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2-16】開始說出來(三)──連讀變調」提到連讀變調的分類,大家有沒有好奇為什麼要連讀變調呢?都按照原本的聲調來講不是比較方便嗎?本章要來說說連讀變調在語音中是有其存在必要的。
方便發音
連讀變調存在最直觀的原因,就是讓我們說話發音更加輕鬆、自然。以華語三聲變調為例,因為華語三聲是先下降後上升的聲調,當三聲相鄰,例如「總統府」、「展覽館」等,如果照本調唸的話,會覺得很拗口,甚至很難唸,所以才產生三聲的連讀變調。
事實上,三聲在一聲、二聲、四聲之前,也不是讀成[214:],而只唸出聲調前半段[21:](語音學家稱為「半上ㄕㄤˇ」)。例如「語音」、「語言」、「語意」這些詞之中的「語」,多數的人在唸的時候音高變化也不會真的下降再上升,會顯得很不自然。

區分不同的意義
某些語言的連讀變調甚至可以區分詞彙意義。例如中國河南獲嘉地區的方言的變調雖然也屬於鄰接交替式變化,但有時候是前一個音節變調,有時候是後音節變調,也有兩個音節同時變調的情形。不同的變調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以下的例詞[註1]:

透過獲嘉方言,我們可以看到變調可以區別詞義,變調①比較接近詞面上的意義、變調②則是偏向詞彙的引申意涵。
區分句子詞彙組成
「【2-16】開始說出來(三)──連讀變調」提及「李總統請老馬買好酒」、「許小姐有九把雨傘」兩個句子作為華語三聲連讀變調的例子。不過應該有讀者會好奇,為什麼同樣都是三聲相鄰,但有些字會變調,有些字卻不會呢?這個就和變調的範圍有關,請看以下華語例句:

上面句子由若干詞彙組成,詞彙邊界用方括號「[]」表示,這時候就可以發現兩個句子中有產生變調的字都是詞彙之中有後接三聲的字(圖中紅字)。所以我們可以說華語三聲變調的界線是詞彙,只有詞彙內部相鄰的成分,才會產生變調[註2]。
我們再舉一個臺語例子,請看以下例句:

上述臺語句子可以分成四個詞,在臺羅拼音中,同一個詞會以「-」連接。如果我們實際唸出這個句子,也會發現只有同一個詞彙內部的字才會有連讀變調,也就是只有「今仔、天、有」等字產生變調[註3]。
我們在這章透過一些語言的實例,進一步介紹為什麼會有連讀變調,相信大家都理解連讀變調對一個聲調語言來說有多重要了吧!之後在學聲調語言時,就要特別注意聲調的變化規則,以避免自己說出來的話像機器一樣不自然喔!
接下來我將介紹幾個聲調語言,和大家分享如何瞭解學習一個語言的連讀變音。如果你對這個系列有興趣的話,歡迎持續鎖定【用語言學學語言】這個專題系列,一起瞭解語言背後看不到的有趣規則吧!此外,如果你有能力且願意負擔的話,歡迎訂閱「佚名:語言、歷史與生活」,支持我產出更多有趣的文章喔!
註釋:
[註1]:有關獲嘉方言的舉例,參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修訂版)》,(臺北:五南圖書,2019),頁193、賀巍,〈獲嘉方言的連讀變調〉,《方言》,2(1979),頁124。
[註2]:以詞彙作為變調範圍是個通則,但也有例外,牽涉到個人語感或詞彙使用頻率。例如「小米酒」這個詞,結構為「[小米] [酒]」。如果有人覺得這兩個結構連結不夠緊密,那可能唸成「ㄒㄧㄠˊ ㄇㄧˇ ㄐㄧㄡˇ」;但如果覺得這是一整個詞的話,那可能就會唸成「ㄒㄧㄠˊ ㄇㄧˊ ㄐㄧㄡˇ」。然而,實際上大多數人是唸成「ㄒㄧㄠˇ ㄇㄧˊ ㄐㄧㄡˇ」(結構可能是「[小][米酒]」),造成這種唸法的原因,就很值得進一步探究,我們之後也會專文討論。
[註3]:臺語的變調其實還很複雜,除了詞彙性的字前變調,還有句中字前變調等,礙於篇幅關係,我們之後會另外寫一篇文章與大家討論,還請大家支持追蹤。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建議:
[1]:林燾、王理嘉 著,《語音學教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9),〈第六章:語流音變(第二節:連讀變調)〉。
由於連讀變調在聲調語言中非常重要,所以這本語音學教科書將其獨立為一節討論,詳細敘述連讀變調的性質、功能與分類。並且針對華語的連讀變調進行詳細介紹。對於這個現象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此文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