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讓目前還不太清楚狀況的朋友們瞭解體操和跑酷之間的關係。這種事解釋起來很複雜,也沒有所謂的懶人包,想要瞭解完整的脈落最好的方式就是要閱讀相關文獻。
在開始之前,還是要強調一下我的立場:「體操是體操,跑酷是跑酷,這兩者之間沒有 (也不應該是) 從屬關係。FIG 把跑酷納入其下這件事是爭議行為,是文化挪用。」
跑酷最早從 1980 年代的法國巴黎的郊區發展而來,目前國際比較常見的統稱是「ADD / Parkour / FreeRunning」社群。
一開始跑酷以 Free Play (自由遊戲) 的形式呈現,透過理解、試探、選擇,訓練者在每次的嘗試中得到回饋,從中得到身體和心理上的轉變。以時間來看,跑酷在西元 2000 年左右透過社群平台向世界傳播,全球各地有了不同的型態,開始從單純的「文化」逐漸走向「運動化」。跑酷的練習場景並不受限於特定地形和規範,這突顯了跑酷的靈活性,但因為跑酷的活動方式本來就離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有相當距離,社群成員也常出沒在城市街頭,所以也容易和滑板、塗鴉聯想是一種街頭文化。
以運動的視角來看,跑酷社群的發展跟其他傳統體育組織相比還沒有很久,也沒有擁有那麼多長期積累而來的人脈和資源;跟其他原先就是從比賽發展而來的項目相比,跑酷社群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有比賽與否的爭論。但是影響國際跑酷社群最大的事件,莫過於 2017 年 FIG (國際體操總會) 宣佈將跑酷納入體操的新項目。
FIG 的介入在跑酷社群中起了很大的爭論。FIG 積極將跑酷推往奧運,但是在過程中並沒有照顧到既有跑酷社群的想法,再加上從 2017 - 2024 期間的跑酷賽事,因為得分規則的設計使得跑酷原有與環境互動的特色消失,整個比賽看起來「很不跑酷」,這也讓跑酷社群不認為 FIG 能代表跑酷前往奧運,讓奧運的跑酷比賽成為「體操優越視角下的跑酷」。
但這件事情終究會影響到台灣,台灣的跑酷發展又是如何呢?
以台灣來說,台灣在地社群在 2014 年成立中華民國跑酷協會,比 FIG 宣稱將跑酷納為體操總會子項目的時間要來得早很多,而且台灣各地的非商業及商業跑酷團體也從很早以前就開始推廣跑酷。
國際體操總會 (FIG) 對應到台灣的唯一認定窗口是中華民國體操協會,也就是說台灣體操的奧運代表都會是透過體操協會統籌處理。在 FIG 想要推動「體操跑酷」這件事情上,體操協會必須有所配合。而在 2021 年 4 月,中華民國體操協會在粉專上也提出跑酷是體操協會的項目之一,這件事情引起台灣跑酷社群不滿 (我也很不滿),而在此次事件的幾天後跑酷協會粉專也發出貼文反駁了這一點。
可能到這裡還是有人不明白,體操不就是「想要發展自己版本的跑酷」,這會有什麼問題嗎?
2021 年 4 月,中華民國體操協會在官方臉書貼文上說明跑酷是「體操底下」的項目,引起台灣跑酷圈人士群體譁然。
對於有研究跑酷學術,或者深入瞭解國際跑酷議題的人來說,就會知道這個過程充滿爭議。例如 國際體操總會 (FIG) 利用歷史敘事聲稱跑酷是體操的直接演變,又或者在沒有與國際跑酷社群協商的狀況下組織比賽,而且單方面地將跑酷納入自己的章程中。
這種種跡象遭到了跑酷社群的廣泛質疑,跑酷社群認為 FIG 選擇性地引用歷史,扭曲了跑酷的起源和發展,真正的動機是為了利用跑酷的商業價值和吸引年輕族群的能力,而實際上歷史悠久且資源豐沛的 FIG 很可能會逐漸改變跑酷這項運動的本質。
近年來年輕人對於新興運動更感興趣。年輕觀眾的流失對於國際奧委會來說也是一直在關注的議題,因此近幾屆奧運開始加入更多年輕人喜愛的項目,例如東京奧運新增了抱石、衝浪和 BMX,而霹靂舞也成為 2024 年巴黎奧運的新項目。
跑酷先前也被 FIG 拿來向國際奧委會提案,想要讓跑酷在 FIG 底下成為 2024 年新的奧運項目,但後來這項提案被奧委會拒絕。
體操和跑酷雖然在動作上有共通點,但當時跑酷的發展並沒有仰賴體操組織,而且在文化上和體操有明顯差異。如果從過往體操的各個學科來看,體操的呈現通常是在特定的器材上掌握一套特定的動作,但跑酷的訓練並不仰賴特定器材,而是注重對於各類環境的適應以及應用,在網路上你也可以看到各大跑酷組織公開聲明「We are not gymnastics」。
從近幾年 FIG 辦的比賽來看,在跑酷社群眼裡看來各種詭異的得分方式,讓整個跑酷比賽變得「很不跑酷」,在 FIG 的介入下,跑酷社群建立的獨特文化與訓練模式都會毀於一旦,而且這個影響已經在台灣出現了。
像是你們看到的這張圖,出現在前陣子中華民國體操協會的競技體操教練培訓講義中,裡面很明顯看到「跑酷」這個詞;但荒謬的是,目前台灣在體操或體能館「教跑酷的體操教練」很可能都從未到戶外親身訓練跑酷。
面對 FIG 這樣的強勢單位,我很清楚自己在做的事情無異於螳臂擋車,就算到研究所多寫幾篇期刊和論文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但至少這件事情要讓有在關注我臉書動態的人知道。
不論是跑酷協會的交流或比賽、體制內教育單位和大專院校的跑酷社團、台灣跑酷公園的設計和參與,這些都是跑酷圈的前輩們 10 幾年下來努力得到的成果。
我很少這樣表達想法,但是實在納悶:
「當台灣跑酷圈攜手努力打破社會對於跑酷的刻板印象並總算看到一些成果時,突然來個 FIG 要『發展自己的跑酷』,但這幾年下來怎麼沒看到體操協會幫助台灣跑酷社群發展?」
這不是收割,那什麼才是收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