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你是否只是個「Note Taker」?

U020|你是否只是個「Note Taker」?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收集新想法,並不等於“了解”新想法」


「收集新想法,並不等於能有效地利用他」


「收集新想法,並不等於能夠與他人有效討論他」


「你沒有花時間去發展你的想法,


而是養成了只在別人的想法上劃重點的習慣。」


「你不需要更多知識,你需要更好發展你有的知識。」


這段討論,是美國創作者Nick Milo[1] 在其經典的Linking Your Thinking[2] 工作坊培訓內容,Lesson 1a.3的開場白[3]。


Nick Milo 稱這類的人叫做「Note Taker」,


也就是描述那些,收藏了一大堆文章但沒太閱讀深思,


而閱讀時只劃重點,抄寫重點,編排重點的偽工作者。


這類的人再努力,也都是在整理他人的觀點,


時間久了,得到最有價值的東西,


就是以為自己看了很多本書的虛榮。


我在高中與大學時期,也是這種 Note Taker。


年輕的時候就是買了很多書,翻了很多書,


到處看來看去,但總是覺得東西都有點印象,


用聊天的還能說出一些故事自圓其說,


但如果用寫的,每個字都憋得很困難。


但隨著抵達碩士與博士時期,


用寫作表達想法是每天都要做的事,


我才開始在寫作上下足功夫。


而現在一天到了都能寫3000-5000字的狀態,


才發現這才是真正發展知識正確的姿勢。


我也如此,進入了Nick Milo所謂的「Note Maker」的境界。


Reference

[1] https://x.com/nickmilo

[2] https://www.linkingyourthinking.com/

[3] https://community.linkingyourthinking.com/c/curriculum-unit-1/sections/87389/lessons/290425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9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