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喜功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了避免您的嫉妒心時常作祟,這裡有個秘密想要與您分享。我想從小時候在學校,我們被教育要爭取名次、爭取名校、爭取名額,長大後出了社會,也要爭取業績、爭取晉陞、爭取榮譽。但我們知道,所有頭部的資源,總是那麼稀少難得。


    小時候因為讀鄉村學校,所以常有上台領獎的機會,但每次領獎下來,總會聽到有同班的說:「不知道在屁什麼?」我總是很納悶?我們剛剛不是還玩的很好嗎?所以每次只要考試完,總是會被排擠個幾天,慢慢的也習以為常了。


    出了社會從事業務工作,開始因為羨慕主管同仁的收入、生活品質而踏入業務領域。但有時會由身旁有意無意的提醒、告知,讓我們有了分別心、攀比心,進而可能衍生出妒忌心。


    好比:「你們都同期的,人家開了大單,你怎麼還沒有動靜。」、「你看誰爸媽幫他介紹一張大單,你不會回去找你爸媽喔。」、「你看那個誰這個月領多少,主管一直找他出門耶。」諸如此類的話,原本不放在心上的事,經過別人加油添醋的”激勵”,就好像有那麼一回事。


    但效果往往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我想沒人是喜歡被拿出來比較的。哪怕沒在讀書的人,也不喜歡人家說他功課差。所以孩子從小我也不會拿誰誰誰來做比較,當有長輩又習慣性的拿誰家孩子出來比較,我都會說”一人一款麥比較”啦。


    從小在挫折教育下長大的我們,就是在攀比心、分別心不斷的加持下長大。如果能夠得到正向的引導、鼓勵,或許真的可以砥礪前行。但如果在這樣的鞭策下,常常又力不從心、事與願違,自然妒忌心、詆毀心就會從另個角落悄然而生。


     根據大多數的心理學家告所我們,妒忌心、詆毀心,這類的負向情緒,對於人格的成長、對於社交的連結,多有不良的影響,甚至有破壞性的發展。那麼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相信大家都去過廟裡拜拜,在香油錢箱上都會貼著一張紅紙,上面寫著:”隨喜功德”。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解讀,我都以為就是隨你開心,要投多少就投多少。但有次經過一個長者的分享,他說一般會來廟裡拜拜的,都會有個「願」,可能是來許願、還願。


    當人們來許願的時候,你跟隨他的”希望”那種情緒。當人們來還願的時候,你可以體會他喜悅的感受,進而替他祝福、恭賀。所以能夠做到”喜他人所喜”的這種功德,便是”隨喜功德”。


   聽完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以來的以為,是那麼的膚淺。「喜他人所喜」這個解釋,我相當能夠接受。因為在心理學裡面常談一個概念:「心理暗示效應」。當我們把別人開心的事,當成自己開心的事,自然我們也能夠吸引更多好事來到生活當中。


    畢竟,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哪有常常有那麼多好事發生?那既然沒有,我們就去跟人家”借”,跟人家借好情緒、歡喜的情緒、快樂的情緒,這個又不用錢也不用還,為什麼不借?不借白不借,不是嗎?


    所以改天當看到有人業績超越我們,我們一句:恭喜隨喜,看到別人買新車了,記得說:恭喜隨喜。如果別人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不是馬上轉頭罵自己的孩子那麼沒用,而是要記得向對方說:恭喜隨喜。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做到前要先知道,知道了有天總能做到。


我想如果能夠修練到,所有事都能隨喜,那必能處處歡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庭爺的沙龍
18會員
114內容數
庭爺是在上市壽險公司服務,擔任業務經理一職。平時就有用文字記錄生活的習慣,用部落格來紀錄及與大家分享。 文章類別大致上有 #業務生活 #銷售技巧 #理財資訊 #親子教養 #勵志故事 等等~ 希望大家會喜歡~
庭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0
這篇文章探討了「宿命論」的哲學觀點,如何幫助人們以更豁達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挑戰與困境。文章以「一切都是必然」為核心思想,引導讀者從情緒的束縛中解脫,以更高層次的視角看待人生的成功與失敗。
Thumbnail
2025/04/10
這篇文章探討了「宿命論」的哲學觀點,如何幫助人們以更豁達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挑戰與困境。文章以「一切都是必然」為核心思想,引導讀者從情緒的束縛中解脫,以更高層次的視角看待人生的成功與失敗。
Thumbnail
2025/03/27
探討了社群媒體上充斥負面新聞的現象,以及這些負面訊息對個人情緒和社會的影響。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為何選擇不關注負面新聞,並提出三種方法來打破負面循環:設立情緒邊界、停止轉載負面新聞和多分享美好的事物。文章最後強調,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正向行動,而非情緒化的反應,呼籲讀者從自身做起,成為正能量的起點。
Thumbnail
2025/03/27
探討了社群媒體上充斥負面新聞的現象,以及這些負面訊息對個人情緒和社會的影響。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為何選擇不關注負面新聞,並提出三種方法來打破負面循環:設立情緒邊界、停止轉載負面新聞和多分享美好的事物。文章最後強調,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正向行動,而非情緒化的反應,呼籲讀者從自身做起,成為正能量的起點。
Thumbnail
2025/03/19
爸爸巧妙化解孩子與老師的衝突,透過鼓勵孩子主動提問,改善親子關係和學習狀況。文中反思傳統教育方式,並強調理解孩子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3/19
爸爸巧妙化解孩子與老師的衝突,透過鼓勵孩子主動提問,改善親子關係和學習狀況。文中反思傳統教育方式,並強調理解孩子的重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理解人性中的共同渴望與弱點,來化解憤怒與恐懼等負面情緒。文章引用《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一書觀點,建議讀者學習分析式觀修方法,並透過自問自答,找到情緒根源,進而放下執著,接受現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理解人性中的共同渴望與弱點,來化解憤怒與恐懼等負面情緒。文章引用《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一書觀點,建議讀者學習分析式觀修方法,並透過自問自答,找到情緒根源,進而放下執著,接受現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情緒管理,包含反向效應、柔膚效應和浮萍效應等心理現象,並建議以包容、傾聽和正視情緒的方式來促進心理健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情緒管理,包含反向效應、柔膚效應和浮萍效應等心理現象,並建議以包容、傾聽和正視情緒的方式來促進心理健康。
Thumbnail
探討正面與負面情緒的平衡,指出負面情緒並非敵人,而是成長的助力,並提供五個重新理解情緒價值的方法,幫助讀者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避免過度樂觀或沉溺負面情緒。
Thumbnail
探討正面與負面情緒的平衡,指出負面情緒並非敵人,而是成長的助力,並提供五個重新理解情緒價值的方法,幫助讀者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避免過度樂觀或沉溺負面情緒。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面對負面情緒,而正確的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本文分享三種常見的負面情緒處理錯誤方式,包括壓抑、直接表達和逃避,並提出學會臣服與放下的重要性。透過自我覺察,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從而以健康的方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本文希望幫助讀者減少內心衝突,享受更加平靜和幸福的生活。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會面對負面情緒,而正確的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本文分享三種常見的負面情緒處理錯誤方式,包括壓抑、直接表達和逃避,並提出學會臣服與放下的重要性。透過自我覺察,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從而以健康的方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本文希望幫助讀者減少內心衝突,享受更加平靜和幸福的生活。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情緒常常影響我們的心情與行為,本文章探討憂鬱與焦慮這兩種情緒的存在意義,以及如何正視並合理宣洩這些情緒。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我們看到情緒的多樣性與價值,例如憂鬱有時能促使反思,而焦慮則可以提高我們的注意力。每種情緒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應該被接納與理解,而不是被忽略或指責。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情緒常常影響我們的心情與行為,本文章探討憂鬱與焦慮這兩種情緒的存在意義,以及如何正視並合理宣洩這些情緒。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我們看到情緒的多樣性與價值,例如憂鬱有時能促使反思,而焦慮則可以提高我們的注意力。每種情緒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應該被接納與理解,而不是被忽略或指責。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恐懼和焦慮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指出它們並非僅是負面的情緒,而是促使我們成長和自我反省的動力。文中提供了一些方法幫助讀者與恐懼建立更健康的關係,如接受、評定恐懼程度、以及練習正念呼吸法。最終,文章鼓勵讀者在面對恐懼時要學會欣賞和珍惜生活中的一切,從而提升生活質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恐懼和焦慮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指出它們並非僅是負面的情緒,而是促使我們成長和自我反省的動力。文中提供了一些方法幫助讀者與恐懼建立更健康的關係,如接受、評定恐懼程度、以及練習正念呼吸法。最終,文章鼓勵讀者在面對恐懼時要學會欣賞和珍惜生活中的一切,從而提升生活質量。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正念與感恩的心態能夠幫助我們減少負面思維,提高心理健康。通過注意自我對話、接觸正能量資訊、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以及尋求專業幫助,我們可以有效改善心情和思維模式。文章提供了具體方法和建議,幫助讀者主動採取行動,逐步實現積極的心理轉變。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正念與感恩的心態能夠幫助我們減少負面思維,提高心理健康。通過注意自我對話、接觸正能量資訊、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以及尋求專業幫助,我們可以有效改善心情和思維模式。文章提供了具體方法和建議,幫助讀者主動採取行動,逐步實現積極的心理轉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