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路上關於「自戀型人格」的分析文章越來越多,許多人在閱讀後才恍然大悟,識別出自己關係中隱藏的情感操控。
對我而言,這個專業名詞並非來自書本,而是在一段充滿消耗與掙扎的關係中,狠狠地學習並體會到的深刻課題。那份清醒來得慢且痛,卻至關重要。

我意識到,對方所展現出的自我中心、缺乏同理,以及對他人需求的忽視,其實是他人生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個人課題。
如果這個課題的解答,必須透過不斷傷害我、消耗我的情感能量來達成,那麼,我並沒有這個神聖的義務去做他的解藥或工具人。
你可能會問,難道沒有試過溝通與包容嗎?答案是:同理心、包容、理解,這些我都曾經傾盡所有去嘗試過。
我願意給予對方所有他需要的情緒價值、理解與支持。然而,所有努力的結果,最終得到的迴應卻是那句輕飄飄的:「我本來就這樣啊。」
這句話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殘酷的事實:我並不想為我的行為改變,也不想為我的傷害負責。
這樣的人會不會改變?他愛不愛我?老實說,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不知道,或許也永遠無法知道。但在這段經歷中,我學會了最重要的一課:對方的潛能與愛意,都不是我們繼續停留的理由。
判斷一段關係是否需要終結,標準其實很簡單,且與對方的人格類型無關:
我曾經明確地、溫和地告知你,
某件事會讓我受傷、會觸碰到我的底線,
而你卻選擇繼續做,且沒有悔意或改變的行動。
當這個情況發生時,不論他是自戀型人格也好、缺乏安全感也罷,這個人就不該繼續留在我的生命中,持續地對我造成傷害。
「愛」不是無止盡的寬容,而是互相尊重界線的行動。當一方持續無視你的傷痛,這段關係的本質就不是愛,而是單方面的消耗與掠奪。
社會上,因為親密關係而內心受傷、情感枯竭的人真的太多了。我們在關係中學會了愛人,卻往往忽略了愛自己的責任。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這類困境,請務必記住以下兩點,作為你療癒的開始:
- 放手: 終止你對改變對方的執念,將能量收回到自我身上。
- 拒絕: 勇敢拒絕那些持續傷害你的人,離開不是軟弱,而是為你的心靈重建安全空間的偉大力量。
希望所有曾經或正擁有「自戀型人格」伴侶的人,最終都能遇見並選擇那些願意一起努力,尊重彼此界線,讓關係變得更好的人。願我們都能在經歷傷痛後,學會堅定地守護自己,好好地走下去。
謝謝你們看到這邊,可以幫我點個愛心、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
也歡迎追蹤我,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文章~
你的每一個愛心都是對我寫作大大的鼓勵~ ❤️
想看看我的日常,歡迎追蹤我的IG:@脩奕
單看文章很無趣,歡迎搭配我的YT:@脩奕夏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