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心布施,果報難量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大莊嚴論經》,在《大正藏》第 4 冊 279 頁下欄到 280 頁上欄。
行布施不在於所布施的物品是多是少,它的殊勝處在於是否有清淨的信心,即使只有布施兩枚錢,所得到的果報也是難以衡量的。
曾聽說有一個女人來到晝闇山,看到大家在山裡舉辦無遮大會,不論在家出家、凡夫聖者、卑賤尊貴,一律平等布施供養。
那時,這個女人在會場中乞食,親眼見到僧眾,心中生起了無比的歡喜,忍不住讚歎說:「善哉!聖僧!就如大海,是眾多寶藏聚集之處;大家都想要供養僧寶;可是,我竟然一貧如洗,沒有任何財物可以供養。」
說完之後,又摸遍自己全身上下,實在是什麼都沒有,於是再想:「啊!先前曾經在糞堆中找到兩枚銅錢。」於是,她就拿著這僅有的兩枚銅錢供養僧眾。
當時,僧眾中的上座比丘已證得阿羅漢果,能預知人心,而這位上座比丘時時保持正念、正知,察覺到這個女人具有深厚的信心,為了使她增長更多的功德,不等寺院中統理僧事的維那宣布,便站起來親自誠懇地為這位女人祝福祈願,並對大眾僧說:「各位大德僧!請聽我說!」接著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這個女人的心意,即使是大地及大海中所有的寶物,全部都能供養僧眾(在她的心來看,都能夠供養僧眾)。好好地用心觀察,為了修福而修道,希望能讓妳獲得解脫道,永遠脫離貧窮之苦。」
女人聽了之後,心中生起強大的信心:「就像法師所說的,我做了難行之事,與布施一切的錢財珍寶並沒有兩樣(雖然她只是供養了兩枚銅錢,但是她的心量跟布施一切的珍寶並沒有兩樣)。」一種感傷與喜悅交集的心情頓時湧上心頭,於是五體投地頂禮歸依大眾僧,然後,將兩枚銅錢放在上座比丘面前,淚流滿面地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但願我生生世世中,能永遠脫離貧窮,常得歡樂,喜慶合集,不再和親友別離。我現在供養僧眾的果報,只有佛能瞭解,由於這樣的功德,得以快速地實現我的願望。所種下微小的善心,願能於此身中迅速地生起善根。」
女人下山後,來到一棵樹下坐著,樹蔭停留沒有移動,在樹蔭的上方,還有一片白雲覆蓋著。當時的國王因為夫人剛過世,外出散心,一眼看到白雲覆蓋樹蔭下的女人,生起愛戀之心,便將女人帶回王宮內,立為第一夫人。
女人心想:「之前我許的願,如今已稱心如意了。」便對國王說:「請準備豐盛的寶物及供養品,帶到晝闇山上供養僧眾,將這些寶珠瓔珞等種種財物,拿來布施。」
可是,這次上座比丘並沒有為第一夫人祝福祈願。於是,大家感到很好奇便問:「之前她還是貧賤女人的時候,雖然只有布施兩枚銅錢,上座比丘您還親自站起來為她祝福祈願;現在她成了國王的夫人,以珍寶瓔珞等種種財物布施,為什麼您反而不為她祝福祈願呢?」
這時,上座比丘對大眾僧說:「先前我為她祝福祈願時,並不是為了她所供養的財物,而是擔心這位女人心念雜亂,所以為她祝福祈願。」接著便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不是供養的錢財多,就能獲得大果報;只有殊勝難得的善心,才能獲得大果報。
這位女人之前布施時,將所有的一切全部捨出用來布施,這份心意的功德,只有佛的智慧才能瞭解,不是我所能知道的。
如今雖然她所供養的財寶很多,卻不如當時發心的十六分之一。
如果以雜亂、污濁的心念布施,就像那些做買賣的商人,想要以少量的財物換取巨大的回報。
布施的財物雖然少,但若布施的心意殊勝廣大,未來所獲得的果報也是無量的。
就像阿育王以清淨心拿小堆的土供養佛;也像舍衛城裡的窮女人,以飯漿(飯漿,其實就是洗米的水,洗米水),以飯漿供養迦葉尊者一樣,所供養的都不是很貴重的物品。
不過,阿育王前生布施小小的土堆,而之後卻得到統御大地的果報;窮女人布施飯漿,得到投生天界的大果報。即使布施的物品很少,但是心意清淨廣大,得到的果報也是非常大的。
就好像一件潔白乾淨的衣服,以一滴油滴在上面,污垢油膩會逐漸擴散、增長。
又像是油滴到水中,油滴雖然微小,卻能遍布在池水上。
所以,應當知道:心念殊勝,果報才會廣大。」
這個經中有提到阿育王的前生,那時候他還是個小孩子,有一天遇到佛與阿難外出托鉢,這小孩子他很恭敬地拿一些土堆要放在鉢裡面。阿難尊者說:「你怎麼拿土堆放在鉢裡面?這個鉢是要來盛飯吃的啊!」佛知道這小孩子的發心很清淨,說:「給他布施。」就是因為阿育王的前生他有清淨的布施,而之後他統一了印度,就是經所說的,雖然布施小土堆,但是得到統御大地的果報。
這窮女人真的是非常窮,如果有人在洗米,把洗米水往外倒的時候,她就拿個破瓦罐來盛接,有時候接不到,經常都沒有飯吃。但是迦葉尊者說:「沒有關係!這洗米水也好。」她很恭敬地布施,而後來得到生天的果報。
這個故事的含意主要是說,並不是在財物的多少,而是在心的清淨與廣大。
我們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