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提到情緒勒索給人的感覺,
就像在FOG迷霧中,讓人既難以辨認眼前事物,更無法判斷方向。
而FOG (迷霧)所指的分別是:
Fear 恐懼
Obligation 義務與責任
Guilt 罪惡感
以上三種都會帶來威脅與不安感,讓身陷於這些感覺的被勒索者,
難以覺察自己正受到這些情緒的影響,做出服從、忍耐的反應,
除了迴避可能發生的衝突,也能避免讓自己的內在感受到痛苦與無助。
因此無法看清勒索者對自己的情緒認知與行為帶來多巨大的影響,
被勒索者就像走在迷霧中,看不清方向,只能照勒索者的劇本前進,因而被勒索成功。
接下來一起來看看究竟什麼是FOG?
第一項為Fear 恐懼:
勒索者會對你大叫、咆哮,甚至說出下面這些話:
「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要求做,有你好看的」
「要是你跟我離婚,就再也別想看到孩子」
「你要是離開我,我就去自殺」
「你現在把東西收一收,明天不用再來上班了」
當然,不一定每個人都對這些話語感到恐懼,
那為甚麼一些人會對恐懼特別敏感呢?
可能來自於童年成長的經驗中,
若父母常用威脅的方式、大聲的語氣,孩子就會學會順從與討好來避免衝突,
若不順從而讓衝突增加,可能會出現生存危機,帶來更大的威脅感。
當孩子長大後遇到類似的情境,可能是大聲說話、語帶威脅、激動的表情等等,
都可能會喚起童年創傷的制約反應,讓人不自覺用過去生存下來的方式,
再次順從勒索者的不合理要求而不自知。
那麼要如何面對這種恐懼呢?
我們可以試著分辨現在的情境和小時候有什麼不同,以及自己的狀態有哪些改變,
透過重新理解和覺察自身的情境,內在與外在都和過去不同了。
現在的自己,不再是小時候無法保護自己的那個孩子,
長大了,不只是可以為自己發聲,也能重新學習新的溝通方式,
練習不再用討好順服的方式與人交往,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
第二項為Obligation 義務與責任:
付出和義務不一樣,前者是自由意志下做出的選擇,
而後者時常是社會角色或是他人強加在自己身上,而不得不做的。
勒索者會用巧妙的言語,將其自私的要求包裝轉換成被勒索者應該要盡的義務與責任,
被勒索者為了避免內在出現未盡到義務責任的自我貶低與焦慮,便會選擇順從勒索者的不合理要求,
尤其在親子關係中是最常見的。
在臨床經驗中,常常能常聽到許多子女的無奈與委屈,
例如:
「好孩子應該要孝順,要順從父母的話」
「孝順的女兒應該多陪陪父母」
「是我欠他們的,誰要他們是我的家人」
「他們為我做了那麽多,我不能拒絕他們的請求」
「這應該是我的責任,我不做就沒人做了」
而在朋友之間,也很常會聽到: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難道你不能幫個忙嗎?」
許多習慣將他人需求放在自己需求前面的人,以為自己的犧牲是愛的表現與連結關係的方式,
但做多了、多做了,可能會被人當作理所當然,沒做反而會被責怪。
如同婚姻關係中也是如此,有時為了放不下對孩子的責任而無法離開婚姻;
在工作中被上司要求(情緒勒索),自己能力越好,就該做越多的事,但心中其實充滿了委屈。
可以試著思考付出和義務的不同,自己是否可以自由的選擇和適時的建立界限。
最後一項為 Guilt 罪惡感:
罪惡感或內疚感,是對傷害、欺騙他人等行為的一種心理反應,
源自於人類道德良知的自我要求,
但過度的的內疚感,會讓我們有錯誤的信念,例如:
「如果我不這麽做,我會感到內疚」
「如果我不付出,我會覺得很自私、沒有愛心」
「如果我不借錢給你,會覺得我不是個夠義氣的朋友」
為甚麼會如此呢?
是因為勒索者會將自己形塑成像受害者一樣,喚起被勒索者的高自我道德標準,
「如果不按照他的要求做,他就會受到傷害,而這是我的錯。」
當被指控自己做得不夠好、未滿足勒索者的需求,就是在傷害與背棄他時,
被引發的強烈內疚感,一樣會帶來焦慮與無價值感,
為了不要讓自己的罪惡感加深,便會迫使自己妥協來配合與滿足勒索者不合理要求。
有些伴侶喜歡翻舊帳,讓對方感到內疚,
就是在用情緒勒索與伴侶相處,而不是用尊重和愛,
這樣的親密關係會充滿緊張與衝突;
或是有些人總是收到他人的負面比較
在家中,被父母說自己的成就不如手足;在工作上,被主管說自己的表現不如同事,
好像一再的證明自己真的不夠好,
但邀請你細想一下,當別人這麼說,
這是欲加之罪,還是事實?
假如不是事實,那麼扛起這麼深的罪惡感對自己是否太嚴苛了呢?
以上,簡單介紹在情緒勒索的關係中,被勒索者走在關係迷霧中的複雜感受,
你在關係中,總是感到恐懼、罪惡與需要負責嗎?還是你總是當一名受害者,讓對方為你承擔原先自己該負的責任呢?
姜尚文諮商心理師撰文
更多好內容,歡迎收聽《懂心理,調出好關係》podcast
「你被 情緒勒索 迷霧了嗎?(FOG): Fear, Obligation & Guilt」
歡迎追蹤收聽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