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隔天還要上班上課,躺在床上確怎樣也不肯放下手機;儘管不餓,仍想要點個外送,即便晚點要多運動一小時或是明天要縮減用餐份量;知道傳訊息給對方,換來的可能是不讀不回,但看到好笑好玩的仍想跟他分享。
除了以上這些,你有對什麼成癮嗎?
我有!
感謝台北圖書館(這次借到的書好新,讀起來也好開心)
本書簡單運用病人的故事,如酒精、性愛成癮,以及作者自身對限制級言情小說欲罷不能等實際案例,敘述了人為什麼會成癮,及如何從不敵上癮到找尋到平衡的過程。
私心推薦給以下的人:
「多巴胺」是人腦中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讓人產生愉悅、獎勵及快感。能讓人釋放出越多、越快的多巴胺物質(可能是藥物、巧克力、酒…等東西),成癮性就越強。
這樣看來,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取得大量多巴胺,越好越強才是吧?
然而愉悅與痛覺在大腦中重疊的地方運作,且這兩知覺的運作,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書中提到的名詞是:拮抗機制),也就是爽與痛同時存在。腦內會自我調節想要維持兩者的平衡,如同單擺,從爽端擺盪到痛端,又從痛端擺盪回爽端。
此外,當我們長時間暴露在愉悅的刺激後,耐受痛覺能力會降低,體驗愉悅的門檻會被墊高。當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刺激時,也需要相對應的痛,才能在爽與痛之間平衡。
這也是為什麼根據調查,在富裕程度相對高的國家,人民幸福分數反而有減退的趨勢,也更容易有煩惱過度等廣泛性焦慮症。
當已開始有成癮症頭後,我們可以如何自救呢?
作者拆解多巴胺的英文DOPAMINE,用各個字母提出八個步驟:
瞭解自己成癮的方式,如使用頻率、類型、用量。
探究看似不合理的成癮行為,背後的邏輯與原因。
意識成癮衍生出什麼問題。
停止成癮的行為。試想自己打算這樣成癮多久,1、3、5年還是一輩子嗎,以體認戒掉成癮物的急迫性。
研究顯示,戒斷四週比較足夠讓人感到恢復。如果戒斷後感覺沒有變好,代表這東西並不是成癮來源。
不要背對痛苦逃跑,而是要去包容那些情緒。
執行戒斷初期,症狀會先惡化,要相信這種感覺與焦慮並不會因為戒斷就得一直忍受下去,能越持久的戒斷就可以越快開始感覺變好。
盡可能不帶成見,好好感受並觀察自己。
戒斷後,仍可適量回歸成癮物。
留意後續是否有破戒、報復性回歸成癮物的可能,持續按部就班的嘗試,釐清哪些做法可以維持平衡,達到新的多巴胺設定點。
1️⃣~8️⃣步驟用愛喝手搖飲來簡單舉例🥤
當我們想藉除成癮物及行為時,具體可透過三種自縛方式:
主動設置與成癮物之間的障礙物。如:愛網購者剪掉信用卡、手機成癮者把手機放在另個房間,拉長成癮的頻率。
設立目標,延後滿足慾望。如:等到作業寫完才能玩遊戲、等某個里程碑過後才能做某件事。
將成癮物分類,與不想接觸的物質跟行為保持距離。如:愛關注別人社群謀體者,可以刪除帳號或是取消追蹤對方。
以上方式,都要留意過程中的難易度及自己的成癮反應,否則自縛反而會變成一種挑戰,增添了成癮的吸引力。因為在成癮的作用下,我們的時間視野會嚴重縮水,無法客觀地在近利與長遠利益間做出決定,而被癮頭支配。
若是需要藥物幫助者,同時也要考慮用藥物的代價及成本。
「否認」在成癮者上是很典型的現象。在成癮的過程中,不論症狀大小,一定隱約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同時卻也沒有真正地去意識。
作者鼓勵大家停止轉身逃跑,好好面對你原本想逃避的一切,並舉了哈利波特電影的一幕『鄧不利多邊走進一條岸邊,沿途點亮路燈。只有等他抵達巷尾,並停下腳步回望時。才看見整條巷子都亮了,那是他一路走來累積的光明。』🪄
找到平衡並維持,不能立即也不能永久有效,能做的唯有持續前進(或暫時停在原地也是可以的吧🤔)。
自己一直以來會對特定的人及對應行為執著,儘管內心有微弱的聲音傳出『你確定嗎?你沒有想這樣做吧』,仍會接觸讓自己可能感受到痛苦的事物,體會伴隨而來的失望、內心預期的結果後,又回歸到執著,痛爽爽痛周而復始。
對照了DOPAMINE八步驟概略想了下自己成癮的行為,在客觀的抽離看待自己、剖析成癮原因、回想曾經的畫面,甚至規劃慢慢抽離執行方式時,感覺都不是太好受。然而也共感到,『原來我這樣是正常的阿~代表著我的大腦神經運作的不錯,又痛又爽又成癮』。
本書看到最後,心頭浮現這句話:
“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
希望大家都可以在成癮中找到容身之處!
如果這些文字跟想法能帶給你一點點的tada就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