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孩子像蟲子、像動物,就是不像個聽話的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一、

當其他孩子在午休時間睡午覺,阿寶拒絕睡午覺。他喜歡走來走去,像老師一樣在班級各處巡視,或是待在一個地方,玩他從家裡帶來的動物玩偶。假如老師禁止他做上述兩件事情,他就會以一種特殊、輕微卻又惱人的方式,發出干擾他人安睡的細碎聲音。

有時,他會像一隻蟲子,在地上蠕動;有時,他又像一隻蜥蜴在地上爬行。說也奇怪,他生來屬於人類,但他的本性並不屬於人類,而是屬於人類以外的其他生物。

我想是這樣的,他的靈魂被困在人類的軀殼里,這違反他的自然天性,所以他只好以各種對人來說奇形怪狀,但對他自己來說再自然不過的方式生活著。

可是這個推論並不符合常理,即使他擁有人類以外的生物靈魂,他也不會同時又是昆蟲,又是動物,他只能是一種,而非多種。

每個年級似乎都會出現一、兩位這樣的孩子,他們擁有人類的軀體,卻擁有一個和其他同齡人不同的靈魂。以至於身邊的人不知道怎麼跟他相處,大人也不知道該拿他們怎麼辦。


二、

這些孩子貌似是教師工作中的挑戰,但對這些孩子來說,他們又何嘗不是活在一座陌生的森林里呢?

他們身邊沒有真正的同伴,只有不同物種的生物。偶爾彼此相安無事,偶爾又因誤解而引起衝突。這個氛圍讓孩子顯得更加躁動,更難受了。

你問他們喜歡學校嗎?通常你會得到的答案是:「不喜歡!」

在我現在身處的學校,每個教室基本有兩位老師,一位是班導師,一位是協同老師。協同老師需要幫忙導師去管理學生,包括對於那些需要愛的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的共情;對於那些需要支持的孩子,給予適當的支持。協同老師也要在導師力所不能及之處,去關注那些沒有聲音的孩子。

某些孩子沈默,可能不是他們沒有遇到問題,而是他們不清楚,或不敢向他人求助。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煩惱和需要。更重要的是,不管是班導師或協同老師,他們都要致力於讓班級成員形成一個整體。


三、

身處學校,當我陪伴在孩子身邊,我感覺自己總能從和孩子的相處中,更深切地理解教育的意義。

這份理解很好的彌補了我在咨詢之外,我所欠缺的某些視野。就像我在之前一篇文章《治癒,從童年開始》所提及,當我在教孩子的時候,我彷彿看到某些來談者的影子。

反之,在諮商中,有時我們會在那些成人來訪身上,模糊地看見他們童年或青少年時期的身影。

我發現,當教育和咨詢的工作相結合,我能更好的去理解一個人,把他的過去、現在,乃至於未來連貫成一部未刪減版的電影。


四、

想想前面那位像毛毛蟲一樣的孩子,如果他在這個內心擾動的階段,沒有得到適當的教育,可能他之後就會在很多人生的節點上遭遇困境,這些困境都可能會對他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他從來沒有真正準備好,也不知道該如何武裝自己,因為他習慣「被放棄」。

一位根本不想待在學校的孩子,如果他一直受到壓制,最終他「留」下來了,那麼他並不是真心的想留下來,他不過是被迫被「關進」一間監獄罷了。所謂的「留」不過是「逃不出去」的一種美化表述而已。

當我們回頭去看自己或他人的成長軌跡,有些人在監獄里待了很長的時間,以至於他已經不大能想起自由的日子,但「自由地活著」才接近一個人的本性。

我說這些並不是在倡導人們要脫離學校,倡導人們要脫離體制,要大家否定所謂的秩序。

因為給予適當規範不等於限制,適當規範有時才是安全感的體現。比如當孩子不懂得使用灶台,不懂用火不當的後果,自然不能讓孩子隨便使用灶台。

我想表達的是,所謂「秩序」的意義不在於壓迫,不在於要一個孩子獻出他自由的靈魂,扼殺他靈動的天性。

我希望大家能注意到,我們需要更積極主動地引導孩子去接受與實現真正的自由。就像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互相支持,以及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拒絕他人,這些都是使人獲得幸福的重要來源。

很多時候,孩子之間和睦相處,是因為這使他們活得更幸福。因此,無法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幸福的孩子,他們自然就會大聲抗議。這時,他們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強迫。

限制他們的行動,或是讓他們陷入一個手腳被捆綁的狀態,都無助於他們融入群體,無助於他們活出自己的幸福。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處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你會想要逃,想要趕緊找個出口,進而躁動起來,且難以保持冷靜。


五、

承上,我想點出我對這個社會的一個觀察。

在我看來,線上三不五時充斥著人們充滿否定情緒的討論,對於結婚、生子、彩禮、買房等,感覺一切好像都被價值利益給捆綁了,每個人都要算計得很清楚,才能去談戀愛、結婚和生孩子。似乎只要這筆賬算不清楚,就不該做這樣的事情,這表示人們變得更加功利了嗎?這表示我們的社會變成一個金融市場了嗎?

我認為並非如此,我認為關鍵在於社會的「代際傳承」出了問題,問題在於:「代際之間的安全感沒有傳承下來。」

所謂的代際傳承,它指的是人們一代一代之間,將重要的事物或精神傳承下去。

祖輩傳給你的父母,然後父母再傳給你,你再傳給你的孩子,再傳給孫子的過程。傳承的內容不只是現實事物,比如房子、錢,還包括一個家的家風、習俗、習慣的飲食味道,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寶藏就是「安全感」。

經歷經濟蓬勃的年代後,人們確實變得更富裕了,可是安全感的傳遞出現了斷層。

你會發現,包括國內資產排在最前面的某些家庭,家中的成人與孩子,安全感仍舊是有缺失的。

我們很難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去投入一段關係,自然很難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去成立一個家庭,當然也包括生孩子,因為這些事都會使我們的不安全感被放大。

這些事情本身就會帶來新的恐懼和不安,對於原本很有安全感的人,他還有餘力抵御。可是對於長期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們壓根沒有力氣去承受更多了,他們光是消化每天的不安全感就已筋疲力盡。

如果一個家族的安全感無法有效傳承,長期以後,可能會導致一個家族就會滅亡。

這麼說好像很嚴重,但事實難道不是如此嗎?

當安全感可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人們會更願意進入婚姻、結婚、生子,因為安全感讓人能夠產生一種:「不管我做什麼,我都能得到支持」的心理動力。


六、

有些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好好待在教室里,沒有辦法當某些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歸根結底,排除掉那些因為先天因素,比如天生就有多動症、ADHD的孩子。他們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這個環境所造成的結果。

他們不是蟲子也不是野獸,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如果大人可以幫一位孩子逐步建立安全感,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就更能面對人生旅途中的各種挑戰,以至於能保持相對健康的心理狀態。或許他們沒有機會成為諮商師的客戶,但我衷心為他們感到高興。


結語、

你過得有安全感嗎?

當你思考這個問題時,請回想你的童年。你還記得從小到大,那些有安全感的時刻嗎?

你還記得在誰的身邊,你會特別感覺安心嗎?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你發現自己某一段的安全感是缺失的,也許此刻你真的需要重新建立起你的安全感。

如果你發現你現在身處的環境,正是你無法活出安全感的原因,也許你該考慮換個環境。

如果你發現現在的親密關係,長期無法給予你足夠的安全感,也許你該考慮結束這段關係。

在我看來,安全感像空氣。

有時空氣稀薄,我們還能生存下去,但這種生存狀態肯定談不上舒適。因為我們時時刻刻處於可能死去的危機中,隨時可能窒息,做什麼都提不上勁兒。

現在回頭再看那些令人頭痛的孩子,你看到了什麼?你覺得他們需要什麼?我想,他們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支持。因為限制無法產生安全感,支持才能。

 


  •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寫給孩子的哲學思維啓蒙書》等著作。
avatar-img
84會員
87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善待孩子,就是變相的在善待自己
培養孩子哲思,並不是要孩子背誦哲學家講的話,或是拿它來考試。而是首先能讓孩子養好對哲學的「胃口」,培養他閱讀相關書籍的意願,進而讓孩子在閱讀中隨著書本的內容展開對於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逐步啓發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為自己人生問題的解答大師。
每個人接納真實,真實接納每個人
善待孩子,就是變相的在善待自己
培養孩子哲思,並不是要孩子背誦哲學家講的話,或是拿它來考試。而是首先能讓孩子養好對哲學的「胃口」,培養他閱讀相關書籍的意願,進而讓孩子在閱讀中隨著書本的內容展開對於萬事萬物的哲學思考,逐步啓發他的人生智慧,使他成為自己人生問題的解答大師。
每個人接納真實,真實接納每個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A乖乖地,不多話,也不太會主動跟別人說話,老師上課總是專心聽,就算隔壁同學嬉鬧聲已過大,還是繼續「表面上」專心聽課。聯想到剛進入團體生活(當年的幼稚園)的我,就是如此,不敢表達自己,不敢上課亂動,跟不敢跟同學一起嬉鬧,其實內心早已跟他們一起玩樂去了。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實在有點沮喪,小孩兒們好需要用許多方法 一直不斷Hold住,這堂內容恰好有些無趣 硬要帶動小孩專注有難度 然後這次小孩又回到調皮的狀態 覺得要一直管秩序讓自己感覺很無能 小孩不聽話自作主張做指令之外的話 一開始好像很害羞的小孩 突然像是覺得我是可以胡來的老師 開始往瘋小孩邁進
在校園裡 偶而就會有一些狀況發生 例如小朋友跑不見了 小朋友發脾氣 小朋友跟導師頂嘴 這時候 通常我們大人都會很急的想把事情處理好 於是就會變成指責的話語 讓小朋友就更加反抗 耳朵就關起來了 很多時候 這時的小朋友 會變得更難以克制自己的情緒
Thumbnail
涼爽的午後, 我和好友在校園的走廊邊聊著大兒的升學去向。 「哎呀!那是她的小孩呀!不見得適合你兒子。聽聽就好~」 「就像我不喜歡一些育兒書,特別是那種憑藉著自己養育孩子的經驗,就產出一堆理論的⋯」 「就是個人的經驗談嘛!又不見得適用在每個孩子!有些看了覺得浪費時間,還製造恐慌
Thumbnail
在那些事發的情緒當下,我的確是只想到以自己的立場出發,去定義別人。 也因此,引發了自己更多的焦躁與擔憂,更多的是不必要的負能量。 如果我能記得,單純用孩子的眼睛去看這整個世界的運作, 也許每一個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沒有任何多餘的意義, 只有當下孩子們之間的笑臉和哭臉才是真的,但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日常。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遇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很容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這樣好麻煩哦」!或者為了避免自己認定的麻煩,乾脆很多事情都不做或者將就一下就好。我一直很好奇這樣的狀態是怎麼形成的?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身為成人的我們絕對息息相關!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幼兒教育中的生活故事,敘述了小朋友在學校的一連串趣事。文章中輕鬆有趣的故事情節,展現了小朋友天真無邪的一面,同時也呈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應用。
Thumbnail
這是我探索內在小孩-回顧童年生活系列的第三篇,繼續分享給各位: 🟡 寶劍侍者(學習、思考、表達、溝通) 在高中以前都算是資優生,在眾人眼中是個自動自發的乖乖牌,爸媽也會灌輸我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讀書(導致在金錢、生活或其他方面都是小白),我也表現不錯。前面提到,我很需要外在的認同,因為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A乖乖地,不多話,也不太會主動跟別人說話,老師上課總是專心聽,就算隔壁同學嬉鬧聲已過大,還是繼續「表面上」專心聽課。聯想到剛進入團體生活(當年的幼稚園)的我,就是如此,不敢表達自己,不敢上課亂動,跟不敢跟同學一起嬉鬧,其實內心早已跟他們一起玩樂去了。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實在有點沮喪,小孩兒們好需要用許多方法 一直不斷Hold住,這堂內容恰好有些無趣 硬要帶動小孩專注有難度 然後這次小孩又回到調皮的狀態 覺得要一直管秩序讓自己感覺很無能 小孩不聽話自作主張做指令之外的話 一開始好像很害羞的小孩 突然像是覺得我是可以胡來的老師 開始往瘋小孩邁進
在校園裡 偶而就會有一些狀況發生 例如小朋友跑不見了 小朋友發脾氣 小朋友跟導師頂嘴 這時候 通常我們大人都會很急的想把事情處理好 於是就會變成指責的話語 讓小朋友就更加反抗 耳朵就關起來了 很多時候 這時的小朋友 會變得更難以克制自己的情緒
Thumbnail
涼爽的午後, 我和好友在校園的走廊邊聊著大兒的升學去向。 「哎呀!那是她的小孩呀!不見得適合你兒子。聽聽就好~」 「就像我不喜歡一些育兒書,特別是那種憑藉著自己養育孩子的經驗,就產出一堆理論的⋯」 「就是個人的經驗談嘛!又不見得適用在每個孩子!有些看了覺得浪費時間,還製造恐慌
Thumbnail
在那些事發的情緒當下,我的確是只想到以自己的立場出發,去定義別人。 也因此,引發了自己更多的焦躁與擔憂,更多的是不必要的負能量。 如果我能記得,單純用孩子的眼睛去看這整個世界的運作, 也許每一個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沒有任何多餘的意義, 只有當下孩子們之間的笑臉和哭臉才是真的,但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日常。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遇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很容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這樣好麻煩哦」!或者為了避免自己認定的麻煩,乾脆很多事情都不做或者將就一下就好。我一直很好奇這樣的狀態是怎麼形成的?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身為成人的我們絕對息息相關!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幼兒教育中的生活故事,敘述了小朋友在學校的一連串趣事。文章中輕鬆有趣的故事情節,展現了小朋友天真無邪的一面,同時也呈現了教育在生活中的應用。
Thumbnail
這是我探索內在小孩-回顧童年生活系列的第三篇,繼續分享給各位: 🟡 寶劍侍者(學習、思考、表達、溝通) 在高中以前都算是資優生,在眾人眼中是個自動自發的乖乖牌,爸媽也會灌輸我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讀書(導致在金錢、生活或其他方面都是小白),我也表現不錯。前面提到,我很需要外在的認同,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