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我的「背景介紹」的人應該會發現,我的成長過程大部分時間並不在台灣,再加上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我進行了將近5年的社群媒體戒斷,導致我也不是這麼「為人所知」。因此,當我將我的作品及出版計畫書,遞給主流各大出版社後,不出所料的「石沈大海」。
我深知我被拒絕的主要原因,在於我現階段沒什麼「名氣」。畢竟現在出版業低迷,只敢與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簽約,或是版權引進「國外已暢銷的書籍」(ps.也導致出版物沒什麼多樣性)。
很神奇的是,別人越看不起我,我就越有動力——我一定會讓「Z世代」成為熱門詞條。
我知道要開始「被大家知曉」,必須重拾社群媒體,但不是以一個「閱聽者」的身分,而是「創作者」。
起初我使用「經常出長文」的Facebook,然而除了親朋好友點讚,並沒有什麼水花。
Threads的出現是我的「一縷曙光」。
很難想像,雖然現在以Threads作為主要對外輸出的渠道,累積了近萬粉,然而在今年4月之前,我甚至連Threads是什麼,是否要使用它,都是一種「不屑一顧」的狀態。
起初我以為它是另一個IG,但很快我發現它是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社群媒體。我敏銳察覺到這是我的一個機會:一來上面會有許多喜歡「文字」的讀者,二來是新平台會給予創作者「流量紅利」。
因此我果斷先放棄Facebook,主攻Threads。恰巧我因為寫書,累積大量「文字」,讓我得以實現「日更」。後來證明我在正確的時間點,做了正確的決策。Threads為我累積了第一批觀眾,也成為大家主要認識我的「渠道」,越來越多人知道「我在寫書」。
Takeaway:最好的準備在「平時的積累」,等到「機會的風」一吹,你才能做「第一批起飛」的人。
有了第一批觀眾後,我逐漸有了底氣。
我知道我與一般作家的分別在於「專業的的商學背景」及「行銷自己的能力」,我不必侷限自己在「8%的版稅」。
我與一家曾經拒絕我的出版社簽訂協議,決定自費出版。我知道從決定「自費出版」的那一刻,我就「反客為主」了——變成我向出版社提要求。
我觀察很多創作者常自我貶抑,認為「自費出版」不如「簽約作者」。我從不這麼想,我有一個習慣,就是不論我的處境如何,我一定會把它變成我的「優勢」。
我所理解的自費出版,是我僱用一些人,幫助我「打造個人品牌」(廣義而言,可以說是創業的一環)。畢竟出版過程中,有許多「繁瑣的事情」,比如排版、印製、物流。等於是,我出錢請了這些人,幫我把這些繁瑣的事情做了,讓我能專注在「內容」本身。
事實也是如此,作為一個「比較有主見」且「具有商業思維」的寫作者,我逐漸發現「自費出版」對我相對有利,我有許多「彈性空間」去客製化內容、設計、行銷。比如,在書封內頁附上「QR Code」,讓讀者獲得與作者直接溝通的渠道,把它作為一大賣點——這在現有出版物相當少見。
Takeaway:每個人的背景不同,他人適用的方式不一定適用自己,換個思維方式,就能把任何牌打成「好牌」。
作為「自費出版」的寫作者,出版社就是「我自己」。
我的刻板印象裡,主流媒體只會「關注主流出版社」的新書出版,因此當商周及遠見索取「書摘」,並在官網推播我的書時,我的確有點「出乎意料」,同時也很開心能受到更廣泛的認可。
但正如同我在私人社群分享的,雖然我很開心獲得主流媒體認可,但最令我開心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是以它為「目標」,而是完全沈浸在寫作中,學會「在過程中獲得快樂」、「在自律中獲得成就感」。
以前我做事情的「目的性」很強,為的就是「尋求外界的認可」。比如做這份實習,是為了獲得「世俗意義」中更好的工作。但很快我就發現這不能帶給我「真正的幸福感」。試想,如果你的價值感完全「建基於外界」,你就像一直追逐「與你等速前進」的獎品,永遠得不到滿足。
因此,我寫作的一大目的,是學會「從內在獲得力量」。
寫作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可能努力很長時間也不會有水花。正是如此,我學會在「自律過程」找到「成就感」。而《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的順利出版,就是對自己的一大肯定,外界的肯定只是「順水推舟」罷了。
Takeaway:寫作讓我學會從內在獲得力量,外界的肯定只是順水推舟。
我將這段經歷完整呈現,是想展現所有「順風順水」背後的內幕。
神奇的是,這僅是我人生中眾多「逆風翻盤」故事的一例。更多故事請看新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
在這麼多次逆風局裡面,我發現「思維與心態」才是決定命運走向的關鍵。別人手裡的牌不一定有多好,自己手裡的牌不一定有多糟,端看你「如何出牌」,打一個好局。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的牌不好,但有野心想「自我突破」,找我1v1諮詢,我專門打「逆風局」,我會教你如何「挖掘優勢」、「瞄準機會」(入群請備註「逆風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