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醒線 —— 本篇為流水帳紀錄 ——
今天,進行了一場長達 5 小時的活動優化會議
大概上經歷了,對焦活動目標>定義名詞 > 放鬆思考練習 > 達成目標的關鍵 >活動的最小把握成果 > 過去經驗回顧 > 再次聚焦,總共 7 大步驟。
比如行動是培養鐵粉,一年前的目的是產品銷售,6 個月前是培養內部 KOC,現在是協助產品優化。
每個團隊裡的人,將因為在不同的時間點接觸,而對「培養鐵粉」有不一樣的理解。
因此,在正式開始討論前,先對焦、確認大家對行動目的認知一致,才能避免彼此誤會、與後續討論的卡關。
原本期待活動當天就能促成合作。
然而回顧大家彼此的經驗,發現「行動往往需要堆疊」,就如同買課程,也需要看到介紹、讀到推薦、搶先試看等等的累積,才能最終購買。
其實這個也就是消費者旅程,而每個人的旅程也不一樣
承接上題,如果不能直接產生最終行動,那活動最低,最有把握可以做到什麼?
收斂一:參與者能夠主動與我們產生連結
收斂二:參與者能夠從活動中了解我們的價值
當收斂完畢,即開啟了「那過去哪些活動或體驗經驗」,曾經讓作為消費著的我們,產生上述改變?
從過去活動的梳理,大家列出了認為可以產生改變的具體經驗,比如很親民的廚師體驗、能帶走的小禮物、理念或故事的分享、仔細聆聽提問等等。
再收斂成無距離感的互動、深刻的故事、自己動手做的價值、感受到用心,最終濃縮要有一個儀式、打造記憶點、提供真誠的交流。
到這裡,大概已經過了 4 小時,我們才真正開始依照「一個儀式、打造記憶點、提供真誠的交流」3 個原則,優化整個活動,想新的體驗流程。
同時,下一次也將開啟「接觸點盤點」,如果我是潛在合作對象,公司有哪些活動(接觸點)可以推薦參加?目前是否有缺哪些重要的接觸?
腦力滿滿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