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爭執中的介入與成長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這幾天回家接受父母的照顧,恰好目睹他們用情感化地表達對彼此的不滿。


這樣的狀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我看到父母不斷反覆爭論,卻始終未能取得理想結果,反而讓雙方感到無助、疲憊,也加深了分化與對立。


然而,這種看似無助的鬼打牆,其實也能夠成為自省的基石,在困境中找到解決之道往往需要經歷反覆掙扎,而在無數次鬼打牆中,反而能夠一次次提醒自己學習覺察,為自己打破舊有的框架,教會我們在固有的框架中學會覺察與成長。


raw-image


後續在父母的爭執中,我用擁抱去化解緊張,我想是因為我展現了無條件的包容與支持,讓他們的關係得以暫時性的緩解,彷彿在成長過程中他們過去給予孩童安全成長的環境一般。


我展現自己作為第三者的關切、情感和同理心,給予他們的關係帶入溫和的力量,讓他們意識到彼此的脆弱,擁抱為他們提供了短暫的情緒釋放,也緩和了當下的氣氛。


分開居住反而讓我們更珍惜彼此,給我們更多空間平復自己的狀態,雖然不常在家,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始終沒有停止自己對彼此的思念。


這種介入方式可以讓他們看到,即便在長期的摩擦中,他們仍然有彼此和解、理解的可能性,只是需要一些契機或提醒來拉近彼此的距離。


彼此累積的期待和失望有時會轉化為指責和抱怨,或許他們並不是刻意要折磨彼此,而是因為長期的習慣和壓力,才讓這些情緒反覆浮現。


作為孩子的我能做的,是引導他們去看見互相的期望與脆弱,並理解這些行為並非針對,而是彼此的情緒需求,自己內在的情緒也需要被照顧,因此我學會先照顧自己,因為長期內耗讓我偶爾也會感到不滿,只有先穩定自己,才能在適當的時機給予支持,而不是強迫自己「每次都介入」,保護好自己是第一守則,有時候捲入風暴中反而讓人迷失。



記住,我們首先是自己,再來才是家人。



若我的存在能夠讓父母的互動更加平和,成為他們調解情緒的潤滑劑,或許也能幫助他們反思彼此的互動模式。


他們的課題仍需要自己解決,我只能適度陪伴,最終還是要課題分離,將決策權還給父母自己。


改變需要循序漸進,溫柔對待自己,留給給自己和他人一些喘息的空間。



成熟而穩定的愛敢於暴露自己的脆弱,我們往往在脆弱中找到更深的支持與力量。



跳脫出不一樣的視角,接納父母的不足,愛並非縱容,而是理解愛也會有個人的界線,接納但不溺愛,而是學習在課題分離中照顧好自己。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赫萊的部屋秘會
2會員
30內容數
|挖掘內在探索力| 透過解讀自我深入生命事件,挖掘內在探索力,碰觸世界本來的樣貌,歡迎你和我一起參與這場遊戲。
赫萊的部屋秘會的其他內容
2024/11/13
憤怒是一種複雜而多變的情感,理解和釋放憤怒對個人成長至關重要,本文介紹了七種方法,包括識別憤怒、書寫情緒原因、釋放身體壓力、視角轉換、正念練習、尋找替代行為及尋求支持,幫助讀者有效處理和表達情緒,進而促進自我療癒和成長,這些方法將有助於讀者與憤怒和解,並探索情感的真正需求。
Thumbnail
2024/11/13
憤怒是一種複雜而多變的情感,理解和釋放憤怒對個人成長至關重要,本文介紹了七種方法,包括識別憤怒、書寫情緒原因、釋放身體壓力、視角轉換、正念練習、尋找替代行為及尋求支持,幫助讀者有效處理和表達情緒,進而促進自我療癒和成長,這些方法將有助於讀者與憤怒和解,並探索情感的真正需求。
Thumbnail
2024/10/28
文章探討如何在夢境中獲取自我探索的線索,在夢中與幾位女性的相遇,產生了一場奇妙的碰撞,最終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釋懷。 夢中出現的女性象徵著自我的陪伴與支持,記錄夢境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幫助個人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
Thumbnail
2024/10/28
文章探討如何在夢境中獲取自我探索的線索,在夢中與幾位女性的相遇,產生了一場奇妙的碰撞,最終感受到內心的平靜與釋懷。 夢中出現的女性象徵著自我的陪伴與支持,記錄夢境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幫助個人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
Thumbnail
2024/10/15
我們經常歌頌一位偉大母親給予孩子全面的愛,熱衷於充滿神性、無條件的包容,但背後又有什麼值得我們探究的創傷在? 討論傳統母親形象與個人心靈深處之間的矛盾,透過自我認識與感受的分辨,去治癒過去的傷疤。 唯有接納自己的脆弱,我們才能在生活中迎來真正的奇蹟。
Thumbnail
2024/10/15
我們經常歌頌一位偉大母親給予孩子全面的愛,熱衷於充滿神性、無條件的包容,但背後又有什麼值得我們探究的創傷在? 討論傳統母親形象與個人心靈深處之間的矛盾,透過自我認識與感受的分辨,去治癒過去的傷疤。 唯有接納自己的脆弱,我們才能在生活中迎來真正的奇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家庭中父母之間情感表達的複雜性,及作為子女如何在他們的爭執中學會觀察與理解,通過擁抱與同理心,為父母的關係帶來暫時的緩解,讓他們意識到彼此的脆弱與需求。 強調在面對家庭摩擦時,保持自我照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讓愛與理解成為改善家庭互動的關鍵。
Thumbnail
本文探討家庭中父母之間情感表達的複雜性,及作為子女如何在他們的爭執中學會觀察與理解,通過擁抱與同理心,為父母的關係帶來暫時的緩解,讓他們意識到彼此的脆弱與需求。 強調在面對家庭摩擦時,保持自我照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讓愛與理解成為改善家庭互動的關鍵。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情,我們的性情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不同的對待,有被認同、有被反駁、有被輕視、有被包容。不同對待的關鍵點跟父母有關,比如心性、價值觀、能力、喜好等等,如果我們的性情和優點剛好是父母喜歡的認同的,我們就會與父母無比契合,生活如魚得水。如果我們的性情與專長是父母不懂也不喜歡的,我們的日子就會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情,我們的性情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不同的對待,有被認同、有被反駁、有被輕視、有被包容。不同對待的關鍵點跟父母有關,比如心性、價值觀、能力、喜好等等,如果我們的性情和優點剛好是父母喜歡的認同的,我們就會與父母無比契合,生活如魚得水。如果我們的性情與專長是父母不懂也不喜歡的,我們的日子就會
Thumbnail
什麼是家呢?是我們受傷時感覺可以無條件包容我們的地方,是我知道你會一直都在,你會告訴我「孩子,沒事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會盡自己所能陪著你」。 但有多少家庭能提供給孩子這種安全感呢?
Thumbnail
什麼是家呢?是我們受傷時感覺可以無條件包容我們的地方,是我知道你會一直都在,你會告訴我「孩子,沒事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會盡自己所能陪著你」。 但有多少家庭能提供給孩子這種安全感呢?
Thumbnail
世代變遷快速,這代的青少年生活環境已與上一代大相逕庭,在思想層面而言也不甚相同。或許是所處的情況不同,不論是面對老師抑或家中長輩,在溝通的橋梁上似乎有了隔閡,經常無法理解彼此而造成衝突。不少父母也上網找了一些與孩子的溝通技巧,但我認為從孩子親口說出自我的需求,才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Thumbnail
世代變遷快速,這代的青少年生活環境已與上一代大相逕庭,在思想層面而言也不甚相同。或許是所處的情況不同,不論是面對老師抑或家中長輩,在溝通的橋梁上似乎有了隔閡,經常無法理解彼此而造成衝突。不少父母也上網找了一些與孩子的溝通技巧,但我認為從孩子親口說出自我的需求,才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Thumbnail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Thumbnail
每個人,在邁向成熟的過程,需要經歷的就是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議題。 事實上和父母的關係議題好壞,也會不自覺的投射相同的行為模式,或情感糾葛到伴侶、工作的職場環境上。 因為我們都來自於家庭,而一個孩子從小在父-母-子女的核心三角關係中的定位,還有定位下的互動方式,就很容易內化成孩子的方式,使孩子不自覺的會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家庭裡任何一個人出現問題,其實是家中每個人都為這個系統「貢獻了」一點東西,才共同造成這個結果,沒有一個人那麼厲害,憑一己之力就造成家裡最終的問題;家庭開始轉好,也是每一個成員開始願意用「對方真正需要的方式幫忙對方」,系統疏通,家庭的病就自然痊癒了。
Thumbnail
家庭裡任何一個人出現問題,其實是家中每個人都為這個系統「貢獻了」一點東西,才共同造成這個結果,沒有一個人那麼厲害,憑一己之力就造成家裡最終的問題;家庭開始轉好,也是每一個成員開始願意用「對方真正需要的方式幫忙對方」,系統疏通,家庭的病就自然痊癒了。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