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臨證紀事—我的針灸之路
◎概述
- 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性病變
- 多見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 臨床表現
- 早期以疼痛為主,日輕夜重
- 晚期則以功能障礙來主,外展、外旋及後伸等動作受限最明顯
◎針灸處方
【主穴】天鼎、天宗、肩貞、肩髎、肩髃、曲池
【配穴】條口(透承山)、梁丘(透血海)【操作】
- 主穴取患側;配穴任選一穴,可取健側或患側
- 取28號1.5-2.5寸先在天鼎穴區摸到陽性結節,在壓痛最明顯處直刺,略作提插捻轉,使針感向左肩臂放射
- 天宗:先找到壓痛點,先直刺再作雞爪刺(即向不同方向透刺)
- 肩部三穴:根據肩部疼痛或粘連情況酌選一或二穴,肩貞向肩內陵方向,肩髎、肩髃向極泉方向深刺
- 曲池:宜向小海方向直刺
- 平補平瀉手法,但刺激宜略大,酸脹感應明顯
- 留針30分鐘
- 取針後在天宗、肩貞、肩髎或肩髃加罐,留罐15分鐘
- 如有黏連者,可於取罐後,令患者取臥位,針條口透承山或梁丘透血海,可用較強的提插加捻轉手法運針1-2分鐘,使患者有強烈的針感
- 取針後,用推拿手法,反復逆黏連方向提舉患肩,動作要輕柔有力,幅度不可太大,以患者可耐受為度,每次約3-5分鐘。每周2-3次
◎體會
- 本法適用於早、中期肩周炎
- 天鼎、天宗二穴是著者長期臨床總結出來的驗穴,對肩臂部的疼痛和功能障礙有良效。特別是天鼎,不僅僅是中風偏癱的反應點之一,肩周炎患者同樣可在此穴摸得條索狀結節或找到十分明顯的壓痛點。直接刺結節或壓痛點,並使針感向肩背或肩臂放射,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 肩部三穴和曲池均意在疏通局部經氣
- 條口透承山和梁丘透血海分別為古人和今人治本病的經驗穴
- 操作上,早期病人只須針刺拔罐,多可見效
- 中期乃至後期出現黏連者則須結合推拿,意在逐步鬆解黏連的組織,但不可操之過急
- 針後一定要囑患者加強功能鍛鍊,如爬牆練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