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 早知道

理財 – 早知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如果當初大學畢業開始工作時,就知道這些該有多好…

 

前提

  • 從零開始。
  • 耗時約7~9年。
  • 穩定的工作。
  • 簡單的生活品質。
  • Buy & Hold。

 

假設

為簡化流程,投資標的每年配息一次,年化報酬率固定8%,配息再投入,價格每年成長5%,價格和數量的變化直接反映在市值上,所有異動皆集中在年底一次完成。


情境1

  • 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某A,月薪$30,000元,每月先扣$3,000元做為緊急預備金,每月有$27,000元供生活開銷。
  • 工作2年後,申請22萬元的信貸,若貸款條件為「3%,七年」,每月還款金額約為$2,907元。因已有$72,000元的緊急預備金,每月的$3,000元改為償還信貸。每月生活開銷維持$27,000元。
試算

試算

  • 信貸的22萬元,單筆投入台灣資產規模最大的指數股票型基金,若有配息則再投入。

 

  • 信貸第一年的1月1日即投入22萬,第一年的12月31日,配息$17,600元再投入,且當天價格上漲5%($220,000 × 105% = $231,000元)。
  • 第二年的1月1日,市值為$231,000 + $17,600 = $248,600元,同年12月31日,配息$19,888元。
  • 第三年的1月1日,市值為$280,918元。
  • 第七年的12月31日,市值為$458,029元,配息$36,642元。
  • 第八年的1月1日,信貸已清償,並持有市值$517,573元的基金,扣除信貸本利和$244,176元,獲利$273,397元。

 

情境1-1

  • 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某B,背景設定、投資標的、報酬率、...皆設定和某A相同。
  • 工作2年後,因已有$72,000元的緊急預備金,每月的$3,000元改為定期定額。每月生活開銷維持$27,000元。
  • 定期定額第一年的年底結算,共投入$36,000元,第一年的股利為$2,880元。
  • 第二年的年初市值為$40,680元,加上定期定額投入的$36,000元,年底市值為$76,880元,可領到的股利約$6,134元。
  • 第七年底的預估市值為$393,296元,預估股利$29,965元。
  • 第八年的1月1日,持有市值$423,261元的基金,扣除定期定額累積投入$252,000元,獲利$171,261元。
12月9日20時54分更正數據,原本定期定額忘記算每年成長5%這一部分,已修正。


情境2

假設每月生活開銷降為$24,000元,意即每月可存下$6,000元,同條件的信貸金額變為45萬元,月還款$5,946元。相同操作下,七年後信貸清償完畢,持有市值約$1,058,672元,信貸本利和$499,467元,獲利$559,205元。

 

情境3

假設工作2年後,月收增為5萬元,這時直接信貸100萬元,一樣「3%,七年」的條件,月還款金額為$13,213元。相同操作下,七年後信貸清償完畢,持有市值約$2,352,605元,信貸本利和$1,109,919元,獲利$1,242,686元。

月收入從3萬變為5萬的情況下,投資金額從3~6千元提高到$13,213元,生活開銷也從2萬4千元,一口氣增加到$36,787元,不但投資成長幅度加快,生活水準和品質也大幅提升。提升收入才是最快、最有效的捷徑。隨著收入提高,在可負擔範圍內,應盡量增加投資金額來放大收益。


小結

上述情境,除簡化計算過程和背景外,還略過很多因素:

  • 工作5~7年後,月收不應該只有3萬元。
  • 年終和獎金等額外收入皆未計入。
  • 其它各種有利或不利的因素。


這個方式不能做到財富自由,但可以在風險極低且可控的情況下,相對安穩且快速地累積到第一筆起始資金。


avatar-img
好久沒動腦寫文了的沙龍
46會員
185內容數
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沒祖產、沒後援,私立學店大學畢業,20年來都在低薪服務業打轉。四十歲的時候,想轉換跑道卻毫無頭緒,決定將自己過往經歷轉換成文字,試試看是否能理出思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所有的投資都是主動投資,根本沒有被動投資這回事…
理財本就是一項因人而異的個人行為,沒有一套方法、標準、認證,可適用於多數人。我所寫的一切全都是基於我自身的人生經驗而來,無法套用到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一個人身上。
應該稱之為「背景介紹」會比較恰當,將自己這些年來,實際執行過,並持續進行中的理財方式,整理並分享出來。
所有的投資都是主動投資,根本沒有被動投資這回事…
理財本就是一項因人而異的個人行為,沒有一套方法、標準、認證,可適用於多數人。我所寫的一切全都是基於我自身的人生經驗而來,無法套用到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一個人身上。
應該稱之為「背景介紹」會比較恰當,將自己這些年來,實際執行過,並持續進行中的理財方式,整理並分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