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

更新於 2024/11/29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全世界越文明國家自殺率越高以日本居冠,台灣現在已經步入老人化社會自殺率也是不斷提高,值得政府機關相關單位重視。


台灣民間更有自殺者的往生後狀況流傳,民俗專家林正義說由於自殺者須進入輪迴,「無法變成神」,必須忍受百日左右的寂寞恐懼,陽世家人祭拜的祭品也無法得到,只能挨餓。


曾聽過自殺者每天會重複在同一自殺時間痛苦煎熬一次的說法,而且自殺者也未必會在原地長長久久,時間到了還是會離開現場,找相同原因、方式往生者作交替,至於去哪裡,就像其他亡者一樣是個謎。不論何種宗教,都有提到自殺是重罪,雖然生命有自主權,但是殺害自己也是奪走一條人命,這是萬萬不可犯的重罪。


自殺的發生,有的是有的是因為情場失意,有的是為了財務困難,有的是久病厭世,為了情仇而自殺殺人,想要同歸於盡。自殺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所做最大的傷害,同時也將造成對家人及社會難以估計的損失。現在幾乎所有先進國家都把防範自殺當成重大的議題在處理,例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九八二年就把降低自殺率定為政策目標之一,同時在一九九六年重申預防自殺的重要性。此外,英國在一九九二年訂下目標,希望在二○○○年把自殺率降低到百分之十五;美國在一九九一年開始訂定國家憂鬱症篩檢日,並於一九九九年把降低自殺率訂為國家的重要目標。芬蘭、瑞典、丹麥、挪威、比利時、澳洲,也都很早就把降低自殺率訂為國家政策。


自殺問題儼然已經成為舉世共同的隱憂,甚至不但人會自殺,連動物也有自殺的行為。根據澳大利亞聯合新聞社報導,澳洲有一隻袋鼠企圖跳海自殺,後來被四名海灘救難隊員連哄帶騙,費了好一番功夫才把牠救上岸。報導幽默指稱,這隻袋鼠為何要跳海,原因恐怕沒有人會知道。


關於自殺的問題,雖然現在世界各國都有研究社會問題的專家在想方設法,希望能遏止自殺風氣的蔓延,但是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自殺案件顯然有與日俱增的趨勢。


人為什麼要自殺?自殺者的心態為何?如何防範自己萌生短見?以及如何幫助有自殺傾向的人走出自殺的陰影,重新活出生命的希望?


其實,在佛教看來,自殺仍然是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為,佛法不允許人自殺。因為一個人的生命,並不是屬於個人所有,這具血肉之軀,最初是由父母結合而生養,並且從社會接受種種所需得以茁壯、成長。生命的完成是社會大眾的眾緣所成就,當然也應該回報於社會大眾,因此每一個人都有義務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義,但是沒有權力毀滅任何的生命。


希臘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及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他們都反對自殺。前二者是從信仰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生命屬於諸神,沒有神的諭令,人不可以自殺;而亞里斯多德則是出於社會倫理學的考慮,在他看來,自殺是加諸於社會的一種不義行為,而且常常反映出當事人在道德上的缺乏自制。


此外,中世紀的宗教思想家奧古斯丁(Augustine)認為,人對於自己的生命,只有使用管理權,沒有絕對的生死支配權。另一位宗教家多瑪斯(St. Thomas Aquinas)認為,一切自己殺害自己的行為,都是不容於道德的自我謀殺。


自殺到底合不合乎道德?直到二十世紀的西方國家,基本上他們對於自殺或嘗試自殺,都認為是不能寬容的不道德行為,因此有些國家對於自殺未遂者還會判以刑罰,例如英國直到一九六一年都是如此。


不過,自殺雖說是不道德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許多聖賢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為國家、為人類的利益而自我犧牲,你能說這不算是偉大的道德嗎?如果把一個人害死是不道德的事,那麼法官判人死罪,這究竟合不合乎道德呢?法官判處罪犯死刑,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秩序、公理與正義,你能說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嗎?再如兩國交戰,一旦戰爭就要殺人,佛教不容許殺生;殺敵是犯戒,那麼戰爭殺敵,合乎道德嗎?


其實,如果用瞋恨心去殺人,當然是不道德;如果用慈悲心去殺人而救人,卻是大乘菩薩的道德。就像醫生,為了醫學實驗,解剖人體,有時候把這個人的器官移植到他人身體,像這樣基於慈悲的救人之行,是合乎道德呢?還是不道德呢?


尤其更應譴責的是,現在有些人不但自己自殺,還要別人與他同歸於盡,例如剛才問到,父母帶著兒女一起死,或者情侶雙雙殉情,或者與仇家玉石俱焚,可以說都是喪心病狂的行為,令人難以同情。


自殺甚或帶著別人一起死,這種行為叫愚痴、邪見,也是不道德的。人不可以把自己的痛苦建築在別人身上,也不可以把自己的痛苦感染給周遭的人。我們看歷史上很多有德的君子,縱使自己內心充滿了痛苦,在人前也總是強顏歡笑,他要把歡喜帶給別人,而不會把痛苦傳染給別人。所以我們現在的社會,應該加強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宗教教育。尤其人要有正當的宗教信仰,信仰不當,沒有正知正見,對世間的真相、真理認識不清,就容易胡作非為。像有些父母就是因為知見錯誤,認為帶著孩子一起死是不忍心留他獨自在世間受苦,這是為了愛他,是一種解脫。實際上這樣的行為是不合乎道德、倫理,是一種罪惡,是無法見容於人的自私之行。


一般說來,自殺的人大都只有想到自己,他把所有關注的焦點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他想到的只有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煩惱、自己的解脫。但是如果他的心中有愛,如果他能想到孩子、想到父母、想到親人、想到朋友,或許他的生命就得以延展,而不會活得如此的沒辦法。


人的生命要自然的生,也要自然的滅,強求的苟活與自暴自棄的放棄都不對。所以自殺前,請再給自己幾分鐘的思考,想一想,人活著才能解決問題,死了怎能解決呢?只要你有心振作,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何必用自殺來逃避呢?所以為了要泯除自殺,我們要增加道德的觀念與勇氣,心中要有與眾人同體共生的想法,要想到問題的解決,總有第一、第二、第三方案,何必把自殺想成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呢?


總之,世間的一切萬物,從有情到無情,都有它的生命與生機,我們都應該保護尊重。所謂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類?所以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結束,或是因此又牽連、傷害到別人的生命,這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加以規範、防止。


生命的意義在於服務大眾、在於成就別人;每個人活著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要想到奉獻是生命的意義、服務是生命的意義、對社會的責任是生命的意義、造福大眾是生命的意義。一個人能建立對自我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對親人的責任感、對自己所受恩惠的人,如父母、師長等,你還沒有報恩,責任未了,如何能一死了之呢?


此外,每一個人平時要培養各種興趣,例如讀書寫作、蒔花植草、旅行郊遊、參加社團等。多參加一些益智性的活動、對身心有幫助的活動,就不會自閉;一個人如果太自閉,就會愈來愈想不開。今天的社會之開放、廣大,每一個人都要走出去,要走入人群大眾裡、走入朋友圈子裡、走進書香學校裡、走進社團活動裡、走入義工行列裡。當然,走到各種正當的宗教信仰裡,都是很好的。總之,你要有很多調適生活、紓解壓力的管道,尤其多結交一些善友、益友,平時多聯誼往來,偶爾相約喝喝茶、談談話,有時候別人的一句話,一語點醒夢中人,也可能受到很大的利益。


人生本來就是苦,人類的苦,有時是因為欲望太高,求不到當然苦;有的是愛瞋太強烈分明,想愛的愛不到,冤家卻常相聚首,自然就會感覺很苦。甚至老年體衰的苦、疾病纏身的苦,乃至死亡的痛苦等;有時看到別人苦,自己也跟著苦。此外,還有自然界給我們的苦,社會上給我們的苦,甚至經濟的、家庭的、人際的,各種的苦從四面八方推擠而來,真是苦不堪言。


不過,我們可以轉苦為樂,就等於一間房子,本來是黑暗的,我們只要點個燈,就可以轉暗為明。人生懂得一「轉」很重要,轉壞為好,轉惡為善。懂得轉身,退一步想,海闊天空;懂得回頭,後面的半個世界,更是無比寬廣。


多年前,名作家三毛忽然厭世自殺,引起整個社會都在關心名人為什麼要自殺的問題。功成名就的人常有這種情況發生,面對挫折無法承擔時,就會想到以死來逃避。其實排遣的方法不外引開對死的注意力,情況就不會如此惡劣,一個人對死都不害怕,世上還有什麼可怕的事呢?與其把生命毀於死亡,不如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所以,對於有自殺傾向,或曾經自殺過的人,以後如何輔導他,就如對受刑人的更生保護一樣,需要社會大眾一起來關心。


自殺是對生命意義無知的表現。有的人以為自殺是不怕死的勇者,其實那苦逼迫到絕路,已經超過死亡的恐懼,他以為一死就能解決生的痛苦,因而作出的愚蠢行為。這種人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怎能說他對死不害怕呢?


談到生死,其實一般人還是「寧在世上挨,也不要土裡埋」,不過也有很多人因為生活、事業、功課、感情等壓力過大,或因信仰偏差,乃至受了氣、有了委屈,一時忍耐不了而走上自殺之途。不管自殺的原因為何,歸納起來不外乎:第一、不明白生命的意義;第二、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遇事逃避;第三、不懂得自己的生命與別人的因緣關係;第四、不知道自殺、殺人都是同樣的罪業。


總說一句,萌生自殺念頭的人,必定是自私,必定是無能、無力、無明,不懂得製造歡樂,不知道營造和人的同體共生,缺少對生命的認識。生命的意義是生生不息的,這才叫生命。自殺者因為沒有看到「生」,只想到「死」,所以他活著,念頭裡只有自私、灰色、黯淡;他看不到光明、看不到美麗,所以死的陰影就籠罩他,死的魔手就掌握他,因此稍有一些精神恍惚、意志不堅的時候,死亡的繩索就會綑綁他、束縛他。


「所以,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自殺只有增加問題,甚至只會增加痛苦。比方說,我自殺了,即刻就會帶給我的家人、朋友、親戚、同學,乃至認識我的人無比的痛苦,有時還會把一些未了的責任加諸給他們,增加他們的負擔。再說,國家栽培我、大眾成就我,正當能為社會服務的時候,卻因故自殺死了,這就是社會成本的浪費。因此,一個人的自殺,不但造成社會的損失,並且拖累了許多人,辜負許多關心我、愛護我的人,真是情何以堪。


再者,自殺也會留下很多的後遺症。例如,一個家庭裡如果有一個前輩是因自殺而死亡,雖然隔了幾代以後,後代的子孫都會覺得不榮譽,不但在他們的心裡留下拂不去的陰影,有時還會起而仿效。所以我覺得社會上有時候發生凶殺案,被人殺死還可說是不得已的,自殺是不可原諒的行為。因為遭受外力而死是沒有辦法抗拒的事,可是自殺則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愚痴,是因為一時想不開所造成;由於自己的愚痴想不開,造成了家庭、社會的損失,所以基本上自殺是不值得同情而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尤其,自殺者當時的心情,必定是帶著一種心靈的創傷,是在痛苦、哀傷、無助、絕望、焦慮,甚至是憤怒、瞋恨、懊悔的情緒中死去,就憑當下這麼一念,死後必定墮入地獄、惡鬼、畜生,這就是《俱舍論》所講的「業道」。


所謂「業道」,亦即貪、瞋、痴三業,彼此之間由貪生瞋,由瞋生痴,由痴生貪;前者能夠成為後者之道,或者互相輾轉為道,如此成為六道輪迴之通路。也就是說,我人造作的業,自然會產生一種力量引生結果;業本身就像道路,隨著善業能通向善的地方,隨著惡業通向惡的地方。因此我們不要萌生自殺的念頭,就不會有自殺的行為與結果。


人在一生的數十年歲月當中,難免會遇到種種的問題,雖然讓人感到生活艱苦,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我們在思想上、心情上千生萬死,從中慢慢進步。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困難,就想一死了之,總以為死了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是不對的想法。人,只要有信心、有勇氣、有慈悲、有智慧,世間其實沒有解決不了的事,因此希望社區裡的一些有德之士,能夠經常舉辦各種聯誼、講習,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讓鄰居之間彼此互相關心、鼓勵,從心理上建立起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如此才能防範自殺悲劇的一再發生。


自殺者不但在彌留之際要受無量苦痛,就是死後所遭受的痛苦,比臨死時還要增加千萬倍。甚至死了固然苦,得救了還是苦。現在有愈來愈多的人以「燒炭」來自殺,他們以為燒炭自殺可以安詳地在睡夢中離去。不過根據馬偕醫院及高雄長庚醫院的醫師表示,這類自殺倖存者可能因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造成遲發性神經精神症狀,部分甚至無法恢復。曾有患者在獲救一個月後出現意識混亂、幻聽,甚至拿抹布洗臉、將電話當成飲水機、大小便失禁、無法自理清潔等症狀;有些人則留下反應遲緩、記憶力減退等後遺症。


自殺也是犯了殺生戒,即使如願自殺成功,死了以後仍免不了要受殺生的業報。殺生乃天地所不容之罪,即使閻王老爺也不會給您好臉色看,所謂「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自殺者有什麼面目見人?所以,自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死,不是痛苦的結束,死並不能「一了百了」,生命是隨著個人的善惡業報而一再相續不斷的。所以佛教講「善終」,唯有善終,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人為什麼會憂鬱呢?有一篇名為「卸下憂慮」的文章說:「讀書人為考試憂慮;年輕人為前途而憂慮;父母為孩子而憂慮;老人為來日不多而憂慮;窮人為錢不夠用而憂慮;富人為保持財產而憂慮;病人為疾病而憂慮;忙的人為事情做不完而憂慮;無所事事的人為無聊而憂慮;孤獨的人為孤獨而憂慮;熱鬧的人為不能永久熱鬧而憂慮;未成名的人為沒沒無聞而憂慮;成了名的為名聲不再顯赫而憂慮。甚至有的母親單單為孩子離開去遠足幾個小時而憂慮流淚。試問天下人,誰無憂慮呢?」所以作者最後結論出:「人無近慮,必有遠憂,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他形容:「憂慮是人的影子,走到哪裡,它一樣跟到哪裡,不因地方和環境變化而消失。」


誠然,現代人似乎都活得很苦悶,活得很不快樂,尤其功利主義掛帥,人與人之間缺乏互信、互助、互尊、互諒,彼此冷漠,互不關心,造成心靈的疏離感。加上現代年輕人普遍養尊處優,缺乏抵抗壓力及接受挫折的能力,所以容易罹患憂鬱症。在台灣罹患憂鬱症的就有百萬人之多,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個案也愈來愈多,雖然並非每個自殺的人都是精神病患,但精神病患自殺比率約百分之二十,比一般人高出二千倍。


根據精神科專科醫師鄭泰安在一九九九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針對東台灣一一三位自殺成功的個案家屬進行訪談,了解自殺者生前的生活史及精神狀態,結果發現有九成以上的個案都有精神科方面的疾病,其中最多的包含重鬱症及輕鬱症(約九成),以及酒癮、藥癮(四成以上),和人格疾患(占六成)。而在國外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的結果,約百分之八十三至百分之百的個案在自殺前都罹患了某種精神科疾病。


因此,專家表示,降低自殺率一個可行的方法,應該把自殺當作是一種疾病來看待,而不僅僅把自殺認為是個人意志力薄弱,或是對生命不尊重。他們認為,將有自殺意念的患者當作是「意志力」、「態度」,或是「道德」上有問題,可能會使他們有更強的罪惡感,反而更不願意向周圍的人要求幫忙。


在台灣,許多憂鬱症患者初期時沒能及時求診,或是沒有看對科別,失去了向親友或是醫生求助的最好時機,自殺意念高漲,因而導致自殺死亡的比率愈來愈高。其實有情緒上的困擾時,如果能及早觀察、分析並尋求正確的治療,將可減低許多自殺的機率。有鑑於此,像台灣新營醫院已開辦憂鬱症特別門診,並且提供憂鬱指數量表,讓民眾自我檢測,降低自殺的意念。


目前世界各國預防自殺的重點,都放在精神疾病需要接受治療,特別是藥物治療的宣導上。因為許多研究顯示,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以上自殺的人,在死前三個月都曾經看過包括內外婦兒科或家醫科的醫生。因此八○年代瑞典在哥特蘭島(Gotland)曾進行一項計畫,教導家庭科醫師認識並治療憂鬱症,結果的確使得國民的自殺率下降,這可能是目前被證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憂鬱症的產生,一般人認為是外在的生活環境動亂,例如政治不穩定、社會治安不好、經濟低靡、失業率高、生活壓力大,感覺人生活著只是受苦,乾脆以死自我了脫。但是根據專家研究,有的人出生富裕家庭,一生順遂,毋須為生活打拼,照說應該活得很安然,但其實不然,這樣的人到了中年以後,往往覺得人生了無生趣,不知生命所為何來,也會產生憂鬱症而自殺。


就以澳洲來說,在這裡不僅有優美的居住環境,而且還有醫療、養老金、免費上學、失業金等社會福利優渥。但是此地的人照樣憂慮難解,仍然吸毒,自我麻醉,甚至放棄生命,以致成為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其實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嗑藥、酗酒,長期戕害自己的生命,這也等於是在慢性自殺;有的人冒險玩命,例如有些特技演員經常玩命性的表演,乃至於青少年飆車、酒醉開車等,無形中也是在自我謀殺。另外也有人則是活在虛擬的幻境中,例如把情侶自殺殉情認為是很淒美的事,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也有的時候是一種幻覺,幻想死亡,結果弄假成真。更多的是因為挫折、憂鬱而自殺。


因憂鬱或者受到挫折想不開而自殺,這都是由於自己內心沒有力量,無法抵抗外在的壓力。要如何抵抗外在的壓力、挫折呢?平常就要增加、訓練自己內心的力量,比方說用歡喜去抗拒,用明理去抗拒,用為人設想去抗拒,不要凡事只為自己著想。也就是平常就要培養很多的實力,要開發自己的智慧,要多讀書、多親近善知識、多參加社團活動或是各種宗教活動,在宗教裡得到鼓舞。


甚至現在的心理諮商、面談,乃至透過旅遊、運動、藥物治療、音樂治療、動物療法、技能訓練、人際溝通、培養興趣、鼓舞信心、找人傾訴、創造希望、融入大眾、打開心田、走出去、忙起來等。如果在自殺前,或是面臨各種壓力時,自己能夠備妥各種戰鬥武器,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再也不怕壓力的魔鬼打擊我們,因為我們都有個辦法應付、化解。


因此,一個人平時要接受挫折教育,要增強抗壓能力。因為從古至今,天地萬物要想生存,誰沒有挫折?很多成功的偉人,都是從挫折中突圍而出,才有成功的一天。所以每一個人從小到大,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一定要有力量,不要因為一件事就煩惱,或是被別人一句話就打倒。很多時候我們聽了一句不高興的話,說的人早已忘記,自己卻幾天幾夜氣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實在是很吃虧划不來的事。或者有的人遇到一點不如意,乃至經濟陷入困境,就想要自殺,其實總會有辦法可以解決,不要一下就鬧自殺,實在是不理智。


人除了要有挫折教育,要有抗壓能力以外,還要找出自己的人生目標。有目標,路就會走得遠,走得長,因此要防範自己萌生自殺念頭,唯有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活出生命的尊嚴與歡喜。


人的一生只能活一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代替不了,所以要正視「生命的一次性」與「不可替代性」,對自己的生命給予重視與尊嚴。當你懂得尊重生命,知道生命存在的可貴與難得,就會珍惜生命,而不會因一點挫折就自暴自棄,甚至喪失生存的意志而自殺。


雖然專家說,二十一世紀將是憂鬱肆虐的時代,但是我們不要停留在憂鬱的泥淖裡,要思想如何超越,例如對佛法真理有深入的認知,能夠了解生命的真相,就有力量去忍受、接受、化解。所以,希望想要自殺的人都能勇敢、發心,把生命用來服務、奉獻大眾,這不是比尋死要好得多嗎!


至於說到自殺,其實一個人之所以想要自殺,大都是因為覺得「活得很苦」。為什麼會苦?不外乎太自私、太為自己著想,沒有能力應付外來的壓力。一個人如果天天只想「我」,我想、我要、我愛,就會感到生命很有限;一個人要愛大自然,這麼美好的山河大地,為什麼你要離開呢?一個人要愛國家、社會、眾生,這麼有成就的社會,你何以不愛他就想離開呢?你能想到家人、朋友,他們不是都愛過你、幫助過你嗎?你何以忍心離開大家呢?所以能夠活出責任,活出心中有人,自然不會想要自殺。尤其假如心中有佛法,有「忍」的智慧,由「生忍」、「法忍」,一直到「無生法忍」的漸次具足,自然能夠放下世間的人情冷暖、是非榮辱,進而淡化對心外世界的執著,則內心世界變得寬廣、豁達,就能活得踏實、自在,而不致於會有自殺的想法。


總之,如何活出自在,這是教育家的責任,也是媒體的責任;是家庭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一旦國家遭逢重大的災害變故後,如何防治災民自殺,這是需要全民一起來關注的重要課題。


自殺是弱者的行為,自以為逃避責任,事實上所有的痛苦並不因為自殺就能解決,像現在的青少年自殺,等於花還沒有開放就萎謝凋零,這是何等殘忍;像青壯年,正當有為的時候,因為情場失意,或因經濟周轉不靈,也用自殺來逃避。再如老年人雖然久病不癒,但是現在的醫療不但發達,還有健保體系,總有一個延長生命的方法。就算是任何辦法都失效了,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是自然的現象,並不需要我們強迫為之,所以不管殺人、自殺,都是同等罪惡的行為。甚至自殺未遂一樣有罪,因為有殺心、殺念,有殺的念頭,舉心動念就有罪,雖然還沒有成為行為,但是念頭也是行為的根源,已經進入危險的邊緣。


事實上,我們平時在有意無意中殺害生靈的行為,縱使有罪,也很輕微,有些甚至無罪,最主要的是不能懷著瞋恨心而殺生,以瞋心而故意殺生,必然要墮地獄受苦。佛教之重視動機、存心,由此可見一斑。


全球每年近 80 萬人死於自殺,心理師:走出憂鬱的第一步是覺察

世界衛生組織於 2016 年指出,全球每年有近 80 萬人死於自殺,相當於每秒有 40 人自殺身亡;台灣則是每年有近四千人自殺身亡,而其中有身心困擾的人自殺率更高。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王鵬智說:「憂鬱是最主要的自殺原因之一,而要走出憂鬱的第一步是學習自我覺察。」


每個人都有過情緒低潮的經驗,常見表現像是低落、做什麼事都沒興致、身體不適、容易煩躁、疲勞、睡眠與食慾改變等,而當低落的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就很有可能會變成憂鬱,甚至出現自殺意念。


自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心理因素,有身心困擾的人常會有自殺意念,可以從 3 個觀點來分析,分別是生理、心理、社會。


1.>生理:壓力反應系統、內分泌系統的作用


就生理上來說,自殺行為和我們的壓力反應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很有關係,當我們面對壓力的時候,會有大量的荷爾蒙分泌,這些化學物質就會進而改變腦部的功能,容易造成情緒起伏大,出現激動、衝動的行為。


2.>心理:每個人對於壓力有不同的解釋


當我們所承受的壓力超過自己能負荷的時候,心情上會焦慮、憂鬱、失落的感覺,也容易出現「死了就解脫了」的想法,且每個人對壓力的感受度不同,對於壓力的解讀也會不同。


3.>社會: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影響個人狀態


當社會發生重大變化,像是親友去世、失業、重大天災、離婚等事件,都會使人有心情低落,且自殺對於社會的衝擊很大,一個人的自殺除了影響到個人,其家人、朋友,甚至是社區都會有難以釋懷的情形。


想預防自殺就要與「無望感」好好相處

自殺之前可能會觀察到的現象是心情低落或是憂鬱,而其中最主要的感受是「無望感」,當我們處在一個低潮狀態時,無望感會讓我們一直將注意力放在不幸的事件,越想越沒有希望,當一個人憂鬱的時候會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都沒有盼望。


學習自我覺察


而面對無望感時,第一個步驟就是要自我覺察,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況是如何,當發現自己是處在低潮時期,可以試著找出值得感恩的事情,例如,我今天幫同事搬了東西,下午完成了一項工作。旁邊的親友也可以從旁協助回想,疊加出他的正向事件,讓他看到自己的價值。


盡量向外接觸


由於自殺是一種衝動,因此在平常就要開始防止自己或他人進入到想自殺的衝動裡,盡量往外接觸,減少處在自己不斷輪迴的負面想法裡。


另外,王鵬智也提到:「自殺會有些前兆,例如,開始把自己的財產、重要的收藏分送出去,有如交代後事;經常講沒有希望感的話;常常有情緒化的推理,沒辦法評估正面的證據,像是我在工作上都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我仍然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當遇到這些情形的時候,親友們就可以協助回想正向經驗。


王鵬智說:「各個縣市都有自殺防治中心,都有專線可以打,尋求立即的協助,自殺的時候如果有一個東西能分散注意力,就很有可能停止自殺意念,但更重要的是在自殺意念出現之前,覺察自己的狀態,且在需要別人協助的時候開口。」


ps 本文章部分內容引言於 佛光山 星雲大法師與各界醫師、學者的專業知識,感謝他們,希望能夠影響眾多格友關心身邊的親朋好友,千萬不要做傻事。


avatar-img
0會員
52內容數
1.>提供身邊發生、遇到的事情轉換為文章,靈感來了就寫不分類、不設限,與格友欣賞、分享,歡迎格友參與討論、互相交流一起長知識。 2.>提供python 程式設計(桃花島)、Excel VBA設計(蓬萊仙島)、MS Office 365 操作(黃鶴樓)教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雲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經由里長通報社會局,我與社工前往鄉下一個小村莊訪視一位 17 歲的少女,見面時,少女身材讓我非常震驚,可以『瘦骨嶙峋』形容,在豐衣足食的台灣要看到如此身材,只有患有厭食症的病患,不然,就算再怎麼貧窮都吃得比她還肥壯。 經過她母親的描述,少女原本很活潑開朗,有一天,從外面回家後,滿臉愁容、沉默寡言,
有燒香,有保庇。有神,也要有人( 自己去行動 )。 有個人每天早上都會到寺廟向神明祈求,神啊 ! 請您給我中大樂透頭獎 ! 一段時間以後,神明託夢給他很無奈的說:「吾很想幫你 ! 但是,你從來都沒有進入彩券行買過大樂透彩券啊 !?」 生活中類似的情形真是層出不窮的發生在我們周遭,有人天天到寺廟
民國 67 年在淡水讀書時,從那年暑假開始,每年暑假都沒有回高雄家中,而是留住在同學家,在台北希爾頓大飯店當工讀生,這份工作得來不易,所以,我非常珍惜、認真學習,就是工作做得比其他工讀生多一些,我還是甘之如飴,做到了三年畢業後才不捨的離開。 這份工作是即將畢業的學長奮力幫我爭取到的,我也付給他 1
9 年前( 104 年)的一個晚上,在台中中興大學即將畢業的女兒,騎車在路上遭到時速 70 公里的計程車追撞,整個人往上噴飛後,再墜下來掉在計程車引擎蓋上,滾落地面再遭計程車拖行了數公尺後,計程車急煞車停下來,經由救護車送往大里仁愛醫院急救。 我是在凌晨 0 點 52分接到學校李教官,從醫院打電話
各行各業中普遍都會使用 EXCEL 處理相關事務,尤其是下班離開辦公室前的那張日報表或每個月底的月報表與薪資表,真是又愛又恨,每天都要很無奈、無聊的相同無趣程序作一次,不作又不行,無法交差安心下班,要做嘛就得再花個 30 分鐘才能完成。 為什麼不用錄製巨集 ? EXCEL 會自動轉成 VBA 程式
隔壁的年輕人,拿不了解的 python 程式來問我,看了程式以後,是迴圈,簡短沒有幾列很簡單,告訴他電腦執行後就可以知道結果啊 ! 與他回到家的電腦前面,他才靦腆的說:「我不會安裝 python 程式語言系統,所以沒有安裝」,蝦咪 ! 學程式設計不安裝程式語言系統麥學鬼 ? 他又說:「程式我看懂後,
經由里長通報社會局,我與社工前往鄉下一個小村莊訪視一位 17 歲的少女,見面時,少女身材讓我非常震驚,可以『瘦骨嶙峋』形容,在豐衣足食的台灣要看到如此身材,只有患有厭食症的病患,不然,就算再怎麼貧窮都吃得比她還肥壯。 經過她母親的描述,少女原本很活潑開朗,有一天,從外面回家後,滿臉愁容、沉默寡言,
有燒香,有保庇。有神,也要有人( 自己去行動 )。 有個人每天早上都會到寺廟向神明祈求,神啊 ! 請您給我中大樂透頭獎 ! 一段時間以後,神明託夢給他很無奈的說:「吾很想幫你 ! 但是,你從來都沒有進入彩券行買過大樂透彩券啊 !?」 生活中類似的情形真是層出不窮的發生在我們周遭,有人天天到寺廟
民國 67 年在淡水讀書時,從那年暑假開始,每年暑假都沒有回高雄家中,而是留住在同學家,在台北希爾頓大飯店當工讀生,這份工作得來不易,所以,我非常珍惜、認真學習,就是工作做得比其他工讀生多一些,我還是甘之如飴,做到了三年畢業後才不捨的離開。 這份工作是即將畢業的學長奮力幫我爭取到的,我也付給他 1
9 年前( 104 年)的一個晚上,在台中中興大學即將畢業的女兒,騎車在路上遭到時速 70 公里的計程車追撞,整個人往上噴飛後,再墜下來掉在計程車引擎蓋上,滾落地面再遭計程車拖行了數公尺後,計程車急煞車停下來,經由救護車送往大里仁愛醫院急救。 我是在凌晨 0 點 52分接到學校李教官,從醫院打電話
各行各業中普遍都會使用 EXCEL 處理相關事務,尤其是下班離開辦公室前的那張日報表或每個月底的月報表與薪資表,真是又愛又恨,每天都要很無奈、無聊的相同無趣程序作一次,不作又不行,無法交差安心下班,要做嘛就得再花個 30 分鐘才能完成。 為什麼不用錄製巨集 ? EXCEL 會自動轉成 VBA 程式
隔壁的年輕人,拿不了解的 python 程式來問我,看了程式以後,是迴圈,簡短沒有幾列很簡單,告訴他電腦執行後就可以知道結果啊 ! 與他回到家的電腦前面,他才靦腆的說:「我不會安裝 python 程式語言系統,所以沒有安裝」,蝦咪 ! 學程式設計不安裝程式語言系統麥學鬼 ? 他又說:「程式我看懂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重點: 1.過勞死定義與風險: 源自日語"過労死"(Karōshi),指因過度工作導致的突然死亡。 日本將每月加班80小時視為過勞死風險門檻。 台灣認定每月加班超過46小時有過勞風險。 2.各國過勞現象與案例: 日本:高橋まつり案例,廣告公司員工因過勞自殺。 台灣:2010年徐姓工程師加班猝死案。
Thumbnail
縱觀全球,哪個國家不面臨老人社會的挑戰呢? 醫學進步生技發達 現在想要延年益壽,不必再上蓬萊島上找仙人 維持呼吸心跳,更是分秒就可以達到的事
Thumbnail
老人不知從哪得到「小道消息」: 如果能不領年金、自費醫藥費、證明自己還有價值,就可以領到免死金牌。
Thumbnail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本港長者自殺率持續處於高位。為應對這一嚴峻情況,研究中心計劃與關愛隊展開合作,共同在六個重點區域進行「洗樓」行動,以識別和幫助隱蔽長者。
Thumbnail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資料顯示,全台灣約有114萬名家庭照顧者2,約占全台總人口4.5%,是照顧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的重要支柱。 隨著高齡化、少子化,與家庭結構的縮小,家庭照顧者面臨逐漸攀升的照顧壓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加劇了家庭照顧者所面臨的挑戰。 根據我長達十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因為醫療的進步,全球人口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但又因為少子化的關係,讓高齡照顧的問題日益浮上檯面,到底我們將如何因應這個難解的局面呢?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的作者小梶沙羅用幽默的筆觸寫下自己長照四位加起來總共360歲老人的心酸血淚,狀況百出的長照現場令人看了哭笑不得,也藉此讓讀者去思
Thumbnail
  這是我近兩年的心得,近期更是有感而發。   以前我三不五時就會聽到,有很多人明明在國外生活,每次看病都會特地坐飛機回來台灣之類的事情。因為健保制度只有台灣才有,在大家都在讚頌「健保」這個政策的時候,我都沒有多大的感覺。   直到最近家裡的人生病,很常跑大醫院,某次我偶然看了一下付費單,才驚覺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重點: 1.過勞死定義與風險: 源自日語"過労死"(Karōshi),指因過度工作導致的突然死亡。 日本將每月加班80小時視為過勞死風險門檻。 台灣認定每月加班超過46小時有過勞風險。 2.各國過勞現象與案例: 日本:高橋まつり案例,廣告公司員工因過勞自殺。 台灣:2010年徐姓工程師加班猝死案。
Thumbnail
縱觀全球,哪個國家不面臨老人社會的挑戰呢? 醫學進步生技發達 現在想要延年益壽,不必再上蓬萊島上找仙人 維持呼吸心跳,更是分秒就可以達到的事
Thumbnail
老人不知從哪得到「小道消息」: 如果能不領年金、自費醫藥費、證明自己還有價值,就可以領到免死金牌。
Thumbnail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本港長者自殺率持續處於高位。為應對這一嚴峻情況,研究中心計劃與關愛隊展開合作,共同在六個重點區域進行「洗樓」行動,以識別和幫助隱蔽長者。
Thumbnail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資料顯示,全台灣約有114萬名家庭照顧者2,約占全台總人口4.5%,是照顧失能、失智、身心障礙者的重要支柱。 隨著高齡化、少子化,與家庭結構的縮小,家庭照顧者面臨逐漸攀升的照顧壓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加劇了家庭照顧者所面臨的挑戰。 根據我長達十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Thumbnail
因為醫療的進步,全球人口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但又因為少子化的關係,讓高齡照顧的問題日益浮上檯面,到底我們將如何因應這個難解的局面呢? 《錢先花光,還是命先沒了?》的作者小梶沙羅用幽默的筆觸寫下自己長照四位加起來總共360歲老人的心酸血淚,狀況百出的長照現場令人看了哭笑不得,也藉此讓讀者去思
Thumbnail
  這是我近兩年的心得,近期更是有感而發。   以前我三不五時就會聽到,有很多人明明在國外生活,每次看病都會特地坐飛機回來台灣之類的事情。因為健保制度只有台灣才有,在大家都在讚頌「健保」這個政策的時候,我都沒有多大的感覺。   直到最近家裡的人生病,很常跑大醫院,某次我偶然看了一下付費單,才驚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