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矛盾:佛教如何拆解造物主的全知之謎(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在研讀有關宗教的內容,讀到有關佛教祖師-法稱論師,寫的著作:釋量論的內容。釋量論第二品,裡面探討了對於其他非佛教的宗教(統稱為外道),他們認為有造物主的存在,佛教用邏輯理路去辯論探討這是否合理。後續有用白話文進行的解釋,由於白話文解釋較為長篇,因此在這裡也可以看到用佛教論式辯論的好處(我的其他文章有教學,歡迎觀看)。


在這裡要先打個預防針,如果是因為相信有造物主或上帝,因此帶給您人生莫大的幫助的人,請不要看以下內容,畢竟我此處並無意想要破壞您的信仰,如果不介意者,再往下閱讀。


立宗方(外道)立宗(樹立一個觀點):「大自在天(造物主)是常法。」


以下開始辯論:

辯方:大自在天(造物主)有法,理應不是常法。

立宗方:何故?

辯方:因為他是通達萬事萬物的遍智之故。

立宗方:不周遍(不一定)。

辯方:若是通達萬事萬物的遍智,理應不周遍(不一定)彼不是常法。

立宗方:承許。

辯方:若是通達萬事萬物的遍智,為何不周遍(不一定)彼不是常法?

立宗方:因為彼的所知境中有無常法之故。

辯方:若是彼的所知境中有無常法,理應周遍"若是通達萬事萬物的遍智,理應不周遍(不一定)彼不是常法。"

立宗方:承許。


以下是白話的解釋:

首先,說明一下外道的想法:

外道的觀點:造物主是永恆(常法)且全知的

外道主張,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造物主——大自在天。他能創造萬物,並且通曉一切。他們強調,這個造物主是「常法」,也就是永恆不變的存在。


佛教的質疑:永恆不變如何能全知?

佛教徒提出疑問:「你們說造物主是常法,同時又說他通曉萬物,這兩者之間存在矛盾。」為什麼呢?

舉個例子:

  • 有瓶子的時候:我們將一個瓶子放在桌上。按照外道的說法,造物主知道桌上有瓶子,因為他通曉一切。
  • 拿走瓶子的時候:我們將瓶子拿走。造物主也知道瓶子被拿走了,因為他全知。

問題來了:如果造物主的認知隨著瓶子的有無而改變,那麼他的心識就發生了變化。這意味著他的心是「無常法」,而非「常法」。因此,稱造物主為「常法」與他「全知」的特性之間存在矛盾。


外道的調整:造物主的心是無常的,但他本身是常的

面對佛教的反駁,外道進行了調整:「大自在天的心是無常法,但他本身仍是常法。」他們堅持造物主的本體是永恆不變的,但他的心識可以隨外界變化。

我們的反應可能是:「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怎麼可能本體是常法,心識卻是無常法?」然而,佛教徒(如寫這部論的法稱論師),並沒有因此中斷辯論,而是繼續耐心地探討辯論。


外道的比喻:眼根與眼識的關係

為了支持他們的觀點,外道舉了一個比喻:

  • 眼根(視覺器官):就像大自在天的本體,是不動且持續存在的。
  • 眼識(視覺認知):就像大自在天的心識,會隨著所見對象的不同而變化。

解釋如下

  • 眼根不需要移動,但它能夠產生不同的眼識,看到各種色彩和形象。
  • 同樣地,大自在天本體不變,但他的心識會隨著萬物的變化而變化。

佛教的反思:這個比喻合理嗎?

佛教徒進一步思考:

  • 眼根真的是常法嗎? 眼根並非永恆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和條件而改變,例如老化或受傷。
  • 如果眼根是無常的,那麼這個比喻無法支持外道的觀點。

此外,即使接受這個比喻,問題仍然存在:

  • 如果大自在天的心是無常的,那他就不能被視為完全的常法。
  • 常與無常的分離:將大自在天的本體與心識分開,一個常一個無常,這在邏輯上是難以成立的。

結論:深入探討,尋求真理

這段辯論展示了佛教徒如何通過理性思辨,質疑並探討外道的觀點。他們認為:

  • 永恆不變的造物主若具有無常的心識,這在邏輯上是矛盾的。
  • 對於真理的追求,需要深入分析,而非僅僅依賴信仰或表面的說法


上述的內容說明是參考如性法師的釋量論系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tvSE5QIGas&list=PLMngxNMnjFcPb9_mZSX2f7i1E9JbC_AGI&index=5


如果大家有什麼其他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普普文創-avatar-img
2024/09/16
這種論述很有看點,端看你的高度在那裏,高度高,自然就看得遠,回答會不一樣。
avatar-img
怪樂小童的遊樂天地
15會員
65內容數
熱愛分享佛教內容,正專注於學習攝類學,透過辯論逐步進入五大論的學習。 作為佛教辯論的入門新手,我一邊學習一邊整理筆記和心得,目標是讓思維像鋼鐵般清晰,不再輕易被唬弄! 如果你也對用邏輯思維來理解佛教教義和觀點感興趣,歡迎一起探索。 我喜歡邊學邊記錄,期待和大家共同成長,將佛法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2024/12/28
蓮師又說:措嘉,要趁著青春年少,努力投入心靈修持,這點非常重要。等到垂垂老矣才想聽聞佛法,你的耳朵可能已經聽不到了;你也許想要讀書學習,但注意力已經遲鈍,記憶力也退失了;你也許想要走向佛法,但身體已經走不了或坐不住了;你也許想要修持,但是四大的能量已經衰退,且無法保持專心;你或許想要布施你的財產,但
2024/12/28
蓮師又說:措嘉,要趁著青春年少,努力投入心靈修持,這點非常重要。等到垂垂老矣才想聽聞佛法,你的耳朵可能已經聽不到了;你也許想要讀書學習,但注意力已經遲鈍,記憶力也退失了;你也許想要走向佛法,但身體已經走不了或坐不住了;你也許想要修持,但是四大的能量已經衰退,且無法保持專心;你或許想要布施你的財產,但
2024/12/27
蓮師說:措嘉,我們應該修持能從輪迴中解脫的法教!如果不這麼做,便很難得到閒暇圓滿的人身。   閒暇圓滿的人身有多難得?就好比將一粒豌豆丟向寺院牆面,要豌豆黏在牆面上一般難;也好比烏龜恰好伸頭穿過漂浮在大海中的木軛環一般難;又好比試圖將芥子投入直立針的針孔一般難。   這麼困難的原因是,若
2024/12/27
蓮師說:措嘉,我們應該修持能從輪迴中解脫的法教!如果不這麼做,便很難得到閒暇圓滿的人身。   閒暇圓滿的人身有多難得?就好比將一粒豌豆丟向寺院牆面,要豌豆黏在牆面上一般難;也好比烏龜恰好伸頭穿過漂浮在大海中的木軛環一般難;又好比試圖將芥子投入直立針的針孔一般難。   這麼困難的原因是,若
2024/12/21
註釋 [1] 經:原文寫做རྟོགས་པ་བརྗོད་པ,梵文寫做avadāna(音譯阿波陀那),直譯為「對解脫行誼的描述」或者「傳」,屬於十二部經(梵語dvādaśāṅga-buddha-vacana/藏語གསུང་རབ་ཡན་ལག་བཅུ་གཉིས,總括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之十二
2024/12/21
註釋 [1] 經:原文寫做རྟོགས་པ་བརྗོད་པ,梵文寫做avadāna(音譯阿波陀那),直譯為「對解脫行誼的描述」或者「傳」,屬於十二部經(梵語dvādaśāṅga-buddha-vacana/藏語གསུང་རབ་ཡན་ལག་བཅུ་གཉིས,總括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之十二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以《弊宿經》裡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的輪迴辯論為考察線索
Thumbnail
以《弊宿經》裡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的輪迴辯論為考察線索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無我」與「輪迴」兩項概念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衝突性,是以歷代的佛教思想家,無不對「無我的輪迴」一再進行詮釋。基本上,「無我」是解脫者所已證悟且要令末悟凡夫也能理解的「真實」,而「輪迴」是印度統傳下的一種世界觀,它告訴我們的是世間眾生生死流傳的「事實」,也提供了善惡有報的道德保證。
Thumbnail
「無我」與「輪迴」兩項概念之間,的確存在著某種衝突性,是以歷代的佛教思想家,無不對「無我的輪迴」一再進行詮釋。基本上,「無我」是解脫者所已證悟且要令末悟凡夫也能理解的「真實」,而「輪迴」是印度統傳下的一種世界觀,它告訴我們的是世間眾生生死流傳的「事實」,也提供了善惡有報的道德保證。
Thumbnail
在我現在(至少現階段)了解的 "真理"來說, 他是可以用很多文字去包裝、去詮釋的。 但,文字中的核心脫離不了的是 「對多元的尊重、尊重多元存在」 這個概念 佛陀說的「萬物平等 」最初的意思便是指 :一切的存在,任何「存在」本身 甚至連抽象的 觀點的存在本身 、性情的存
Thumbnail
在我現在(至少現階段)了解的 "真理"來說, 他是可以用很多文字去包裝、去詮釋的。 但,文字中的核心脫離不了的是 「對多元的尊重、尊重多元存在」 這個概念 佛陀說的「萬物平等 」最初的意思便是指 :一切的存在,任何「存在」本身 甚至連抽象的 觀點的存在本身 、性情的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