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如何在過量資訊時代找到平衡】── 1. 面對資訊過量 2. 潛移默化的挑戰 3. 思考與創作的渴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為碩博士生,我們常常在過量的資訊和誘惑中掙扎,無論是課業壓力、研究進度,還是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干擾,都可能讓人感到不滿足。Michael Easter 在他的《Scarcity Brain》一書中提到現代社會充斥著五種過量的刺激:食物、財物、資訊、情緒調節劑與社群媒體的「潛移默化」,這些因素幾乎佔據了我們所有的生活時間,對於忙於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這種「不滿足」的感覺更是深有體會。


▋資訊過量的挑戰


對碩博士生來說,**資訊** 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核心。我們每天閱讀大量的文獻、數據與研究報告,然而,資訊的過剩讓我們時常覺得迷失。Michael Easter 提到,現代人的生活已被資訊淹沒,我們總是在被動接收卻無法消化,這對於需要專注研究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挑戰。過量的資訊會讓我們的專注力分散,阻礙學術上的深度思考。


同時,研究的壓力常常讓我們尋求 **情緒調節劑**,像是娛樂、藥物甚至是社群媒體來舒緩壓力。這些調節劑或許短期有效,但長期使用會使我們更難以專注,甚至失去對研究的熱情與動力。


▋社群媒體的潛移默化:隱形的影響力


作為碩博士生,**社群媒體** 是我們無法迴避的挑戰。Michael Easter 將社群媒體的影響稱為 **「潛移默化」**,這個詞特別貼切。社群媒體上充斥著各式資訊、他人的成就展示與流行趨勢,這些內容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維與生活方式。我們會不自覺地與他人比較,感覺自己進度太慢、研究成果不足,這樣的比較容易引發焦慮感,讓我們感到更加不滿足。


在台灣的碩博士生中,這種潛移默化的壓力尤為明顯。我們不僅要應付學術上的挑戰,還要面對來自社交圈的無形壓力。每天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他人完成論文、發表成果,無形中強化了我們的壓力與焦慮感。


▋創作慾與思考渴求:學術生涯中的無限追求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除了資訊的過量與社群媒體的影響,還有一種更深層的渴望,那就是 **創作慾**。我們不僅需要消化外界的知識,更需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創新,提出自己的想法與理論。然而,這種創作的過程往往伴隨著 **對思考的渴求**。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其實就是一段無盡的思考與探索過程,我們渴望在這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學術定位,這種追求本身可能帶來不滿足,因為我們總覺得自己知道得還不夠。


Michael Easter 列出的這五大現代渴望,反映了碩博士生在學術生涯中的種種挑戰。我們不僅要應付資訊過量與潛移默化的影響,還要在內心深處不斷追求學術上的突破與成就。


▋如何找到平衡?


對碩博士生來說,學習如何在過量的刺激中找到平衡,可能是我們在學術生涯中最需要掌握的技巧。我們可以:


1. **減少無效資訊的干擾**:篩選出對研究最重要的文獻與資料,減少不必要的資訊消耗。

2. **控制社群媒體的使用**:設定固定的時間瀏覽,避免無意識地被動接收資訊。

3. **增強自我覺察**:了解自己在研究與生活中的需求,避免過度沉迷於短期的情緒舒緩工具。

4. **培養深度思考習慣**:每天留出時間進行無干擾的思考,讓自己有機會深入探討學術問題。


最終,學術生涯是一場持久的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與策略,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過量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634會員
2.0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回顧這五年的校園生活,充實卻也充滿挑戰。從母親的保守思想到對校園生活的憂慮與挑戰,作者透過不斷戰勝自己的恐懼,最終因為這些點點滴滴的經歷,加深了對人生的體悟與成長。
Thumbnail
回顧這五年的校園生活,充實卻也充滿挑戰。從母親的保守思想到對校園生活的憂慮與挑戰,作者透過不斷戰勝自己的恐懼,最終因為這些點點滴滴的經歷,加深了對人生的體悟與成長。
Thumbnail
就是說 18 歲以後的人生,很大概率是硬湊出「選項」來的,這種有限性就是做題目有的慣性。
Thumbnail
就是說 18 歲以後的人生,很大概率是硬湊出「選項」來的,這種有限性就是做題目有的慣性。
Thumbnail
不論你是對未來的職涯、學業感到迷惘無助,或是雖然有了明確方向但還是想要獲得更多、看得更遠,我相信點進這篇文章的你,就是資訊種子的有緣人。我將分享自身經驗,告訴你為何資訊種子是大學生一定要好好把握的大好機會,以及我是如何加入資訊種子、在裡頭學習成長、到現在發芽茁壯。
Thumbnail
不論你是對未來的職涯、學業感到迷惘無助,或是雖然有了明確方向但還是想要獲得更多、看得更遠,我相信點進這篇文章的你,就是資訊種子的有緣人。我將分享自身經驗,告訴你為何資訊種子是大學生一定要好好把握的大好機會,以及我是如何加入資訊種子、在裡頭學習成長、到現在發芽茁壯。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裡,年輕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從教育到就業,從人際關係到心理健康,種種問題交織在一起,讓許多年輕人感到迷失和無助。讓我們一起探討當代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應對之道。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裡,年輕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從教育到就業,從人際關係到心理健康,種種問題交織在一起,讓許多年輕人感到迷失和無助。讓我們一起探討當代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應對之道。
Thumbnail
時間跟金錢你得先選一個付出😏
Thumbnail
時間跟金錢你得先選一個付出😏
Thumbnail
從原本廢棄場轉變為環保的綠光尋夢園 生活快樂的自我效能 在我們的生活中,「努力」是一個經常聽到且我們努力去實現的概念。在求學期間,我們通常會跟隨社會的期待,努力完成我們的學業,同時也努力獲得社交認同。對我而言,五年前除了工作之外,我開始嘗試各種各樣的體驗和手作活動。我和博士班的同學一起籌劃了文化
Thumbnail
從原本廢棄場轉變為環保的綠光尋夢園 生活快樂的自我效能 在我們的生活中,「努力」是一個經常聽到且我們努力去實現的概念。在求學期間,我們通常會跟隨社會的期待,努力完成我們的學業,同時也努力獲得社交認同。對我而言,五年前除了工作之外,我開始嘗試各種各樣的體驗和手作活動。我和博士班的同學一起籌劃了文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