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進展,加速了學習流程的順暢,但可能不會改變其本質。
從我開始使用筆記軟體到現在,大概已兩年,一些冤枉路(折騰各種花俏的功能)也走過一些。漸漸地體認到,無論軟體中有多麽厲害的功能,它們都不是建構所謂「第二大腦」的關鍵。重要的是:持之以恆地寫。若真要需要什麼功能,也許就是全文搜尋和綱要式階層設計,後者純粹是方便排序而已,沒有一定。
當腦海中偶然地出現一些想法時,多半還是很模糊,雖然可能因此感覺有創意,但惟有能藉文字清楚地描述它們,才能檢驗想法是否清楚可靠,否則就可能誤以為多麽地有創意。將想法形諸文字,有效地化解這種幻覺。日本人類學家梅棹忠夫對於這個現象的描述,相當地貼切。我想,再多的花俏功能,也比不上有意義的內容生產,況且,梅棹忠夫當時也只有用紙張卡片來做研究。
「我們似乎總是將一種與無限世界的聯繫作為自己的心靈支柱。一張張小小的卡片卻將這種夢幻連根打碎,徹底顛覆了。我們那種本該是無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與思想,卻被轉化為極其渺小、弱不禁風、不堪一擊的物理量,呈現在自己的眼前。」(梅棹忠夫,《智識的生產技術》,簡體中譯本,p.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