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上映的台灣電影-《春行》(A Journey in Spring),展現一種亞洲寓言,傳遞一種人與自然連結的東方哲思。
電影講述一對貧困老夫妻,面對死亡的缺憾處境,這是兩位女導演,彭紫惠與王品文共同執導的第一部長片,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如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國際影展(Festival de San Sebastián)最佳導演銀貝殼獎,可說成為近十年來,台灣電影於國際影展得獎最多的電影。
我們看到《春行》的第一個鏡頭,長達兩到三分鐘,似乎可以共鳴許多亞洲電影的長鏡頭與緩慢電影(Slow movies)之風格,呈現一種東方哲思,特色可能如下:
1. 充分使用長鏡頭-如開場到結尾鏡頭
2. 大量使用生活方言-地方語言結合街頭影像
3. 以省略(ellipse)和曖昧(ambiguity),作為電影敘事體悟
《春行》的電影美學可看作為東方哲思-「侘寂」,一種影像實踐。
「侘寂」如同「禪」一般,這個日本美學的生活概念,日本人自己卻也很難解釋清楚。「侘」(wabi)可能的意思為「簡陋樸素的優雅之美」,而「寂」(sabi)可能意思是「時間易逝和萬物無常」,「侘寂」,可說超越語言的侷限,表現為「接受不完美」,「接受事物的缺憾和無常」,我們可以在《春行》中看到,自然一方面看似永恆、美麗,一方面卻也充滿死亡、稍縱即逝(éphémère),電影中關注的是,平常人的日常生活(quotidienneté),不帶戲劇性的無常與死亡,就像片名《春行》所示,嘗試作為一種自然四季交替,生活中生死無常的藝術沉思。
《春行》作為片名,就像小津安二郎(Yasujirō Ozu)的電影常以四季為名,如《早春》(Early Spring)、《晚春》(Late Spring),以自然循環,生命無常,這種面對不完美的美學,從小津,傳承到侯孝賢、蔡明亮,再到日本的是枝裕和。
然後,我們現在於電影院,看到了《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