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職場霸凌該怎麼應對,我最近開了一場免費的直播講座,分享我的一些方法和經驗:「職場霸凌Out!專業策略讓你化險為夷」,希望對於遭遇這狀況的朋友們有所幫助,歡迎報名參加。

>>免費報名連結<<

近期因為一些新聞事件讓「職場霸凌」成為了許多人的熱議的話題。
我遇到不少來訪者都曾提到自己曾遭遇到職場霸凌(多數都是遇到遭糕的主管或老闆),這其實也是許多上班族在工作中可能遭遇的隱形壓力之一。
我想也許你會想知道,如果真的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自保或自我防衛?這裡提供一些具體方法與策略給你參考。
一、理解職場霸凌的本質與影響
1. 認識職場霸凌的類型
職場霸凌並不總是明顯的語言暴力,更多時候,它是隱蔽且持續的壓力。

比如說:
- 言語霸凌:以貶低、嘲諷或謾罵的方式攻擊他人。
- 社交孤立:故意排擠、忽視或拒絕與特定同事合作。
- 工作操控:刻意給予不合理的任務或無視努力成果。
- 威脅恐嚇:用失去工作或其他懲罰威脅他人。
後面我們會再更詳細說明,並提供一些檢核的提問來判斷。
2. 了解職場霸凌的心理與職業影響
認識到霸凌的影響後,我們才能正確面對,避免讓這些行為傷害到自己的健康與職業發展。
一般來說,長期受霸凌可能導致以下後果:
- 心理影響:焦慮、抑鬱、自信心下降。
- 職業影響:績效下降、人際關係緊張、甚至被迫離職。
這兩者往往是相互循環,在實務上來看到一些來訪者提到自己工作表現出了問題,但其實是因為長期被霸凌而心理先出了問題,又因為心理出了問題,工作表現也變的更差,變成一個死循環。
二、如何辨識職場中的「心理操控」
在職場中,心理操控是一種常見且隱蔽的現象,職場操控通常來自於某些人的私心,他們可能希望透過操控他人來提升自己的地位、減少自己的工作量,或者僅僅滿足他們對權力的渴望。
操控者的目標可能包括:
- 讓同事看起來能力不足,以便強調自己的能力。
- 把自己的工作責任轉嫁給他人。
- 借由控制他人行動來穩固自己的權力。
操控行為背後的驅動力可能源自競爭心、自戀性格或權謀心態。這樣的人認為,只要達成目標,使用何種手段並不重要。

常見的操控方式
1. 壓力操控
操控者會製造一種高壓環境,讓受害者感到不安甚至恐懼,隨後再提供解決方案,藉此建立對自己的依賴。例如:上司針對一個小錯誤大加指責,甚至威脅解僱,但最後又轉而說:只要你願意額外加班問題就能解決。利用這種方法迫使員工接受額外的責任,甚至放棄應有的權益。
2. “恩情債”操控
恩情債是一種隱蔽的操控方式,操控者通過提供小恩小惠,讓受害者感到虧欠,從而在日後要求回報。例如:某位同事在你出錯時幫你掩飾,接下來他便以此為理由要求你幫忙完成他的工作。這種方式利用了人類的感恩心理,使受害者難以拒絕不合理的要求。
3. 資訊隱瞞
操控者通過隱瞞或選擇性提供信息,讓受害者在決策時犯錯。例如:在項目討論中,操控者搞小動作故意不邀請你參與,導致你提交的報告與實際需求不符。當你發現問題並進行質詢時,他們可能裝作無辜,甚至將責任推回給你。
4. 過度友好
操控者有時表現得極度友好,試圖與你建立親密關係,但實際上可能是為了收集你的個人資訊,並利用你的弱點。例如:某位同事熱心於幫你分擔瑣事,但隨後利用這種親近感探聽你的職場策略或私人計劃。
5. 排除與孤立
操控者可能透過排除你來削弱你的影響力。例如:故意不讓你參加重要的會議或社交活動,讓你在群體中顯得邊緣化。(搞小圈子排除你)他們還可能散播謠言,損害你的名譽,使你被其他同事孤立。
6. 職場冷暴力
操控者通過沉默或冷落來控制你,例如:突然停止與你溝通,讓你感到困惑並質疑自己。冷暴力通常帶來心理壓力,讓受害者被迫主動修復關係,從而落入操控者設下的陷阱。
我下面整理10個問題,用來幫助你確認自己是否正在遭遇職場霸凌。這些問題可幫助你釐清情境並進一步思考應對策略:
- 你的意見是否經常被忽視或否定,而其他人的類似提案卻被接受?(觀察自己是否在工作中被邊緣化或系統性地被忽視。)
- 是否有人持續對你的工作能力、性格或私生活進行負面評論?(注意這些評論是否具有攻擊性,並對你的情緒或信心造成傷害。)
- 你是否經常感到被孤立,比如:在工作場合中被排除在小組討論或社交活動之外?(孤立是一種常見的霸凌方式,用來剝奪個人的歸屬感。)
- 是否有人在工作中故意設置障礙,例如:拖延關鍵資訊、削弱你的工作成果?(這可能是對你專業能力的蓄意干擾。)
- 你是否被要求完成不合理的任務,或者面對過多、不切實際的工作負擔?(過度的工作要求可能是一種施壓或故意讓你失敗的策略。)
- 是否有人在公開場合中嘲笑你或以開玩笑的名義貶低你?(公開羞辱是一種霸凌行為,用來削弱你的信心或地位。)
- 是否有人對你表現出敵意,比如:冷漠、翻白眼或無視你的存在?(非語言的敵對行為也可能是霸凌的一部分。)
- 你是否經常感到不安全,害怕犯錯或擔心被指責?(長期處於壓力和恐懼中可能是霸凌的結果。)
- 你是否經常懷疑自己的價值,並開始認為自己不配得到尊重或支持?(霸凌行為可能對你的自尊造成負面影響,使你開始內化這種對待。)
- 你是否曾嘗試反應問題,但被忽略或受到進一步的排擠?(霸凌者通常會利用權力或影響力來壓制你的聲音。)
評估方式
- 如果你的答案中有多個「是」,特別是持續性的情境,這表明你可能正在經歷職場霸凌。
- 如果有明確的行為或人物讓你感到不適,可以進一步記錄具體事例,以備未來與人資或心理諮詢師討論。
三、檢測職場環境是否有毒

下面提供一個簡易檢測工具:
1. 評估工作壓力是否超出正常範圍
工作壓力導致長期的身心健康問題,如高血壓、焦慮或睡眠困難。
員工是否感到持續的疲憊、壓力或沮喪。
2. 觀察領導層的行為
主管是否缺乏共情或頻繁表現出控制慾。
是否經常發生公開羞辱、無理取鬧或濫用權力的情況。
3. 員工互動氛圍
團隊中是否普遍存在謠言、內鬥或缺乏信任的情況。
員工之間是否感到孤立或無法有效溝通。
4. 衡量員工的價值感與滿足感
員工是否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忽視或無法獲得應有的肯定。
是否普遍存在對未來的悲觀情緒或倦怠感。
5. 檢查組織內部規範與實際行為的差距
公司是否有良好的價值宣言,但在實際運作中完全無視這些價值。
是否存在雙重標準或對員工的待遇不公平。
6. 身體和情感反應的自我觀察
上班前是否感到焦慮或不願上班。
是否發現自己經常抱怨工作、對工作失去興趣,甚至影響到生活中的其他領域。
附加建議:
- 尋求外部視角:與信任的家人、朋友或職業顧問討論,#從第三方的觀點評估工作環境。
- 利用工具評估:你可以製作一份簡單的列表記錄負面事件,從頻率與嚴重程度來判斷職場是否有毒。
上述簡易的檢測方式適合用於反思自己當下的工作情況,幫助判斷是否需要採取應對措施或考慮職場轉換。如果需要更詳細的實操策略,歡迎你私訊與我接洽。
四、相關支援系統
在談具體的怎麼應對方法之前,我想先補充一下,如果你在遇到兩種嚴重的情況時,我建議你先詢求相關的專業支援才對。
心理問題
例如:如果你已經開始有「心理」相關嚴重問題,建議你要先找心理諮詢的服務,尋找幫助。例如:各縣市衛生局皆有提供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同時衛福部也有提供「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每人免費3次),要好好運用。
心理問題需要專業人士判斷為準,不過我知道讀者仍希望有個簡易的判斷方式,這篇文章有介紹一些簡易的量表,你可以測試看看。
法律問題
首先,勞動部有申訴管道, 設有「1955 勞工諮詢申訴專線」,提供勞工諮詢與申訴服務。您可撥打此專線,反映職場霸凌問題,並獲得相關協助。
同時,各種的地方政府也有申訴機制,各地方政府針對職場霸凌,制定了防治與申訴作業注意事項。比方說我現在住彰化,彰化縣政府有職場霸凌防治申訴及調查處理要點,詳細說明了申訴程序與調查處理方式,裡頭也有申請文件和說明。
補充:
五、從「非暴力溝通」到「情緒脫鉤」的步驟流程
我知道現實中,被霸凌者一邊在尋找上述一些支援系統時,現實中每天還是需要去上班賺錢(不是簡單一句說離職就好),仍需要去應對這些有毒環境與人事,因為面對職場PUA(心理操縱)的行為時,我建議你可以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技巧來應對,從理解自身需求和情緒出發,採取適當的行動來保護自己,同時改善雙方的互動。
我們先假設一個案例:
主管是一個情緒化很嚴重的人,平時指責下屬會習慣破口大罵,很沒有耐心。
非暴力溝通的四步驟:觀察、感受、需求、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用中立的觀察來代替批判,並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進而提出具體請求。
一般會進行下面這四個階段。
- 觀察(Observation):具體描述情境,不加入評價或情緒。
- 例如:「我注意到在我們討論設計方案時,您提高了聲音並快速說話。」
- 感受(Feelings):清晰表達你的情緒反應,避免指責對方。
- 例如:「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感到壓力很大,有點焦慮。」
- 需求(Needs):說明自己的需求,對方才能理解你背後的動機。
- 例如:「我需要一個更平靜的環境,這樣我才能更專注地處理設計細節。」
- 請求(Request):提出具體、可執行的請求,而非模糊的抱怨。
- 例如:「下次我們討論時,是否可以稍微慢下來,讓我們有時間互相確認每一個點?」
以下是每一步的具體建議:
1. 保持冷靜,先觀察事實
當主管表現出憤怒或操控行為時,避免立即做出反應。採取不帶評論的觀察,記錄清楚事實,以避免陷入情緒對抗。
做法:
- 觀察:確認主管的言行細節,例如:「主管今天在會議上用很高的聲音說‘你總是交不出成果’。」
- 避免評價:不要加上主觀評價,如「他討厭我」或「他針對我」。
示範句子:
- 「剛才在會議中,我聽到您提到我的進度有問題,並且您很急於看到改變。」
- 目的:聚焦事實,避免引發主管更激烈的情緒。
2. 辨識感受,表達自己
在面對批評或PUA時,你可能感到不安、沮喪或無力。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清晰表達這些感受。
做法:
- 確認你的感受,並避免使用帶有責備性的語言。
- 例如,取代「您這樣說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改為「當聽到這些話時,我感到壓力很大,因為我很在意能夠達成工作要求」。
示範句子:
- 「剛才的討論讓我感到有點焦慮,因為我希望能達成您對我的期待。」
- 目的: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批評對方。
3. 明確自己的需求
面對主管的行為,你需要確認內心的需求,例如是否需要更清晰的指導、更尊重的溝通方式,或希望減少情緒化的表達對你的影響。
做法:
- 識別需求:例如「我需要具體的回饋,而不是模糊的指責」,或「我希望有建設性的討論,幫助我改進工作表現」。
- 避免訴諸對方的性格問題:聚焦在行為改善而非人身評價。
示範句子:
- 「我需要更清楚了解該如何改進報告結構,才能讓結果更符合您的期望。」
- 目的:讓對方理解你的需求,而非進一步激化矛盾。
4. 提出具體請求
將你的需求轉化為具體可執行的請求,而非情緒化的反擊。
做法:
- 清晰表達:例如「請問我是否可以和您安排一個具體的時間,討論該如何改進這次的報告?」。
- 避免模糊請求:如「希望您不要再這麼情緒化」這類語句容易讓對方產生抵觸。
示範句子:
- 「我想是否能在週五之前和您再安排10分鐘會議,具體討論報告中的重點部分?」
- 目的:建立有效的解決方案,避免對方覺得無法配合。
5. 保護自己,避免情緒綁架
如果主管的PUA行為過於頻繁且明顯,你需要學習情緒脫鉤的方法,避免被對方的語言操控。
做法:
- 命名情緒:將主管的指責視為「情緒風暴」,例如對自己說「主管可能又陷入了情緒化模式」。
- 自我對話:對內心提醒「這是他的問題,不代表我的能力有問題」。
- 使情緒失效:例如在心中模仿主管生氣的聲音,將其用卡通腔調呈現,減少對情緒的負面影響。
內在對話示範:
- 「這只是主管情緒不佳的反應,我不需要為此感到個人受攻擊。」
- 目的:建立心理距離,避免被對方的行為控制情緒。
6. 進一步應對策略
如果主管持續對你施壓或進行PUA行為,可以考慮以下方法:
- 尋求支持:與值得信賴的同事、HR或主管上級交流,尋求建設性建議。
- 記錄事實:保留與主管互動的記錄,作為未來溝通或申訴的依據。
- 設定界限:清楚表達「哪些行為讓你無法接受」,例如「我希望我們的討論能聚焦問題,而不是人身攻擊。」
問題引導:
- 面對PUA行為時,你是否能識別哪些感受屬於自己的問題,哪些屬於對方的行為影響?
- 你能否找到方法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對主管表達你的真實需求?
. . .
當你在面對職涯瓶頸,或是感到職業發展停滯不前,也許正是時候尋求一些專業支持。
讓我們一起找到突破的方向,歡迎預約我的諮詢服務,為你的未來開啟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