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讀有關宗教的內容,讀到有關佛教祖師-法稱論師,寫的著作:釋量論的內容。釋量論第二品,裡面探討了對於其他非佛教的宗教(統稱為外道),他們認為有造物主的存在,佛教用邏輯理路去辯論探討這是否合理。後續有用白話文進行的解釋,由於白話文解釋較為長篇,因此在這裡也可以看到用佛教論式辯論的好處(我的其他文章有教學,歡迎觀看)。
立宗方(外道)立宗(樹立一個觀點):「大自在天(造物主)是常法。」
以下開始辯論:
辯方:大自在天(造物主)有法,理應不是常法。
立宗方:何故?
辯方:因為他是通達萬事萬物的遍智之故。
立宗方:不周遍(不一定)。
辯方:若是通達萬事萬物的遍智,理應不周遍(不一定)彼不是常法。
立宗方:承許。
辯方:若是通達萬事萬物的遍智,為何不周遍(不一定)彼不是常法?
立宗方:因為彼的所知境中有無常法之故。
辯方:若是彼的所知境中有無常法,理應周遍"若是通達萬事萬物的遍智,理應不周遍(不一定)彼不是常法。"
立宗方:承許。
以下是白話的解釋:
首先,說明一下外道的想法:
外道的觀點:造物主是永恆(常法)且全知的
外道主張,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造物主——大自在天。他能創造萬物,並且通曉一切。他們強調,這個造物主是「常法」,也就是永恆不變的存在。
佛教的質疑:永恆不變如何能全知?
佛教徒提出疑問:「你們說造物主是常法,同時又說他通曉萬物,這兩者之間存在矛盾。」為什麼呢?
舉個例子:
- 有瓶子的時候:我們將一個瓶子放在桌上。按照外道的說法,造物主知道桌上有瓶子,因為他通曉一切。
- 拿走瓶子的時候:我們將瓶子拿走。造物主也知道瓶子被拿走了,因為他全知。
問題來了:如果造物主的認知隨著瓶子的有無而改變,那麼他的心識就發生了變化。這意味著他的心是「無常法」,而非「常法」。因此,稱造物主為「常法」與他「全知」的特性之間存在矛盾。
外道的調整:造物主的心是無常的,但他本身是常的
面對佛教的反駁,外道進行了調整:「大自在天的心是無常法,但他本身仍是常法。」他們堅持造物主的本體是永恆不變的,但他的心識可以隨外界變化。
我們的反應可能是:「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怎麼可能本體是常法,心識卻是無常法?」然而,佛教徒(如寫這部論的法稱論師),並沒有因此中斷辯論,而是繼續耐心地探討辯論。
外道的比喻:眼根與眼識的關係
為了支持他們的觀點,外道舉了一個比喻:
- 眼根(視覺器官):就像大自在天的本體,是不動且持續存在的。
- 眼識(視覺認知):就像大自在天的心識,會隨著所見對象的不同而變化。
解釋如下:
- 眼根不需要移動,但它能夠產生不同的眼識,看到各種色彩和形象。
- 同樣地,大自在天本體不變,但他的心識會隨著萬物的變化而變化。
佛教的反思:這個比喻合理嗎?
佛教徒進一步思考:
- 眼根真的是常法嗎? 眼根並非永恆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和條件而改變,例如老化或受傷。
- 如果眼根是無常的,那麼這個比喻無法支持外道的觀點。
此外,即使接受這個比喻,問題仍然存在:
- 如果大自在天的心是無常的,那他就不能被視為完全的常法。
- 常與無常的分離:將大自在天的本體與心識分開,一個常一個無常,這在邏輯上是難以成立的。
結論:深入探討,尋求真理
這段辯論展示了佛教徒如何通過理性思辨,質疑並探討外道的觀點。他們認為:
- 永恆不變的造物主若具有無常的心識,這在邏輯上是矛盾的。
- 對於真理的追求,需要深入分析,而非僅僅依賴信仰或表面的說法
上述的內容說明是參考如性法師的釋量論系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tvSE5QIGas&list=PLMngxNMnjFcPb9_mZSX2f7i1E9JbC_AGI&index=5
如果大家有什麼其他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