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卻沒從「學生心態」畢業的巨嬰碩博士生,都有以下3個特徵: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過度依賴標準答案,缺乏對「錯誤」的認知能力:

- 很多碩博士生在學習時只專注於追求「正確答案」,往往在測驗中表現優異,甚至能輕鬆應對論文考核,但卻缺少反思的深度,對於正確答案背後潛藏的錯誤缺乏敏感度。這些學生熟練於背誦與模仿,卻無法深入理解或挑戰已有的知識體系。長期下來,他們往往會成為「做題家」,在面對研究挑戰時缺乏創意,容易陷入困局。


2. 重視知識「掌握」卻忽視知識「發現」的過程:

- 許多學生過度注重透過背誦、反覆練習來「掌握」知識,確保自己對理論的「準確性」。然而,研究需要的並不只是準確無誤,而是從不確定中探索未知。缺乏「發現」知識的訓練讓他們在面對真實問題時習慣逃避,因為發現知識需要接納模糊和不完整的狀態,並能從中找出線索。沒有這種能力的學生往往無法進行獨立研究,對於真實世界的問題也缺乏應對的彈性。


3. 無法有效從失敗中學習,導致研究深度不足:

- 很多學生視「失敗」為失敗,缺乏「刻意失敗」的勇氣。在研究過程中,真正具有價值的知識往往是經歷多次試錯後萃取出的精華,但習慣於成功與正確的學生無法接受失敗,錯失了寶貴的反思機會。他們無法從失敗中提煉出具有再現性的知識,只停留在表層分析,結果就是研究不夠深入,無法提供真正的見解或突破。這樣的碩博士生畢業後常難以脫穎而出,只成為待選的人力資源之一。


你還有看過哪些研究生巨嬰會犯的錯誤嗎?

raw-image


avatar-img
441會員
1.6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異化:當手段變成目的」 「本來作為完成某個特定目的,而採納個一種手段,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具備了某種自足和獨立性」 「有目的才有手段,但如果目的不存在,手段就獲得了某種自足和獨立性,形成了一種隱秘而強烈的慾望----癮」 「於是到最後,迫使你完成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手段本
1. 過度追求短暫的滿足感 - 很多研究生一旦工作告一段落,就忍不住滑手機、追劇、刷 IG 或抖音短影片。剛開始覺得是在放鬆自己,但越看越停不下來,結果不但拖延了應該完成的進度,還讓自己壓力更大。這種「放鬆」其實沒有帶來真正的休息,反而陷入無限輪迴的內疚感和焦慮。最終,你會發現自己既沒好
最近由於團隊擴張很快,我也體驗到了團隊人數加倍造成的溝通挑戰。 隨著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各自都又有了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我開始體會到「管理者 Manager」與「領導者 Director」角色的深刻不同。 其中的核心差異,在於「策略 Strategy」的制定或者執行。 回想以前
在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的 *Linking Your Thinking* 工作坊中,他提出了「連結就是思考(Linking is Thinking)」的概念,強調當你在筆記之間建立連結時,你的思維會產生「思想碰撞(Thought Collisions)」,進而深化理解。這讓我開始思考,如
美國經濟學家 Richard Thaler 與法律學者 Cass Sunstein 在 *Nudge: The Final Edition* 中提出了「選擇架構師(Choice Architect)」的概念,強調透過設計選項的呈現方式,影響他人做出決策。這讓我開始反思,在輔導碩博士生時,如何透過
「工作成癮是一種成癮症,其特點是非常不健康地過度投入工作。」 「工作成癮者只有工作才能給予他們滿足感,他們把所有時間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忽略自己的身體需要和情感需求。」 「願意少做,意味著從根本上改變事情的優先等級, 把保持簡單且相對平衡的生活方式, 看成是比賺錢或者獲得殊
「異化:當手段變成目的」 「本來作為完成某個特定目的,而採納個一種手段,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具備了某種自足和獨立性」 「有目的才有手段,但如果目的不存在,手段就獲得了某種自足和獨立性,形成了一種隱秘而強烈的慾望----癮」 「於是到最後,迫使你完成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手段本
1. 過度追求短暫的滿足感 - 很多研究生一旦工作告一段落,就忍不住滑手機、追劇、刷 IG 或抖音短影片。剛開始覺得是在放鬆自己,但越看越停不下來,結果不但拖延了應該完成的進度,還讓自己壓力更大。這種「放鬆」其實沒有帶來真正的休息,反而陷入無限輪迴的內疚感和焦慮。最終,你會發現自己既沒好
最近由於團隊擴張很快,我也體驗到了團隊人數加倍造成的溝通挑戰。 隨著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各自都又有了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我開始體會到「管理者 Manager」與「領導者 Director」角色的深刻不同。 其中的核心差異,在於「策略 Strategy」的制定或者執行。 回想以前
在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的 *Linking Your Thinking* 工作坊中,他提出了「連結就是思考(Linking is Thinking)」的概念,強調當你在筆記之間建立連結時,你的思維會產生「思想碰撞(Thought Collisions)」,進而深化理解。這讓我開始思考,如
美國經濟學家 Richard Thaler 與法律學者 Cass Sunstein 在 *Nudge: The Final Edition* 中提出了「選擇架構師(Choice Architect)」的概念,強調透過設計選項的呈現方式,影響他人做出決策。這讓我開始反思,在輔導碩博士生時,如何透過
「工作成癮是一種成癮症,其特點是非常不健康地過度投入工作。」 「工作成癮者只有工作才能給予他們滿足感,他們把所有時間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忽略自己的身體需要和情感需求。」 「願意少做,意味著從根本上改變事情的優先等級, 把保持簡單且相對平衡的生活方式, 看成是比賺錢或者獲得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固守單一專業而不擴展視野: 許多年輕研究生進入學術界後,便專注於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他們認為只要在某個領域內深耕細作,未來必能取得成功,並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這樣的心態往往使他們忽視了跨學科合作和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固守單一專業的結果是研究視野狹窄,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學術環境,也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未了解小朋友心中的優先事項 - 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後輩心中都有不同的優先事項。有些人只是希望在履歷上多一行實習經驗,他們對研究的投入可能較少。有些人則希望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工作,並獲得推薦信,他們會更加專注並投入時間。有些人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對研究題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而有些人則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盲目自信: - 剛開始做實驗時,博士生常常會有一種「我的實驗設計一定有道理」的心態。這種心態讓他們在未得到預期結果時,會認為只是某個設定出了問題,只要加班加點,各種嘗試,一定可以突破。實際上,這種盲目的自信會導致博士生在錯誤的方向上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最終結果可能並不理想。 2.
1. 同時嘗試太多不同的方向: - 這類學生希望在學術研究與實務應用間取得平衡,但通常沒有一項能全力以赴。結果是,他們的時間和精力被分散,導致最終無法在任何一個方向上取得顯著的成果。這樣的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常會感到困惑,為何自己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2. 沒有專注於特定的研究方向: -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固守單一專業而不擴展視野: 許多年輕研究生進入學術界後,便專注於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他們認為只要在某個領域內深耕細作,未來必能取得成功,並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這樣的心態往往使他們忽視了跨學科合作和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固守單一專業的結果是研究視野狹窄,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學術環境,也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未了解小朋友心中的優先事項 - 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後輩心中都有不同的優先事項。有些人只是希望在履歷上多一行實習經驗,他們對研究的投入可能較少。有些人則希望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工作,並獲得推薦信,他們會更加專注並投入時間。有些人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對研究題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而有些人則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盲目自信: - 剛開始做實驗時,博士生常常會有一種「我的實驗設計一定有道理」的心態。這種心態讓他們在未得到預期結果時,會認為只是某個設定出了問題,只要加班加點,各種嘗試,一定可以突破。實際上,這種盲目的自信會導致博士生在錯誤的方向上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最終結果可能並不理想。 2.
1. 同時嘗試太多不同的方向: - 這類學生希望在學術研究與實務應用間取得平衡,但通常沒有一項能全力以赴。結果是,他們的時間和精力被分散,導致最終無法在任何一個方向上取得顯著的成果。這樣的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常會感到困惑,為何自己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2. 沒有專注於特定的研究方向: -
1. 認為正式學習就是全部: - 許多學生以為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練習就足夠。然而,正式學習只是入門,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在壓力下,運用所學並交出成果。缺乏實戰經驗的學生常常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