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本書作者透過多年來在各種諮商、教練課程中累積的大量溝通案例,開宗明義即表示:『認可(validation)』,可以在溝通中讓對方感覺到自己被聽見、理解。另外點出多數人在傾聽時可能會有的盲點,也提供簡易4步驟及對話案例幫助大家更好的傾聽。
閱讀後十分喜歡,想推薦給( )的人🫶🏻
1. 想好好被傾聽、
2. 想好好傾聽

傾聽的力量:練習一個神奇的傾聽法則,創造圓滿關係,讓人信任讚嘆「你都懂!」;出版社:遠流
─── 🗣️認可是什麼
▣「認可」=「傾聽、理解、向對方傳達理解」
每個人都有被傾聽、獲得他人理解的渴望的需求,且多數時候都在尋求認可。
仔細拆解這句話,可以發現,做到「傾聽、理解、向對方傳達理解」,通常就是我們認知中善於傾聽的人。
▣不要對我貼標籤🏷️
人們平時在傾聽時,往往會無意識地替各種言語、情緒貼上標籤,比如:「不要生氣、你想太多、開心點、這又沒什麼大不了…」。無形中強化了『該/不該』有某些情緒的觀念,而認可就是放下內心的評判標準。
▣厲害的人,不說難聽的話
抱怨或發洩情緒的人,對於該如何應對心中早有定見,只是需要別人了解和體會到他們的困難處境。換句話說,就是需要『情感上的認可,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對策』。
(腦中有沒有浮現與誰傾訴時,對方一直出謀劃策、指責,而感受更不好的畫面呢🤔)
───👣認可四步驟
➀同理傾聽:專心傾聽,不批判。
- 適時詢問「怎麼了、發生什麼了」。
- 在對方訴說時給予『微認可』:「真的假的、有道理、確實、不會吧、我有同感」。
➁認可情緒 :辨別產生情緒的理由,展現同感。
- 在傾聽過程中,透過詢問來確定對方感受「原來,那你怎麼看待這件事?你覺得沮喪嗎?」
- 展現同感時「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xx、我可以體會」。如果要分享自己的個人經驗,切記『傾訴的舞台仍是對方的』。
- 認可 ≠ 為緩解他人負面情緒而撒謊。
➂在適當情況下給予建議或鼓勵
一般人很容易落入『對方找我訴苦,就是想聽我的意見』這個誤區,貿然給出建議可能會使對方更加防備,對方沒問你的意見,就別給!
- 先徵得同意再給意見:「我能怎麼幫你嗎、這件事我有一些想法、你想聽聽看嗎)
- 給予回饋意見要點時
- 用肯定語句開頭、陳述:「我明白你為什麼會這樣覺得,我的想法是...」。
- 謹慎使用「但是」,替換成「而且」:使用「但是」實際上是在否定前言。
- 用「我」代替「你」。
- 避免使用絕對性字眼:「每次、永遠、從不、一直」。
🧑🏫念念看哪個感受好呢
「你錯了vs我不這麼認為」、「你沒有別人勤奮vs我感覺別人更勤奮」、「你每次都遲到vs我覺得你好像每次都遲到」。
➃再次表示認可:肯定對方願意坦承訴說
別吝於鼓勵任何願意開口的人👏🏻
───💡認可Q&A
▣認可適用任何一種情緒嗎 🙆🏻♂️
大多數人有能力察覺家人友人心理低落,往往疏於給予同等關注在好消息或興奮感上(可能邊聽邊滑手機、敷衍回應),各種情緒的認可都一樣重要哦!
▣就算意見不同,也能向對方表示認可嗎🙆🏻♀️
認可不代表認同贊同對方,而是「我理解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感受」。事出必有因,更可從對方的生活背景、內心的期望恐懼細想判斷。
▣認可是複述對方的話嗎🙅🏻♂️
更多是著重在關注對方表達的情緒,以及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情緒。
───❤️本書私心最愛TOP3
▣情緒無好壞之分
純粹是對外在情境的心理反應,好壞皆為一己之念,重點在於我們選擇怎樣應對情緒。
▣別急著解決問題
沒認可對方情緒就自顧自給出建議保證,等同輕視對方遭遇和感受的。言下之意是你認為他們不該有這樣的情緒、你比他們更懂的如何解決問題。
▣先認可自己
我們往往是自己最嚴厲的批判者,學習自我慈悲,用給與他人認可的情形一樣,自我認可。不忽視批判自己的情緒感受。
───🧸總結
邊讀邊理解為什麼有時候鬱悶、想訴說時,明明跟朋友講一小時的電話,聽了無數雞湯後,掛斷電話一樣感覺悶悶的;也意識到,自己常犯聽對方講幾句就急著想給建議的行為,以及分享自身經歷卻疏於照顧到對方情緒。
有既定說話方式與習慣,實際把「認可」運用在生活中比想像的不容易,而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相信就是好的開端!
⭐️延伸閱讀
《如何有意識的覺察-工具推薦》
https://www.dcard.tw/f/psychology/p/256260767
───更多感觸都在這裡的story👇🏻
如果這些文字跟想法能帶來一點點的tada就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