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世界觀,怎麼寫系列文?

Gipi-avatar-img
發佈於生活雜談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忘了是第幾年擔任 ithome 鐵人賽評審,每一年擔任評審,我總得看 40-50 位不等的參賽者文章,每個參賽者都需要撰寫大約 30 篇文章。有些系列文我會想一篇一篇看下去,有些我看了幾篇就會覺得乏味,然後就會很快地把每一篇看一看,掃視一下看看還有沒有其他有趣的內容是自己沒留意到的。

系列文的寫作本身並不容易,要把每篇文章寫到引人入勝難度更高,但還是有很多參賽者發揮得很好,讓我不禁給出 9-10 分的高分。這些參賽者本身專業能力扎實,寫作能力也很優秀,更可貴的是,他們都有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


我過去寫過許多系列文,要講最經典的,應該就是《商業思維百科》,這是學院內容最大、最廣的課程,從一開始的 200 多篇,一路擴充到現在大約 350-400 篇的篇幅。

這堂課一開始的「世界觀」如下,當初我在規劃花了不少時間,因為這是一門將我認為重要的商業知識拆解開。每個區塊再往下展開一到兩層,最後產出 200 多篇的文章主題,每個主題最少要深入到一定程度,不能只是流水帳帶過,因為我需要的是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如果只是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案例,這對多數人的商業知識不會有幫助。

這就構成了《商業思維百科》的初始定位。

raw-image

除此之外,還有《打造高效軟體開發團隊》這堂課,我想要花時間把軟體開發團隊管理的概念講清楚,所以我開始思考到底要從什麼角度切入。是從流程面、技術面,還是從策略面、執行面?

最後我決定,將上述觀念加以整合,從宏觀到微觀,從策略到執行,從技術到團隊,從開發到成果,將每個環節的重點都講清楚。這堂課最後我講了 15 個小時,算是我所以課程中長度排名前三的主題。

raw-image


學院內另一門由我主講的課程《做自己生命的CEO》,這是 52 篇內容,一週一個主題與練習,單元與單元間有先後順序。這堂課的內容之所以這樣規劃,是因為就我經驗,很多人生問題其實卡關都不在怎麼做的問題,而是「為什麼要做」的問題。

而要解決人內心的為什麼,第一無法用說理的方式進行,只能做經驗分享,並鼓勵行動,而後靠自己獲得。所以課程的內容最終長成下面這個樣子。

raw-image

內容的世界觀

從上述三堂課程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幾個蠻重要的關鍵:

  1. 我的為什麼?我想寫給誰?想傳遞些什麼?要達成什麼目的?
  2. 受眾是誰?他有什麼痛點?想解決什麼問題?
  3. 我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4. 用什麼結構(內容、順序、關聯、形式)來傳遞資訊最有效?
    • 內容:要寫那些東西。
    • 順序:先講什麼,後講什麼。
    • 關聯:內容彼此之間是否有順序性、相依性。
    • 形式:文字、影像、聲音。

上述這幾點,可以稱之為內容的世界觀,也就是在這個內容範圍內,相關的人、場景、故事與觀點

在擔任評審時,我常用來評價分數的項目有幾個:

個人觀點,創作的重點之一,就是輸出個人觀點,缺乏個人觀點的內容,那就像教科書、流水帳、敘事文。有個人觀點的文章,通常援引了作者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經驗,這些內容不論對與錯,都會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沒有個人觀點,嚴格來說稱不上創作,頂多只是搬運

故事,故事或案例是一篇文章中很重要的元素,好的故事與案例能讓讀者一看就懂。讓專業內容與故事交錯,能調節讀者的注意力。長時間閱讀專業內容,注意力很容易渙散,而故事與案例則讓人放鬆心情,重拾注意力。

人與場景,你建構的這個世界,主要是在談哪些人的哪些事?如果是 30 天學會專案管理,那不要貪心,最好設定某個領域的專案管理,例如軟體或行銷,然後圍繞著這個場景中相關的人去多做描述。用一個具體的案例串起所有內容,你可以寫得更深刻,讀者在閱讀時的延續性也會比較好。

在設定世界觀時,不要忘記開頭的 4 個問題。

▉我的為什麼?我想寫給誰?想傳遞些什麼?要達成什麼目的?

創作者有充分的動機,寫出來的東西自然會有靈魂,否則很容易流於形式。先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寫,以及為什麼是寫這主題。那種為寫而寫的壓力不會讓你成長,因為寫作過程中其實你只是在輸出,但缺乏學習與反思

受眾是誰?他有什麼痛點?想解決什麼問題?

這很容易被忽略,寫作就像溝通,先想想自己在對誰說話。如果一段話給誰看都行,那通常給誰看都無感。寫作的影響力通常源自於那些看了有感的人,因為有感的人才會採取行動。

我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你不用是大師,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當內容中有了你的觀點,這篇文章才是你的。而整個系列文,你也需要圍繞一個核心觀點去撰寫,讓讀者在閱讀每一篇內容時,都能掌握到這個核心觀點。

《商業思維百科》的核心觀點是學習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商業知識。
《打造高效軟體開發團隊》的核心觀點是建構宏觀的軟體開發知識。
《做自己生命的CEO》的核心觀點是你能主導自己的人生,主動改變。

用什麼結構(內容、順序、關聯、形式)來傳遞資訊最有效?

這一點相對複雜,一般我會用我另一堂課程中使用的「知識萃取13問」來進行解構。13 問的內容如下,提供大家參考,細節有點太多,在此就不多做贅述。不過這一段也是系列文要展開內容細節的關鍵,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raw-image

有了世界觀,你在寫每一篇文章時就比較不會卡關,也可以確保內容的高度一致性,資訊的傳遞效果肯定會比較好。

這輩子從大學時期開始創作到現在,寫過的文章早已超過 2 萬篇,開過的課也超過 30 堂,也寫了 3 本書(第 4 本即將完工)。很多人經常會問我創作的動力怎麼來,以及如何有源源不絕的內容可以寫。我想或許可以回到我看待創作的心態開始說起。

把學習放在最前頭

每個人啟動創作,或者創作的目的都不同,但對我個人來說,學習還是最重要的。至於流量、影響力、課程等,雖然從商業角度來看是重要的,但對我個人來說只能算是創作過程的副產品。

如果要在創作過程學更多,我有以下幾個建議提供給大家。

  • 多盤點,多總結,少用純敘事

我的創作習慣並非單純將自己會的東西,透過敘事的方式說出來,平舖直述,直接 Output,過程缺乏思考,也缺乏對知識的重組(Process),這過程通常不會有太多學習。

但如果我們將案例做總結,那通常能找出多個案例間的共通性,我不只能講出一個案例成功與失敗原因,我還能總結出這類案例常見的成功與失敗原因。只能解讀一個案例,跟能說出行業 know-how 是截然不同的。要成為後者,那就不能只懂得用敘事法寫文。

Process - Output,這是這過程的收穫,少了 Process,學習就少了。

  • 對知識進行深入挖掘,不要侷限於自身經驗

為了將一個專業領域,或者一個特定知識點寫得更完整或更豐富,我經常會使用到擴寫技巧,也就是將一段用來解釋該知識點的內容,為了讓大家理解的更通透,加入案例、圖解、脈絡,試著將這個知識點解釋清楚。

為了講清楚,自己通常得先搞懂,為了搞懂,通常得拆解細節,而拆解了細節,通常會發現許多之前被自己忽略的地方。像我在寫商業模式相關文章時才意識到,商業模式畫布在某些案例中難以套用,而且這工具其實缺乏重點,它是個盤點工具,而非一個決策工具。

所以為了完善商業模式的內容,我又多寫了一篇文章,找到其他商業模式的框架,補強了自己對商業模式的認知。

早期在寫技術文時,經常在網路上找資料,有時為了看懂一篇文章,往往需要再看 4-5 篇文章。如果我寫文時只想著把自己懂得寫出來,而不是趁這過程精進自己對該知識的理解,那我的收穫相對有限。

Input - Process - Output,這是一個很完整從學習到輸出的過程。

不要過度在意流量

有時,我們花費了大量心力創作,總希望能獲得更多的回報,而流量、點擊、轉化,對很多創作者來說是最重要的指標,一但數字表現不好,這篇文就像白寫了一樣。

而為了增加流量,很容易去跟風,也很容易變成標題檔,也很容易去寫抄襲那些別人已經寫好,自己稍作改寫就能交差的內容。

這些會讓你有流量,但通常不會有學習,因為你是 Input - Output,沒有 Process,你腦袋中並沒有增加知識,或對既有知識作重組。

這些會讓你有流量,但通常不會有個人品牌累積,因為那不是你獨有的內容,受眾是因為主題而看了你的內容,但不是因為你的內容特別好,也不是因為你這個人而來。

流量會讓人上癮,一但上癮,創作可能早就偏離方向,時間一久,你會有追逐流量的壓力,但卻沒有創作過程因學習而獲得的喜悅

我們多數人都不是靠流量變現賺錢的,建議把重心放在學習與透過內容產生穩定的影響力,那你比較能開開心心的持續創作下去。如果你的生計已經跟流量掛上邊,那我還是會建議你把產品打磨好,把客群經營好,這會比追逐流量更實際。

先享受創作,創作才能長久

近幾年很多人開始透過日更來啟動寫作習慣,我覺得這是一種蠻有效建立短期習慣的方式。但我也看到,日更挑戰結束後,還能持續創作的比例真的不高。

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回到「創作對自己意義」,被逼出來的習慣,很難持久,除非產生了動機,或者壓力一直還在。

去除掉流量壓力,去除掉日更壓力,純粹享受創作過程,養成每天吸收資訊(Input),消化、重組知識(Process),然後輸出(Output)的習慣。有時寫下短短心得,有時則長篇大論。

讓創作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而非額外任務,讓自己能享受創作過程,而非變成一種壓力,把創作當作分享觀點,而非討好流量。

最後,祝福每位創作者都有機會感受到創作的樂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ipi的沙龍
89會員
36內容數
這是 Gipi 的沙龍
Gip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11
在 X 上看到一個討論串,談論賈伯斯對人才的各種看法,內容中引用了許多過往賈伯斯受訪的影片,看完後更能認同找到真實人才的重要性。 讓 A 級人才愛上彼此合作的感覺 賈伯斯說:「我的成功得益於發現了許多才華橫溢、不甘平庸的人才。不是 B 級、C 級人才,而是真正的 A 級人才。而且我發現只要召集到
Thumbnail
2024/12/11
在 X 上看到一個討論串,談論賈伯斯對人才的各種看法,內容中引用了許多過往賈伯斯受訪的影片,看完後更能認同找到真實人才的重要性。 讓 A 級人才愛上彼此合作的感覺 賈伯斯說:「我的成功得益於發現了許多才華橫溢、不甘平庸的人才。不是 B 級、C 級人才,而是真正的 A 級人才。而且我發現只要召集到
Thumbnail
2024/12/10
今天早上聽了一本書《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畫》,英文書名是"Why 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這本書是由兩位 OpenAI 的科學家一同撰寫。 這本書提到的概念與我過去幾年在思考的議題很相近,所以我聽得非常有共鳴。
Thumbnail
2024/12/10
今天早上聽了一本書《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畫》,英文書名是"Why 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這本書是由兩位 OpenAI 的科學家一同撰寫。 這本書提到的概念與我過去幾年在思考的議題很相近,所以我聽得非常有共鳴。
Thumbnail
2024/12/09
前兩天活動現場有位年輕夥伴問我:「怎麼樣才能避免身上有許多雜事?」 我反問他:「為什麼老闆喜歡把雜事丟你身上?」 其實類似的問題我過去回答過許多次,我這次給他的回覆是:「拒絕雜事最有效的方法,是讓自己手上永遠有超級重要的任務。去承擔重要任務,你才有機會免於處理很多雜事。」
Thumbnail
2024/12/09
前兩天活動現場有位年輕夥伴問我:「怎麼樣才能避免身上有許多雜事?」 我反問他:「為什麼老闆喜歡把雜事丟你身上?」 其實類似的問題我過去回答過許多次,我這次給他的回覆是:「拒絕雜事最有效的方法,是讓自己手上永遠有超級重要的任務。去承擔重要任務,你才有機會免於處理很多雜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國語寫作】【世界的風景是如何?】成果建議(0421)
Thumbnail
【國語寫作】【世界的風景是如何?】成果建議(0421)
Thumbnail
1.寫作的價值 思考 寫作就是思考,學好寫作,就能學好思考。 像外行人一樣思考,從個人觀點學習。 像記者一樣思考,觀察與提問讓表達更全面。訓練觀察、感受,以及獨立思考。 應用 溝通,論述核心觀點,建立價值觀。精準寫作,精準溝通。 挖掘內隱知識,並將知識系統化,脈絡化,建立創新力。
Thumbnail
1.寫作的價值 思考 寫作就是思考,學好寫作,就能學好思考。 像外行人一樣思考,從個人觀點學習。 像記者一樣思考,觀察與提問讓表達更全面。訓練觀察、感受,以及獨立思考。 應用 溝通,論述核心觀點,建立價值觀。精準寫作,精準溝通。 挖掘內隱知識,並將知識系統化,脈絡化,建立創新力。
Thumbnail
對於網路寫作者、部落格主或是內容創作者而言,這篇文章或許是你需要的。 系列文創作不僅解決了「單篇文章缺乏深度」的問題,還能有效提升網站或個人品牌的流量。 這是我在實踐「系列文創作」之後,獲得的三大體悟。
Thumbnail
對於網路寫作者、部落格主或是內容創作者而言,這篇文章或許是你需要的。 系列文創作不僅解決了「單篇文章缺乏深度」的問題,還能有效提升網站或個人品牌的流量。 這是我在實踐「系列文創作」之後,獲得的三大體悟。
Thumbnail
閱讀了<<刻意練習>>,當中提到在寫作以前,作者習慣: 釐清文章的「作用」 希望讀者從中得到什麼? 有哪一些事情值得分享? 讀者看完文章後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 2. 如何實現目標? 讀者需要何種心智表徵? 如何建立完善的心智表徵? 確認寫作主題與方式(綱要) 3. 開始寫作 4. 蒐集反饋 以上
Thumbnail
閱讀了<<刻意練習>>,當中提到在寫作以前,作者習慣: 釐清文章的「作用」 希望讀者從中得到什麼? 有哪一些事情值得分享? 讀者看完文章後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 2. 如何實現目標? 讀者需要何種心智表徵? 如何建立完善的心智表徵? 確認寫作主題與方式(綱要) 3. 開始寫作 4. 蒐集反饋 以上
Thumbnail
隨著自媒體興起,寫作成了塑造個人影響力的武器,而且是成本最低的武器。好文章就像一把鋒利的寶劍,幫助筆者在網路世界攻城掠地,但怎樣才算是好的文章呢?現今每天推播到讀者面前的資訊成千上百,好文章的標準也不再是以前學校作文課的那一套。 #寫作的人,要對這個世界有點意見 #寫你所愛,帶動學習的正向循環
Thumbnail
隨著自媒體興起,寫作成了塑造個人影響力的武器,而且是成本最低的武器。好文章就像一把鋒利的寶劍,幫助筆者在網路世界攻城掠地,但怎樣才算是好的文章呢?現今每天推播到讀者面前的資訊成千上百,好文章的標準也不再是以前學校作文課的那一套。 #寫作的人,要對這個世界有點意見 #寫你所愛,帶動學習的正向循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