角度轉而向上生長。不知從何時開始,網路上的紀錄與貼文無不提到這棵樹,甚至也因此有了馬崙名樹、馬崙網美樹等稱號,雖然是來做賽前測驗,但畢竟越野跑的本質之一仍是享受所跑的環境,還是不免俗地停下腳步合照了幾張。

山頂與大哥的綠茶

從步道入口處到馬輪山頂的路線上,最陡峭的地方約有兩處,第一處是剛進入登山口時,隨後便是漫長的緩坡爬升;另一段便是三角點前的最後一小段稜線,整段坡度幾乎都超過45度,是必須得手腳並用攀爬的陡上,在前段消耗了大量體能之下面對此情此景,當真是哭笑不得,只能苦著一張臉生無可戀的苦撐。
終於,在心裡講了不曉得多少次的終於後,我抵達了山頂的小平台,空地範圍不大,一旁有張木製的長凳。象徵性地與高度標合照,這座號稱谷關最優美、愜意的中級山,卻也是唯一讓自己在抵達三角點時,打從心底感到雀躍、滿足的一座七雄。
馬崙山三角點,稱得上是谷關七雄裡最好走的一座,卻也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座。
坐在板凳上休息片刻,吃了一支營養棒、腰上的軟水壺也再度補滿水,傳了訊息報平安後,我旋即下山,準備迎接理論上是自己最擅長下坡路段。盡可能快速地脫離最後這段極難走的陡下,在緩坡處的涼亭遇上了上山時擦身而過的幾位大哥,此時正坐在亭子裡泡茶。熱情的邀我停下來喝兩杯茶再走,不好意思拒絕山友的好意,兩杯綠茶下肚,身體暖烘烘的,正打算火力全開的奔下山,卻沒料到真正的挑戰此時才開始。

急轉直下

在越野跑的比賽中,最困難、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障礙,並不只在於崎嶇的地形本身,極大的力量消耗更是左右成績的重要因素。當雙腿在上坡的過程中已消耗了大量肌力、肌肉的疲勞持續累積,此時轉換到下坡路段,雙腿被迫進行長時間且高強度的離心運動,對於已經疲乏的肌肉來說,無疑是相當沉重的負擔。而這也正是我在經過涼亭後所面對的最大課題:大腿在上坡中耗盡全力,忽然要以一個完全不同的發力方式支撐,導致內側的股四頭肌嚴重抽筋,每小跑一段都得停下來拉筋休息才有辦法繼續前進。
登山以來還未曾遇過如此嚴重的抽筋—甚至是在自己的經驗中,都不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急忙補充水分和果膠時才忽然意識到,我在這段大量運動、排汗的過程中,並未補充任何的電解質。或許是在登山過程中,因為行進速度較慢、肌肉的瞬間負荷較小,且也有補充各類食物的緣故,並未感受過身體對電解質的缺乏;而在先前跑半馬的路程中,也有在補給站喝過幾次的運動飲料。但這次的越野跑至此已進行了超過2個小時,即使天氣不熱,流失的水分也不容小覷,驚覺這可能也是導致抽筋的嚴重肇因之一。
拖著難以正常活動的大腿,下坡的速度竟不比上坡快多少,精神上甚至還更為忐忑。單攻時間早已被拋在腦後,此時平安順利的回到山下,才是自己唯一的目標。翻找著隨身攜帶的簡易醫療包,裡頭能用於固定肌肉的只有固定關節用的彈力繃帶,死馬當活馬醫的纏上抽筋嚴重的左腿股四頭末端,希望能多少減緩一點抽筋的不適。

生還

死命來到了距登山口3k左右的緩坡,抽筋的狀況暫時減緩了些,趁著腿還能動時奮力奔跑,就算只能快一秒回到平路都好。時間在緩跑與拉筋的過程中一點點磨耗,剩下約莫1公里時,抽筋冷不防地再度襲來,每一步踩踏地面時傳來的震動,都讓腿肌隱隱作痛。咬牙死撐著不放,不斷告訴自己就快到了、還有機會,此時在堅持些甚麼早已記不清,但卻清晰地記得那種彷彿溺者朝著水面伸手的窒息感受。
忍著抽筋的疼痛,盡量在落第時不讓雙腿打直,維持著一個介於「抽筋」與「抽筋到不能動」之間的詭異狀態,我繼續跑著。混雜著石塊的熟悉路面出現在腳下,我知道快到了,卻在每個轉彎後失望的發現事情非「憨人想ㄟ那麼簡單」。出發前3小時內完成的野心如今看起來簡直像是笑話,但我仍跑著,一方面仍抱持著對成績的微弱堅持,同時更希望能早一步下山。
回到登山口的自拍,臉上被遮住的笑容是鬆一口氣的燦笑、更是死裡逃生的苦笑。
又一個看似再度重複的急轉,谷關七雄的指示牌從視野邊緣晃出,我成功了。憑著最後一口氣跑過直線道,放棄跑回停車處,直接改在登山口停錶休息。幾秒鐘後,螢幕上顯示出本趟數據(同時使用Runkeeper和Relive紀錄,比較過後Runkeeper的數據似乎較合理,因此日後皆採用該Runkeeper的數據):里程14.6 km、時間3:47:38、總爬升則來到了1448 m,均速是有些令人鼻酸的15:33 min/km,但爬升量卻遠超出了自己行前的預期。由於馬崙山登山口至山頂的落差約為1000米,與阿里山超馬賽事的總爬升相近,才因此選擇了這條路線,然而包含中間上上下下的起伏,最中的累積爬升竟達到破紀錄的1450米,並且是在較比賽的21k還短上不少的15公里內完成,坡度實則遠大於正式比賽。
Runkeeper最終記錄到的數據,雖然配速完全失控,但總爬升來到出乎意料的1448米,反倒增強了對於正式比賽的信心。
雖說爬升的狀態不如預期、下山的抽筋也讓配速完全失控,但單看最終的數據仍令自己感到滿意,也對於這樣較長距離的跑動有了更清晰的概念。雖說一開始確實也是希望能夠達到理想的成績,但這趟行程更重要的目的本就是測試自己預想的裝備、補給策略、體能分配等,是否能夠發會如期的效果,在達到這項目的的前提下平安完成,對於自己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後記—

關於馬崙山
實際走過一遭馬崙後,其實能深刻體會到網路上所說不假,沿路平緩的落葉山徑與林蔭,都讓春日的馬崙步道走起來涼爽而悠哉。時而小有展望、時而出現遺跡的景色變化,也讓整條山徑一點也不無聊,即便里程較長、走起來會多花些時間,也仍非常適合踏青賞景,真可以說是谷關七雄內最適合新手的一座。
而對於越野跑者而言,凡是稍有點底子、爬升能力經過訓練的跑者,應該都能輕鬆應付馬崙山的坡度,就跑者的角度來看,接近4小時的單攻時間實在有些慚愧。以自己目前的程度來說,馬崙山的路線確實具有一定的可跑性,但部分路段的樹根路面跑起來並不算舒適,可能還需要更強的肌力來應付。
力有未逮
跑完這場賽前測驗後最大的心得,大概就是力有未逮了:由於專項訓練的缺乏,倒是上坡路段跑得相當掙扎,整體肌耐力的不足,也讓上下坡的轉換造成了最終嚴重抽筋的下場。未來若有考慮參與更長距離、或者強度更高的賽事,更密集的專項與肌力訓練,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最終雖遠超出預期時間,陡峭的坡度反而讓我對於比賽中的爬升有了更大的信心,也再度將完賽的目標定在3小時30分內,高標則落在3小時內。
裝備與補給策略
補給策略上的反思,無疑是這次的測驗中最大的收穫,首先是確認了自己在這樣時長下所需的補給量,能夠更具體的訂出比賽中所需的果膠以及補充時機。更重要的,是意識到補給中嚴重缺乏電解質的問題,也讓我在下山後隔天便飛奔去購買了曾經觀望過一陣子的電解質膠囊。
裝備部分,雖然似乎並非明智的做法,但仍選擇在賽前更換了一雙重量較輕、緩震較好的越野跑鞋,最終在測驗中繳出了良好的表現。而衣物的選擇與雙杖的使用,也在實測中發揮了應有的效果,基本確立了比賽所需的一切事前準備。
總結
總結以上的心得,馬崙山的山徑不論用跑的、用走的,都是相當舒服的一段路,即使是不擅長爬陡坡的山友,也能一覽七雄的景色。整趟跑下來,雖然幾乎榨乾了所有體能,卻也強化了比賽的信心,並確實的修正了正式比賽中的補給與裝備策略,這些寶貴的資訊可謂是這場實測中最重要的收穫,傷癒後的身體能再度回到賽道,也同時令人欣慰。懷著期待、緊張、興奮、忐忑,一個星期過後,這一切的一切,都將在阿里山與那美麗的櫻花一同盛開。
2019年開始接觸登山活動的筆者,喜愛台灣的山林,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足跡從高山百岳到中級山遺跡探勘都涵蓋,參與的活動則從溯溪、攀岩、到攀樹都有所囊括,雖看似樣樣通但實則樣樣不精。此處紀錄筆者的戶外生活體驗,希望透過文字刻劃自己的回憶,傳達依靠己力追尋愛好的理念,並期許文章能自娛娛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