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主持
或許下次可以嘗試調整為較為放鬆的狀態,比如用一隻手拿麥克風,另一隻手放鬆調整。這樣的調整或許可以避免在緊張狀態下鎖死自己。
針對教學能力的狀態,以前在準備一門課時,多以講授為主。隨著參加其他教師社群的活動,我漸漸發現其實人的精神有限。如果五十分鐘完全以講授方式進行,對於聆聽的學員來說,需要非常專注地邊聆聽邊分析。然而,這樣的狀態如果要持續六小時,對聆聽者來說其實是非常難受且不符合人性。
因此,筆者發現需要適時地運用各種教學技巧。例如,設計牌卡活動,讓參與者分享心得,一方面可以減少他們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分享消除上課的緊張感。回想筆者過去的學習歷程,常常是在高壓狀態下進行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容易讓筆者在生活中遇到臨時狀況如天災或人禍時,措手不及。然而,如果能養成放鬆學習與面對事情的態度,增加一分彈性,就可以在這樣的狀態下精準突破困境,提升自我。
在進行新專案的規劃時,與不同利害關係人討論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筆者認為,試著將其他循環和歷程撰寫下來,可以讓問題越來越清晰。近期的規劃與執行過程中,筆者發現通過不同立場的人撰寫計畫,如執行長、合夥創辦人、場域利害關係人以及管理績效的教練,可以幫助計畫更完善。
在每次活動後,筆者將計畫進行修正,並發現覆盤與迭代與規劃順序有很大關係。首先,先與合夥創辦人討論,並進行田野調查的行程規劃。透過聆聽引路人意見並自行查找資料,製作出第一版計畫書。接著進行實際的田野調查,從專業口譯、自身和學生翻譯的內容中,逐漸梳理出不同視角的現況。再與執行長討論,將原本的視角轉變為開創者的觀點。
然而,同時也會產生忽略自身狀態的問題。因此,這時候找尋一個管理教練,將計畫中的問題和期望解決的問題進行梳理,可以讓整個規劃再次迭代,進一步完善專案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