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彭博社的調查揭露了尚有許多企業依然對於不具備外加性的再生能源碳抵換情有獨鍾,持續在採購應用。接著來看看衛報的報導,這次是針對成效不彰的碳抵換專案類型,有些專家認為必須更認真推動廢除化石燃料,達到完全零排放。
超過 60 位氣候專家發出警告,企業使用「效果不彰」的碳抵換方案,正在阻礙邁向「真正零排放」的進程。九個國家的專家共同簽署的聲明顯示出,對於森林相關碳抵換專案是否真能有效減少排放的疑慮正在增加。
由英國、 美國和澳洲等九個國家的科學家聯署的聲明指出,避免氣候影響惡化的「唯一可行途徑」是達成「真正零排放」,而非僅止於「淨零排放」。「真正零排放承諾」由 Lethal Humidity Global Council 發起,這是一個由科學家、健康專家和政策制定者組成的組織。簽署人包括賓夕法尼亞大學的 Michael Mann 教授、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 Johan Rockström 教授,以及 Climate Analytics 創辦人 Bill Hare,他同時也是 UN 專家組成員之一,該組織曾對碳抵換的濫用發出警告。
Hare 表示:「我們應當將重點放在實際減排上,而不是進行一場數字遊戲。」此承諾反映了愈來愈多的疑慮,許多碳抵換源自森林相關專案,或如澳洲的避免土地清理專案,但這些抵換交易未必真正減少了排放。
Lethal Humidity Global Council 致力於應對高溫與高濕兩者結合對人類健康帶來的威脅。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遷研究中心主任、簽署人之一的 Katrin Meissner 教授表示,許多碳抵換計劃主要著眼於植樹造林或讓土地自然復育。然而,她指出,這些措施無法永久封存碳,因為當樹木因乾旱或野火而死亡時,所儲存的碳會重新釋放到大氣中。Meissner 說:「若只依賴碳抵換而不進行必要的減排,是危險且具損害性的。」
「為了讓全球升溫控制在巴黎協定所設的範圍內,時間已相當緊迫,企業不應再借由碳抵換延續高碳排的活動。我們需要全面關閉化石燃料的供應。」澳洲國立大學氣候科學家、簽署人之一的 Sarah Perkins-Kirkpatrick 教授補充道:「從很多層面來看,‘淨零排放’只是治標不治本,並未從源頭解決問題。」
資深公務員暨澳洲永續海洋大使 Russell Reichelt 指出,許多碳抵換方案依賴土地和海洋作為溫室氣體的吸收來源。然而,他對這些天然碳匯,如森林和海洋,已經難以負荷人類額外排放的二氧化碳感到憂心。Reichelt 曾任澳洲氣候變遷管理局成員,該機構去年表示,澳洲的官方碳權制度有助於「平穩過渡至淨零排放」。
發起這項承諾的理事會由 Minderoo 基金會主持,該基金會由鐵礦石大亨 Andrew Forrest 共同創立。Forrest 認為淨零排放只是「幻想」,並呼籲企業應該專注於終止使用化石燃料。
報導中 Lethal Humidity Global Council 聲明原文請見,同樣能在頁面內參與簽署以及瀏覽目前已經簽署者。聲明翻譯如下:
真正零排放意味著徹底淘汰化石燃料,這是唯一可以確保全球暖化控制在巴黎協定範圍內的途徑。
真正零排放與淨零排放大相逕庭。
淨零排放原本強調大幅減少化石燃料使用,但如今的淨零排放常解釋為持續燃燒化石燃料,再以「抵換」排放量的方式達標。
淨零排放忽視了明確的科學證據,碳抵換不僅成效有限,還阻礙能源轉型。另外,它假設全球能夠大規模捕捉化石燃料所產生的碳,並將其永久儲存在地下,這違背了現有證據。
此外,基於天然碳匯的抵換手段未考慮到這些碳匯已因氣候變遷而逐漸減弱——即便它們發揮作用,也僅是暫時的。
真正零排放比淨零排放更具挑戰性,但卻是唯一能避免氣候災難加劇的途徑。
根據當前的碳排放量和全球碳預算,若要有 50% 的機會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1.5°C 內,人類必須在 2030 年前全面停用化石燃料;若希望有 50% 的機會將升溫控制在 2°C 以下,則需在 2040 年前達成。
因此,我們呼籲企業和政府立即設定真正零排放目標,並在 2040 年之前公布如何淘汰化石燃料的具體計劃。
零排放目標相當理想化,而且就算完全停用化石燃料也沒辦法達成,還是有些溫室氣體會因為人為活動而產生。但以目前趨勢而言,減少化石燃料的進度顯然不如預期,從京都議定書至今快三十年了,依然沒辦法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達成化石燃料減量或禁用的共識。
另外一個面向的問題是碳抵換,不同類型的碳抵換專案有效程度應該要有所區隔。當市場尚不健全之時自然存在著許多劣幣,但隨著資訊普及和更多能夠落地的管理機制開始運作後,自然能逐步排除有問題的專案。如果因為部分有問題的碳權(目前市場上大宗專案額度確實屬於外加性不足的類別)就將整套機制打入冷宮,而忽略經濟誘因才是真正進步的動力,那恐怕會離氣候行動目標越來越遙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