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堅持讓孩子在10:30前上床睡覺,並準時參加籃球隊的練習活動,此外,每晚留有30到40分鐘的自由時間(通常用來玩電動),其餘時間專心複習學校功課,也特意在期末前預留了約兩週的衝刺期。
第一次考試成績出爐時,我內心充滿忐忑,害怕重蹈小學時的覆轍,從班上倒數前十名起步。結果卻意外地班排第13名,讓我與孩子都感到驚喜與欣慰。或許一般人看這樣的成績覺得平平無奇,但對於我們家的孩子而言,這是一次非常鼓舞人心的好開局,他自己也非常滿意。
因此,我決定在接下來的階段,試行讓他自主安排讀書進度,僅進行最小程度的干預。然而,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後,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在於他認為能夠自由安排後,便急於完成手邊的功課,錯誤未經檢討就匆匆結束,只為盡快投入打電動。這導致平時測驗成績逐漸下滑,顯示出學習動機不足。
此外,他寫功課的速度緩慢,過多的小動作降低了效率,進而影響學習效果。經深入分析後,我發現其實有許多細節需要改善。例如,他不願在課本上做記號、過於在意塗改整齊、解題時版面分配不佳、字跡擁擠增加計算錯誤率等。這些小細節是補習班無法一一指導的,補習班更多是壓迫學生解題、傳授速解技巧。因此,我認為補習班是最後的選擇,只有在必要時才會考慮。
要求小細節時,很容易讓爸媽火大,但轉念一想,當時的自己也是歷經無數次調整,才慢慢抓到考試的節奏,並在高考上取得全國第三名的成績,因此還是抱著樂觀的態度,畢竟對於自己的孩子,沒有放棄這條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