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3月 攀岩感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台灣回歐洲之後一直沒有規律的去攀岩。剛回來時有時差,之後男友有時週末偏頭痛,也就無法每週末去攀岩館玩耍囉。


我也接受這麼久沒有常態性攀岩,體力及手握力就是會退化,就爬簡單的路線就好了。有機會去攀岩館,我就享受最簡單的路線,反正力氣弱,手腳不靈敏,爬起來感受就跟身體狀況好時爬困難的路線挑戰度差不多。比較不同的是現在攀岩比較沒有什麼恐懼感,因爲都是去同一家攀岩館爬同樣難度,已經習慣那個難度的路線變化,身體比較沒有處在未知的狀態。


以前剛開始攀岩時,動不動就會進入「極度恐懼」的狀態,主要原因就是身體重心(就是骨盤跟我的大屁屁)不穩導致驚慌。攀岩多年後,身體大概明白自己的腳尖站在低難處的路線上可以支撐多少的重量。重心可以擺在很多奇怪的位置,就算吃力,腦子也知道腳都撐得住,不會摔下去。手是扮演輔助的功能,幫助穩定身體,尤其是在移動重心的時刻,有時身體會比較不穩,所以在移動屁屁時,一隻手可能要特別用力握緊,才能輔助身體的移動。等到腳踏穩後,身體穩住,手就可以放鬆(是不緊握,不是放開)。


以上這一段是紀錄給我自己來幫我分析攀岩的原理。我的男友攀岩哲學跟我完全不同。當然他手長腿長,屁股沒我大,重心比我高,也有影響。我問他什麼時候握比較緊,什麼時候手比較放鬆,他好像沒有覺察,反正不是我上述那段的說法。他每次放假回來,必須度過一段只爬得動較低攀岩難度期,都會生自己的氣,這次也不例外。每個路線爬完,一定要抱怨現在身體比以前弱好多。他不注重暖身,第二攀就爬較難的路線,然後抱怨為什麼這個難度的路線有這種動作/這種握手點(沒有的話難度就會低一兩級啊)。他對「穩定度」的需求度比我高很多,所以會比我累很多(但是他耐力比我強很多)。攀爬同一條路線,我用70-80%的力氣,他用130%的力氣去爬,手一路握得比較緊,有時前臂會用力到 pump (感覺前臂漲得要爆掉)。我對穩定的定義是:不會摔下來就好,身體晃一下沒關係,移動時感覺有點恐怖也沒關係,反正才 0.3-0.5 秒,腳到達目的地就穩住了。男友是希望移動時也不要有不穩的感覺。每次看他爬得超穩,一點掙扎都沒有,下來時他卻說恐怖到極點,好幾次都覺得自己快摔了。其實,只要維持「ㄧ點動,三點不動」這個原則,就算在移動的那隻腳滑掉,其他三點還是可以穩住,不摔下來。事實上,他攀岩多年來摔的次數,一隻手就算得出來。 運動攀岩的重點也不是在「不准摔」(確保繩用意就是讓你可以大摔特摔都很安全啊),雖然我也很討厭摔啦。


以前從事攀岩時,恐懼度很高,有很大部分是在鍛鍊自己「累還是要強迫手抓緊」,「一舉一動要專心」,「深呼吸降低心跳速度」,跟腦內的「你不專心你會死掉啦!」警報器搏鬥。現在攀岩好像心理上來說是個不同的活動,在牆上感覺熟悉感很高,腦子有點散漫,比較沒有專注在攀岩上,常常邊爬邊亂想一些事情。攀岩完身體也不會像以前一樣痠到半夜痠醒。不過今天一早醒來,還是有感覺手腳麻麻的,電流通過在充電的感覺。我想下次攀岩,還是要花心思在呼吸以及專心攀岩這一點上,難度,肌力反倒是其次。


我覺得,應該感謝到現在還沒對攀岩這項活動感到厭煩不耐。很多人沒有找到喜歡的運動,很難強迫自己從事不喜歡的活動。攀岩對神經系統的刺激性很大,是我的身體非常需要的。恐懼感這方面,以前我以為我用攀岩來練習對抗恐懼感,對我人生其他方面的恐懼會有幫助,後來發現克服對攀岩會摔的恐懼,對人際關係的恐懼並無幫助 😭 。但是對降低我的憂鬱跟焦慮有幫助。祝福每個人都找得到對自己身心靈有幫助的活動💙 。

( 順便提一下,以上這張圖對我來說是個超不舒服的姿勢。我習慣重心在腳的正上方。如果屁屁要離岩牆如圖一樣遠的話,那我的手是掛在很舒適的握手點,手臂是垂直的,整個身體重量是用骨骼在撐著的。如果一定要經過圖示的步驟才爬得上去的話,那我的身體在這個位置會儘量低於0.5 秒 ,用腳用力蹬到下一個位置。要不然另一個比較可能的是圖中的人士繩子在支撐的,手腳並沒在用力)




avatar-img
13會員
4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攀攀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昨天去看心理諮商,明明是在網上用英文報名的,結果諮商師跟我說她不知道我只會說英文,明明她英文講的還可以,可是她就一副極度驚嚇的態度。她給了我幾個會講英文的諮商師電話號碼,就把我趕出諮商室了。
上篇講表達,講到我想寫一篇探討「信念」的文章,但是寫了一堆句子出來,方向感覺不對,也缺乏我想談論的「元素」,我再試試看寫不寫得出我想談論的點。
這篇文章探討了語言表達、文化差異、藝術裡的情感表達等議題,以李安的電影為例,引發了作者對於個人家庭及社會價值觀的思考。文章中融合了對音樂、藝術、情感表達及家庭教育的感悟,以及個人對於內在情感的深入探索。 ( AI 果然文筆比我好多了)
其實每次回去,家人的行為就是同樣那一套,可是總是看不懂底下的邏輯是什麼。 有些人超痛恨數學,可能他們天生腦子打從心底搞不懂數學的底層邏輯。 我覺得回家對我來說,就像痛恨數學的人去上數學課一樣。
前一篇說到我看很多身心靈的影片,什麼輪脈啊,前世啊,各種一看到 Youtube「麻瓜通靈日記」,總共八集,我看一集,哭一場,很衝動的一口氣把八集都看完。以前我都認為通靈是假的 (實際上也真的有很多假的,為了賺錢嘛)。但是我看到麻瓜通靈日記裡的大寶,把她的懷疑,掙扎,通通記錄下來,
之前一直以為,合約結束以後可以做好多事:瑜珈,出去玩,申請新工作,上網路課程,寫日記,冥想,等等等等。結果,幾星期什麼都不想做,整天呈現發呆狀況,要不然就是一直看 Youtube 。我覺得自己完蛋了,怎麼會腦袋癱瘓成這樣?
昨天去看心理諮商,明明是在網上用英文報名的,結果諮商師跟我說她不知道我只會說英文,明明她英文講的還可以,可是她就一副極度驚嚇的態度。她給了我幾個會講英文的諮商師電話號碼,就把我趕出諮商室了。
上篇講表達,講到我想寫一篇探討「信念」的文章,但是寫了一堆句子出來,方向感覺不對,也缺乏我想談論的「元素」,我再試試看寫不寫得出我想談論的點。
這篇文章探討了語言表達、文化差異、藝術裡的情感表達等議題,以李安的電影為例,引發了作者對於個人家庭及社會價值觀的思考。文章中融合了對音樂、藝術、情感表達及家庭教育的感悟,以及個人對於內在情感的深入探索。 ( AI 果然文筆比我好多了)
其實每次回去,家人的行為就是同樣那一套,可是總是看不懂底下的邏輯是什麼。 有些人超痛恨數學,可能他們天生腦子打從心底搞不懂數學的底層邏輯。 我覺得回家對我來說,就像痛恨數學的人去上數學課一樣。
前一篇說到我看很多身心靈的影片,什麼輪脈啊,前世啊,各種一看到 Youtube「麻瓜通靈日記」,總共八集,我看一集,哭一場,很衝動的一口氣把八集都看完。以前我都認為通靈是假的 (實際上也真的有很多假的,為了賺錢嘛)。但是我看到麻瓜通靈日記裡的大寶,把她的懷疑,掙扎,通通記錄下來,
之前一直以為,合約結束以後可以做好多事:瑜珈,出去玩,申請新工作,上網路課程,寫日記,冥想,等等等等。結果,幾星期什麼都不想做,整天呈現發呆狀況,要不然就是一直看 Youtube 。我覺得自己完蛋了,怎麼會腦袋癱瘓成這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運動,尤其是有難度的運動,很容易從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驗中,體悟到人生。
Thumbnail
3月初的比賽中扭傷右腳導致無法攀岩,也促使我在家中架設了一組指力訓練器材,開始了為期兩個多月的指力訓練。原先能夠爬V3-V4的人,在三個月沒攀岩、一週只做3-4次指力訓練的我,在回到岩館後究竟還剩下多少攀岩能力? 這是一次意外的測試,實驗的結果,卻也有些出乎意料...
Thumbnail
中搜溯攀部,是我這輩子,學習攀岩,最好的機會了。
Thumbnail
#運動攀登| #龍洞|校門口|oh!(5.8) 這上面的景色,我想我會記得很久很久。 花了13分鐘完攀,嘗試了3次,最後一次掉了3次,20米的攀登路線,我以為我不可能做得到。 「要放棄嗎?還是再嘗試一下?」矛盾的念頭一直不時在腦海中交替出現。 無能為力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同時,在每
Thumbnail
2024/04/12 來到陽明山支援攀樹體驗,這是一場充滿心靈與療癒的攀樹,不是為攀而攀,而是讓自己知道想要什麼做了什麼,看著學院們滿滿的歡樂和分享,覺得能夠帶領這樣氣氛真的不容易,主講師真的太厲害了。 每次還沒開始就會聽到不少人說自己有懼高症,但最後大家都能因為安全感而順利上樹,讓我相信人的潛
04/10/2011 停了兩年的攀岩,前一陣子因為一些因緣而重新排入了行事曆中。 要登聖稜線,必需通過品斷及素斷,這兩個斷崖。 嚮導考試要練習繩結及使用大D。 腳踏車道的開通,可以直接騎到公館。 最後又在網上看到的公館的免費岩場。 這幾個因素,讓我找出久未用的攀岩裝備。 還和睿思兩個人
04/17/2008 昨晚買了第一套攀岩裝備,開始了第一次的練習. 只是年己不惑,加上體形是屬於壯碩那類的. 兩次的先鋒攀登,作來吃力,但還是上去了. 攀登上去時的樣子,好像一隻青蛙貼在牆壁上. 只能用摔豬肉,或是暴力上來形容.   教練說的很直接,這樣爬,很醜!   看著教練優雅
04/14/2008 攀岩!這麼好玩的遊戲,我以前怎麼沒發現! 去年就想去學攀岩了,工作一忙又拖到今年,看過Bucket List之後. 攀岩列在第二項,加上五月初要去走聖稜線,而品斷和素斷的考驗. 也促使我去學攀岩的決心.星期四早上,上網找了一下,找到台北市攀岩協會的訓練課程. 第一百二
Thumbnail
攀岩抱石是可以培養身體的力量和靈活性的健身活動,提升心理素質和精神挑戰。許多人參與攀岩抱石是為了享受挑戰、探索自己的極限,並與其他攀岩者建立友誼和共享經驗。透過成年後的第一次攀岩,領悟人生。
Thumbnail
攀樹的應用有哪些?首先它可以是一種休閒活動,也可以是工作上的選擇,還能夠是變成競賽項目。 然而在攀樹的世界裡,有更多值得探討人跟大自然之間的互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運動,尤其是有難度的運動,很容易從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驗中,體悟到人生。
Thumbnail
3月初的比賽中扭傷右腳導致無法攀岩,也促使我在家中架設了一組指力訓練器材,開始了為期兩個多月的指力訓練。原先能夠爬V3-V4的人,在三個月沒攀岩、一週只做3-4次指力訓練的我,在回到岩館後究竟還剩下多少攀岩能力? 這是一次意外的測試,實驗的結果,卻也有些出乎意料...
Thumbnail
中搜溯攀部,是我這輩子,學習攀岩,最好的機會了。
Thumbnail
#運動攀登| #龍洞|校門口|oh!(5.8) 這上面的景色,我想我會記得很久很久。 花了13分鐘完攀,嘗試了3次,最後一次掉了3次,20米的攀登路線,我以為我不可能做得到。 「要放棄嗎?還是再嘗試一下?」矛盾的念頭一直不時在腦海中交替出現。 無能為力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同時,在每
Thumbnail
2024/04/12 來到陽明山支援攀樹體驗,這是一場充滿心靈與療癒的攀樹,不是為攀而攀,而是讓自己知道想要什麼做了什麼,看著學院們滿滿的歡樂和分享,覺得能夠帶領這樣氣氛真的不容易,主講師真的太厲害了。 每次還沒開始就會聽到不少人說自己有懼高症,但最後大家都能因為安全感而順利上樹,讓我相信人的潛
04/10/2011 停了兩年的攀岩,前一陣子因為一些因緣而重新排入了行事曆中。 要登聖稜線,必需通過品斷及素斷,這兩個斷崖。 嚮導考試要練習繩結及使用大D。 腳踏車道的開通,可以直接騎到公館。 最後又在網上看到的公館的免費岩場。 這幾個因素,讓我找出久未用的攀岩裝備。 還和睿思兩個人
04/17/2008 昨晚買了第一套攀岩裝備,開始了第一次的練習. 只是年己不惑,加上體形是屬於壯碩那類的. 兩次的先鋒攀登,作來吃力,但還是上去了. 攀登上去時的樣子,好像一隻青蛙貼在牆壁上. 只能用摔豬肉,或是暴力上來形容.   教練說的很直接,這樣爬,很醜!   看著教練優雅
04/14/2008 攀岩!這麼好玩的遊戲,我以前怎麼沒發現! 去年就想去學攀岩了,工作一忙又拖到今年,看過Bucket List之後. 攀岩列在第二項,加上五月初要去走聖稜線,而品斷和素斷的考驗. 也促使我去學攀岩的決心.星期四早上,上網找了一下,找到台北市攀岩協會的訓練課程. 第一百二
Thumbnail
攀岩抱石是可以培養身體的力量和靈活性的健身活動,提升心理素質和精神挑戰。許多人參與攀岩抱石是為了享受挑戰、探索自己的極限,並與其他攀岩者建立友誼和共享經驗。透過成年後的第一次攀岩,領悟人生。
Thumbnail
攀樹的應用有哪些?首先它可以是一種休閒活動,也可以是工作上的選擇,還能夠是變成競賽項目。 然而在攀樹的世界裡,有更多值得探討人跟大自然之間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