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即失業,自覺懷才不遇的碩博士生,都有下面這3個特徵:

畢業即失業,自覺懷才不遇的碩博士生,都有下面這3個特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 不懂學系與社會分工之間的深層連結:

很多研究所學生在選擇科系時,通常只關注到個人的興趣或是學術上的成就,卻忽略了這個選擇將來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例如,物理系、應用數學系、統計系、機器學習系的學生在進入這些學門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自己未來會在哪些行業發揮,像是物理系畢業生常進入像IBM、Google等擁有量子計算團隊的公司,統計系的畢業生則進入藥廠、生技公司等。但如果學生未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這些產業的需求與趨勢,可能會錯過提早規劃的機會,導致畢業後難以快速適應職場。


2. 不累積跨領域合作與社會資本:

很多學生在研究所時期過度專注於自己的學術研究,而忽略了技術的實際應用與跨領域的合作潛力。以量子機器學習為例,雖然這是一個技術門檻極高的領域,但其民主化的時間尚未到來,社會資本也無法立即大量投入。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跨領域合作就不重要,相反,理工學科的學生應該瞭解工學院、商學院與法學院如何在技術普及與產品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只有透過這些學科的合作,技術的普及才可能加速。而若學生在學術研究中過於封閉自己,缺乏與這些領域專家的互動,未來的發展可能受限。


3. 沒認清不同學院在技術發展中的職責與角色:

理學院的主要責任在於促進技術的突破與民主化,工學院則是將技術落實為可規模化的產品,商學院則負責把這些產品推向市場,創造經濟價值。法學院負責規範這些技術所帶來的利益,並制定相應的法律框架進行分配,文學院則透過這些技術帶來的成果進一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很多研究所學生往往只聚焦於自己所屬學院的研究,未能跳脫出來看到這個更大的合作框架,這會讓他們在面對未來的職場挑戰時,無法適應多變的需求與機會。理解這些角色之間的分工不僅有助於職涯規劃,還能幫助學生在學術與業界之間架起更強的橋樑。


你在研究所生涯規劃過程中,還有見過哪些其他錯誤呢?

raw-image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專注於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忽略了追求自己的研究興趣: - 很多博士生一開始進入研究領域時,只是沿著前人設定的題目進行研究,主要的貢獻在於技術上的改進或是在難度上的提升。然而,這種方式雖然有助於積累研究經驗,卻很容易陷入一種“技術工人”的狀態,無法從中挖掘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興
在 UCLA 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這兩年裡,托程光教授的福,我有了許多帶學生的機會。至今,我已經指導了 15 名學生,透過這些經驗,我逐漸了解到不同學生的特質與表現。每位學生來到我們實驗室,目的大多是為了做研究並獲得推薦信,申請美國的碩士或博士課程。完成一個完整的研究工作,對他們來
不少數學系的學生或學者會有這樣的感慨,數學論文似乎比其他學科,尤其是STATS或CS領域的文章更難理解。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涉及到學科特性、寫作訓練的差異,以及數學家思維模式的特殊性。 ▌數學文章的「通靈」特性 數學文章常給人一種「通靈」般的感覺,因為它們需要讀者具備非常深厚的背景知
許多人認為靈感是突如其來的,像閃電般劈進我們的腦袋,但事實上,寫作可以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來幫助我們觸發靈感。 今天,我想分享關於這個觀點的筆記,並藉此帶大家深入探討「寫作促成靈感」這個概念,以及如何通過卡片盒筆記法來探索知識的連結。 ▌寫作促成靈感的開端 這個概念來自我的卡
對於正在進行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無論是在撰寫論文或是設計研究方法時,創新思維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探討學術突破或技術應用時,常會面臨一個問題:我們應該追求「革命性創新」還是「演化式創新」?在閱讀Sam Tatam的《Evolutionary Ideas: Unlocking ancient in
碩博士生在進行研究時,常常會接觸到各種知識管理系統,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無疑是其中最受矚目的一種。然而,很多研究生可能會發現,市面上流行的解讀其實與盧曼原本的系統差距頗大。為了幫助碩博士生更有效地進行研究筆記管理,我們來深入探討這個被誤解的筆記法。 ▌盧曼系統是中
1. 專注於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忽略了追求自己的研究興趣: - 很多博士生一開始進入研究領域時,只是沿著前人設定的題目進行研究,主要的貢獻在於技術上的改進或是在難度上的提升。然而,這種方式雖然有助於積累研究經驗,卻很容易陷入一種“技術工人”的狀態,無法從中挖掘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興
在 UCLA 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這兩年裡,托程光教授的福,我有了許多帶學生的機會。至今,我已經指導了 15 名學生,透過這些經驗,我逐漸了解到不同學生的特質與表現。每位學生來到我們實驗室,目的大多是為了做研究並獲得推薦信,申請美國的碩士或博士課程。完成一個完整的研究工作,對他們來
不少數學系的學生或學者會有這樣的感慨,數學論文似乎比其他學科,尤其是STATS或CS領域的文章更難理解。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涉及到學科特性、寫作訓練的差異,以及數學家思維模式的特殊性。 ▌數學文章的「通靈」特性 數學文章常給人一種「通靈」般的感覺,因為它們需要讀者具備非常深厚的背景知
許多人認為靈感是突如其來的,像閃電般劈進我們的腦袋,但事實上,寫作可以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來幫助我們觸發靈感。 今天,我想分享關於這個觀點的筆記,並藉此帶大家深入探討「寫作促成靈感」這個概念,以及如何通過卡片盒筆記法來探索知識的連結。 ▌寫作促成靈感的開端 這個概念來自我的卡
對於正在進行研究的碩博士生來說,無論是在撰寫論文或是設計研究方法時,創新思維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探討學術突破或技術應用時,常會面臨一個問題:我們應該追求「革命性創新」還是「演化式創新」?在閱讀Sam Tatam的《Evolutionary Ideas: Unlocking ancient in
碩博士生在進行研究時,常常會接觸到各種知識管理系統,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無疑是其中最受矚目的一種。然而,很多研究生可能會發現,市面上流行的解讀其實與盧曼原本的系統差距頗大。為了幫助碩博士生更有效地進行研究筆記管理,我們來深入探討這個被誤解的筆記法。 ▌盧曼系統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