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思維慣性處理不來的最佳解|十年大學談 Ep.3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做不好問答題的學生,你覺得會如何

就是說 18 歲以後的人生,很大概率是硬湊出「選項」來的

表面上像是我們這種學生在選擇這學期怎麼過、畢業去哪裡、工作做什麼,選項則是東拼西湊:我有這個所以這個可以、看那個很好所以要這個,這種「有限性」就是學生時期做題目會有的慣性。

最終會養出我們解決問題很粗糙的一種模式:一個蘿蔔只會有一個坑

這時候人如果存在比較心態,就覺得為什麼別人的視角裡可以開發出我看不到的選擇,然後還提前過的比自己好;你看到那些吹捧國外教育資訊的人,通常特別著重「創造」的特點,即使是講到爛也只是聽過去而已,改變成效依然有限。

雖說人生沒有對錯,比試一下卻落得自卑的境地,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raw-image


...


學生思維

大一的時候接觸到這觀點,想起來覺得很幸運。

像現在臉書看過去,坦白說可以開始理解為什麼年輕一代覺得這裡充滿老人臭,那是一種「其實我沒有要看你回答問題」的心情;有時候在提到國人其實很缺乏抓對重點能力的同時,我確實很常納悶這些奇形怪狀的觀點都是哪來的。

好比今天這題,著重「最佳解」就會走歪,因為持續持有學生思維壓根就沒幫助。

而擺脫學生思維的路徑,我認為「唯心論」是目前修正人生軌跡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說被題目束縛住的人往往只會從題幹找答案,從心出發你其實是可以看到身而為人,合法的事情不一定合乎情理,合乎情理的事情不一定合乎道德。

這就為什麼高知識份子還是會弒父弒母:沒有其他領域的可能,他就是對的



靈性

昨天是我畢業前最後一堂課,也上的是不太舒服的一次。

主觀看法,在談到問卷篩選「靈性」這點,其中幾項定義有引起班上同學的訕笑:和宇宙連結、與大自然共鳴等;我本身不是這些派別的擁護者,之所以引起不適,是我會突然覺得:這些人腦子裝下學術就沒有開放心態了嗎。

這類觀點它其實還沒有超出常理,對這種能量展現是如此輕薄的場子我感到詫異。

「唯心」的點在於,如果這些人可以認知到自己這個人,不完全是自己生活的創世神,態度就不會這般輕浮;至少在現場的我,全然不會對他們正在回答「你是否覺得自己很蠢」的一題,回答出否就認可他們的世界觀,這提供不了什麼保證。

在我看來,他們又一次錯過創造新人生的機會了


...


人生沒有好壞一說,其實是說出來自我安慰的

人生尚有好、壞之分,但不是和別人比,是本人有沒有接觸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其實這麼問就好:你認為我們這些讀經濟、做社會科學的人,做些和人的研究有關事情的人,不去理解靈性可以嗎;如果可以,那他會怎麼發展,又如果不可以、不足以,應該有什麼結果;這類題目就很適合用不同視角討論,也不會時常在檢討受害者

既定框架底下肯定有最佳解,卻不一定最貼合你本人,就是今天要講的思維差距。

很多人為什麼會寧願苦撐著一張失敗的生活面皮,是因為他拿這種「沒有好壞一說」的思路阻絕自己再去發現新的可能,他其實壓根就相信和別人比起來,我的生活就是有比較差,卻持續在既定的題幹底下看著別人找答案。

他的人生永遠在向外尋求,卻沒有真正對自己靈魂拷問過,這就是學生思維

13會員
222內容數
文字沒有立意討喜,專注書寫人際與自我議題,應酬者需慎入;無開啟文內廣告穿插,可舒適閱讀,文章轉載不讓著作權,來信詳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