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醫師身邊的家人朋友不約而同問了我這個問題,幾個月之前也曾有爸爸私訊問我補充維他命D是否真的是必要?今天我想試著回答大家這個大哉問。
首先跟大家介紹這個命名將近200年的維他命,維生素D是種脂溶性的物質,在人體的新陳代謝當中是要角擔當。目前認為Vitamin D 是種『荷爾蒙前趨物質(prohormone)』,是個比影視歌三棲還厲害的超級A咖喔!它參與了身體許多機能的運作,包含了神經肌肉功能、骨質建立、新陳代謝、免疫調節 (抵抗力)、細胞的增生/分化/凋亡、抗發炎反應。
兒童缺乏維生素D最著名的疾病叫做「佝僂症(Rickets)」,白話文就是容易骨折的意思;也因為維生素D缺乏的關係,腸道對鈣質的吸收減少,最終導致身體缺鈣。此外維生素D也參與了免疫功能,缺乏時會增加感染、生病的風險。 與兒童不一樣的是,成人缺乏維生素D導致的疾病是「骨質軟化症(osteomalacia)」,罹患骨質軟化症者的骨頭是不健康的,可能會出現骨頭疼痛、髖部疼痛、肌肉無力等症狀,嚴重者則會有骨折的風險。
其實人體補充維生素D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分別為:
而根據研究統計, 發現台灣約有六成民眾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是缺乏的,充足者的比例極少。主要可能跟現代人室內工作居多、戶外活動少且注重防曬,導致陽光照射不足 (UVB紫外光的曝露不夠),另外外食族的飲食不均衡也大有關係。
根據我國第八版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維他命D的建議攝取量分為以下標準。
► 可能缺乏維生素D的族群
只要維持飲食均衡,加上每天適時地曬太陽,基本上是不會缺乏維生素D的。然而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改變, 加上注重防曬、美白、抗老,要維持這個良好的習慣其實很不容易。因此歐醫師認為除了飲食均衡之外,藉由保健品來補充也是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針對一般人,我們會建議上午10點以前、下午3點以後可出門曬太陽,通常只需要曝曬手腳部位的面積,大概15分鐘就可以了。一方面避免曬傷、一方面讓皮膚接受適量的UVB暴露,這樣子身體就會自行合成維他命D3。 在此,歐醫師要特別提醒家長,我們不建議「正中午」讓寶寶曬太陽喔!原因是一歲內的寶寶皮膚還沒發育健全,日正當中的強烈紫外線可是會曬傷皮膚、增加皮膚癌風險!
理論上動物性來源的『維他命D3』比植物性來源的『維他命D2』更容易被人體利用,不過研究去看這兩者的血中25(OH)D濃度是差不多的。一般非素食者的話,可以透過吃魚來補充維生素D。若是茹素也沒關係,可以多攝取菇類或黑木耳,再搭配適當的陽光曝曬或是食用額外的補充品也可以。 要特別注意的是,維他命D 是『脂溶性』的維他命,必須和油脂一起攝取吸收效果才好,因此維他命D的補充品建議是飯後吃。
最後歐醫師想特別提醒的是,攝取充足的營養素固然重要,但也注意不要過量了!維生素D會增加小腸對鈣質的吸收,因此過量攝取時可能會導致鈣質在血中濃度太高,而產生高血鈣的症狀發生,如:噁心嘔吐、心律不整、食慾不振、肌肉無力甚至是疲倦等。高血鈣對身體的心臟、血管組織、腎臟等都會有損害的可能,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維持均衡的飲食習慣、每日適量的陽光曝曬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