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做很多事。
從小愛動物、看書、畫畫,到後來迷上表演、音樂、運動和自我成長,似乎什麼都讓我興奮。這種熱情帶來了無限的探索,但也讓我陷入困惑,尤其是踏入職場後。
身處強調「專精」的社會,尤其在台灣如此,當大家都在追求單一技能領域的深耕時,我卻不斷在質疑:「命中註定的使命」真的存在嗎?
最讓我感受到「專精」的壓力的來源是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是醫師,一門需要耗費十年深入訓練研究才能達到的身份。他也不斷的督促我要去發掘、打造自己的專業,我的內心深處也或許是被父親淺移默化了,覺得喜歡做那麼多東西的我就是不學無術。
我理解專精帶來很多好處:帶來金錢、帶來資源、帶來機會。但是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就沒有除了專精的生活方式嗎?
《沒定性是種優勢》給了我一些方向。這篇文章將會討論 4 種不同展現多樣性的職涯模式,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多元發展道路。如果你也因為無法選擇單一方向而感到迷茫,這篇文章就是為你而寫。
簡單來說,多重潛能者就是那些很難把自己局限在一件事上的人。
你可能對很多不同的事情都有興趣,總想學這個、玩那個。如果你同意以下的這幾點,你有可能是多重潛能者:
如果這些描述像是在說你,那麼接下來有 3 個關鍵元素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發展,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涯模式:
這三個元素就是多重潛能者的「快樂公式」,幫助你在各種不同的興趣中找到穩定的生活步調。接下來,我們可以來看看多重潛能者的四種職涯模式,看看哪一種最適合你,讓你同時擁有收入、成就感和探索的自由。
對於多重潛能者來說,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涯模式至關重要。不同於單一職業生涯,這些模式允許你同時發展多個興趣,並且保持靈活性。
集體擁抱模式適合那些希望將金錢、意義、多樣性融入同一份事業的人。這種模式要求你整合不同的技能和知識,並在跨界領域中發揮作用。
如果你符合以下條件,集體擁抱模式可能適合你:
建築師就是集體擁抱模式的典型例子。建築師需要結合物理學、藝術、設計和環境科學等多種領域知識,還要處理交通規劃、農業和歷史等複雜議題,將各種技能應用於實踐。
同樣,創業家也是一個例子,創業過程需要運用行銷、設計、財務和管理等多樣技能,解決初創期的各種挑戰。
如果你認為自己適合集體擁抱模式,以下策略能幫助你發展:
斜槓已經不稀奇了。我們都有那個朋友:禮拜一當行銷顧問,禮拜三兼職瑜伽教練,禮拜五則當演說老師,晚上則經營自己的手工藝品 IG。
斜槓模式適合那些喜歡在不同領域切換角色的人。這種模式允許你同時擁有多份兼職或事業,並定期切換身份。斜槓模式的人把金錢、意義、多樣性分散在不同的兼職或事業中。
對於不喜歡單一職業框架、重視自由和彈性工作的人來說,斜槓模式是發揮多重潛能的理想選擇。
如果你符合以下條件,斜槓模式可能適合你:
愛因斯坦模式得名於愛因斯坦早期的經歷:在他物理生涯的初期,他在瑞士專利局擁有一份穩定的全職工作,工作之外,他投入大量時間研究,最終完成了狹義相對論。
這種模式適合那些重視工作穩定性,同時希望在業餘時間追求個人興趣的人。它允許你擁有一份穩定的全職工作,確保經濟來源和生活保障,並且保留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熱愛的事物,儘管這些興趣可能不會帶來收入,但它們讓生活更加充實。
像是一些數位遊牧者利用穩定的工程師工作賺取收入,確保生活穩定,工餘時間則環遊世界,追求攝影、寫作等個人興趣。
《斜槓青年》的作者也是從愛因斯坦模式開始,她的穩定工作讓她有時間追求熱愛的事,後來創辦了沙龍和社群,才逐漸轉向斜槓模式。
如果你符合以下條件,愛因斯坦模式可能適合你:
給愛因斯坦模式的你的行動:
浴火鳳凰模式適合那些會全情投入某個領域一段時間,然後轉向新興趣的人。他們往往在一個行業鑽研幾年後,重新燃起對另一個領域的熱情,開始新的探索與發展。對這樣的人來說,職業的變化是自然過程,每次轉變都是重生與重塑職涯的機會。
一個典型的浴火鳳凰模式例子是連續創業者,他們每隔幾年就會轉向不同的行業,從最開始的市場營銷,到後來轉向科技創業,接著又進入餐飲業。每一次,他們都能深入鑽研新的領域,並迅速成為該領域的專家,直到最終興趣轉向其他行業。
如果你符合以下條件,浴火鳳凰模式可能適合你:
浴火鳳凰型的人在進入新領域時,這裡有 6 個策略可以幫助你打入新環境:
身為多重潛能者,你一定會遇到內外在的挑戰。這裡總結了三個常見問題,並提供應對方式:
多重潛能者常常對許多領域感興趣,這讓他們容易被貼上「學而不精」的標籤,因為社會通常重視專精。那這表示多重潛能者的價值比較低?
非也!
然而,這種廣泛涉獵的特質反而賦予了他們跨領域思考的能力,將不相關的點子和技能聯繫起來。例如,諾貝爾獎得主往往具備多重身份,不僅是科學家,還是詩人、音樂家、舞者。這樣的多重身份讓他們能在不同領域之間找到聯繫,進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多重潛能者也常常充當「翻譯者」,能將不同領域的知識串聯起來。例如,PM(產品經理)在設計、工程和行銷之間架起溝通橋梁。這樣的價值不在於單一技能的專精,而是融合多種領域、促進創新。
多重潛能者經常面臨外界的質疑,尤其當他們的職涯選擇不符合社會對於「穩定」和「專精」的期望時,會感到內疚或羞愧。
但是,轉換興趣對多重潛能者來說是自然現象。
如何應對這些內疚與羞愧的情緒?如何建立自信,面對外界的批評?
你要先理解:多重潛能者天生需要不斷變換,這是一種自然的狀態,而非缺點。
正確的做法是接受變化,並將「這會是我做一輩子的東西!」的期望調整成「我先試試看!」,保持探索的心態,這樣能夠更好地管理期望,減少對自己的壓力。
我想這是多重潛能者最有共鳴的問題了:到底我是想換領域了,還是半途而廢了?
要分清這兩者,關鍵在於觀察自己的內心和身體反應。如果你感到強烈的焦慮、不安,急於脫離當前的情境,那可能是「抗拒」心理在作怪,你遇到瓶頸想逃避。
但「完成」並不一定要有明顯的外在成就,它可以是你內心覺得自己達到目標的那一刻。當你實現了當初進入這個領域的目的,就到了你的「個人終點」。
假設你開始學攝影,最初你滿懷熱情,學習構圖、光線、後期編輯等技術,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你突然感覺不再有學習的熱情,甚至對拍照開始感到無聊。
那這時候就是退場的時候了。
簡單來說,抗拒通常來得突然而強烈,讓你想馬上逃跑;而個人終點則是一種平靜、逐漸「無聊」的感覺,表示你已經達成了自己的目標,該走下一步了!
雖然在開頭我說父親給我很多「專精」上的壓力,但仔細想想,其實父親也是個多重潛能者。
除了做口腔治療、也在做蛋白質藥物、申請專利、做高齡服務的創業項目、當老師、最近也在學佛法(還一直跟我宣傳佛法的很多概念其實跟量子力學的概念重疊)。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你的起點,幫助你跨越內心的障礙,接受那些看似矛盾的興趣與才能。你不必強迫自己侷限在單一角色中。去探索、去實驗,發現你的多重潛能。
這是你的旅程,你有權利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其被專精的社會框架束縛,不如允許自己去追求各種可能,問問自己:如果你真的可以隨心所欲地過你想要的生活,它會是什麼模樣?
然後慢慢的向它靠近。
我是強尼嘟嘟,這裡是《我 DU 自升級》。我想把生活當成一場遊戲,並且在四個職業(領域)裡面自我升級。希望著些內容故事也能幫助你升級,也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們,一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