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也是「釋放大草原」,每個家戶中的客廳,通常都充滿生活二三事,我們會在客廳中聊天、看電視、用電腦、滑手機...還有很多很多。客廳也是我們一回到家,會進到的第一個空間,不管是自己家,還是跟室友共居,客廳永遠是最多采多姿的地方。
文 / 楊雅晴社工師AKA遊睦主理人
⌂⌂⌂ ⌂⌂⌂
今天想要透過窩心室的「客廳」跟大家聊聊,可能跟很多人都相關的話題
不知道讀者們是不是愛問問題的孩子?
當你遇到問題,會是直接向他人提問?
還是會自己先翻字典、文獻、上網搜尋找答案呢?
⌂⌂⌂ ⌂⌂⌂
提問有分很多種情境,「發自內心的不懂所以提出疑問」就是一種
這個層面的問題,在被提出來時,提問者也會有一個版本的答案
只是這個答案,可能很模糊、或者有很多
所以提問者提出問題,希望讓答案變得清晰、篩選出最正確的答案
當然,也有一些你怎麼問、別人怎麼回,都還是很模糊、無法理解的問題
而這樣的問題,每個人都不同
可以理解成是每個人的天賦不同,不是每件事情,都能讓每個人搞懂
比如,筆者就是對於幾乎所有的數學問題,都搞不懂;有人可能是對語言有很多問題;有人是對某些專業技能或知識充滿疑惑...
這樣的狀況,我們不能說一直沒聽懂的對方是笨蛋
前幾篇有提到的同理心,套用在這個情境,就是我們應該理解每個人擅長的事情不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罩門(可能是一個、也可能很多)
當你遇到有人對於你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充滿疑問,建議要嘛耐心協助對方釐清問題、要嘛就心平氣和的建議對方換他擅長的事情或領域去做,不用執著於期待自己是全能什麼都懂的人
⌂⌂⌂ ⌂⌂⌂
在問題大草原中,還有一個問題狀態也蠻常見的,那就是「被要求」而提問
這個問題形態,最常見的是在學習的過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明明你對一件事,已經搞懂了,卻還是被講師、老師、教授,要求要提出問題?
在求學階段,筆者很常發生;出社會後參與的一些進修課程,更常發生
有些老師,會希望你「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或者「教室裡的每個人都要針對今天的授課內容提至少一個問題」
不知是不是筆者自己的狀態,還是大家也有過?(是的,這個提問,筆者也有自己的答案版本,就是好奇大家的答案是什麼呢?)
這個狀態就是:筆者對當天上課內容已經很熟悉了,來聽課只是想聽聽看不同觀點或確認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強迫我一定要提問?」
還有一個Plus版的「被要求的疑問」型態,就是:你好不容易想破腦袋擠出一個問題問對方,對方回覆的是「你覺得呢?」、「你認為呢?」
每次遇到講師用這個問句回覆筆者,心裡很難沒有一絲波瀾
會很想回對方:「是你要我問問題的、現在也是我在問你問題,你又把問題丟還給我是尛?」
這種「為了問而問」的型態
對於本來就很清楚這個領域專業的人來說,可能會變成一種壓力,「不知道要提什麼」的壓力
但是,對於本來就不清楚這個專業領域的人來說,卻是很好刺激的動力,因為這類人,有時候會需要別人逼著想出問題,才能協助這類人進到「發自內心的疑問」階段
就像是有些人讀書,自己讀也能夠考得好或考得還不錯;有些人卻需要去補習班,被補習班老師盯著學習或引導適合他的學習方式,才能有比較好的學習成績
⌂⌂⌂ ⌂⌂⌂
最後一種問題型態是:為了追求認同、刷存在感而提問的「心靈拷問」
這層面的問題,跟「發自內心的疑問」一樣,提問者有自己對問題的答案版本;不一樣的是,他人無法輕易撼動提問者自己的答案
也就是說,提問者提出這層面的問題,只是為了追求認同、獲得跟自己的答案版本一樣的答案,或者刷存在感
這層面的問題型態,出現的範圍比前兩類更為廣泛
工作及生活、同事及朋友,都有可能出現
工作上,可能有同事遇到與其他同事或老闆主管意見不合,而提出「那件事該怎麼處理?」的問題
生活中,可能有朋友遇到感情問題,而提出「該怎麼面對或回應對方」的問題
但這層面的問題的共通點,也是辨別是不是這個層面問題的方法,就是:
這時候,有些提供回答的人,可能會出現小小的問號或挫折,覺得是不是自己沒有回答到對方問題的真正定義;或者覺得疑問的是:「那你問屁!」
有這些想法很正常,但筆者想提供一個轉念點:也許可以不用太把這類問題放在心上
現在你看到這篇文章,就知道問題有分很多種型態,而「心靈拷問」類,也是很常見的型態
那麼,也許可以開始在提問者提問時就學習辨別這個問題是不是「心靈拷問」類
當你辨認出現在遇到的問題是心靈拷問類,就可以使出前面「被要求的疑問」中提到的升級版方法:把問題丟回給對方(以魔法打敗魔法的概念)
因為,如果問題丟回給對方,對方能講出自己的想法、要怎麼做,那就不用太浪費自己的口舌去給建議,或甚至有時候會變成爭辯
如果這個問題最後變成「發自內心的疑問」,對方非常誠懇的問你建議
那一樣提供建議也沒差,只是回答者自己需要建立一個信念是:做不做的決定權在提問者身上,後果
有了這個信念作為回答者的心理防線,那麼「回答了問題」是給回答者自己的心態建立(一種:該說的我都說了),最後沒被採用,也就不會陷入自責、愧疚、疑惑、生氣的負面情緒輪迴
⌂⌂⌂ ⌂⌂⌂
追蹤我們!不定期更新發生在窩心室中的悄悄話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omadicLife.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nomadiclife.tw/
Line社群:「臺灣居住正義資訊交流平台」
還有其他行動中的響應/諮詢表單:https://linktr.ee/nomadiclif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