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職場工作術
書名:《卡片盒筆記》
作者:申克·艾倫斯
個人評分:5/5
—————
1、本書是為了這些人寫的——(1)優秀的學生(2)有企圖心的學者(3)有好奇心的非虛構類作者。(類似《從a到a+》為了追求卓越的人而寫)
本書透過說明「人們如何學習&思考」來告訴我們卡片盒筆記這個外部架構是如何有效率地幫助我們思考、彌補大腦侷限——透過將想法&發現寫成具有說服力的文字,同時建立起一個相互連結的筆記資料庫。
聯想到《深度學習的技術》拆解的學習歷程:記(背誦)->懂(理解)->網(建立連結)->拓(多元閱讀)->活(寫作、實操),以及《深度思考的技術》中提到的各種思考類型,個人認為三本書用不同角度闡述類似的事情,對於增進理解能力有很大幫助。
————
2、本書反對「傳統寫作/學習」的過程——優先制定主題->擬定大綱->尋找資料——強調讓興趣引導自己去學習,累積一定數量的筆記後才決定主題。
《從a到a+》也提到類似的概念——在決定公司方向(主題)之前先找到適當的人(筆記),同時排除不適當的人。
傳統寫作容易卡關並令人感到倦怠,卡片盒筆記則是容易過度發散、缺乏系統性整理。
附帶一提,對於一次性便可完成的簡單工作,「開始動手」是最重要的步驟。
—————
3、本書認為,透過外在獎賞誘使我們工作只能治標,唯有當工作本身就能提供回饋,才能讓人持續向前;而長期要改變行為,最有效的方式是:有技巧地建立新習慣去取代舊習慣,而非靠意志力硬撐(可參考《原子習慣》)
《恆毅力》則建議透過改善環境、工作流程、賦予意義,讓「有趣&有意義」取代「用意志力硬撐」;但這並不是說任何工作都可能變成「志業」,而是認為任何工作都能透過巧妙設計,讓它逐漸貼近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
————-
4、不同領域的經典著作之間往往可以找到相關的地方進行比較,覺得有趣。
比如本書提到卓越閱讀者具備一個關鍵能力:超越給定的文本框架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經驗豐富者經常帶著疑問,嘗試不同的解讀方式;缺乏經驗者則對文本照單全收。
和為了「透過閱讀增進理解的人」而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到的4個閱讀層次有異曲同工之妙:
(1)基礎閱讀:看過去就算了
(2)檢視閱讀:相當於一般所說的「速讀」,目的明確,快速瀏覽。
(3)檢視閱讀:分析文章結構、嘗試與作者對話並將其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4)主題閱讀:擬定一個想要瞭解的主題,尋找相關的書籍相互參照、釐清觀念
《卡片盒筆記》看似與「主題閱讀」反其道而行——大量閱讀並製作筆記,從相關筆記中擬定主題——但個人認為殊途同歸,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思考。
如同「選擇 大於 努力;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這句話,個人認為想要有「好選擇」得先有技巧地努力才有機會獲得,選好擇後還是得繼續努力,才有下次機會,如此往復,相輔相成——選擇 與 努力 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
5、書中花費大量篇幅,闡述「注意力」具有不同形式(比如專注力、意志力、注意力等⋯),同時認為——(1)區分不同的工作類型(2)將記憶透過文字儲存(3)減少日常要做的決定(4)避免過於具體的規劃——能夠有效減少在不同注意力之間切換的消耗,並提升工作品質。
————-
7、個人覺得《卡片筆記盒》的精髓在於:
(1)用自己的語言做筆記有很多好處(2)筆記之間要做好「連結」
(3)筆記數位化,方便「搜尋」相關筆記(4)不要被主題限制住思考
(5)卡片盒筆記法只是工具,重要的是背後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