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從一下個小故事開始
有一天我跟我的老師莫子一起吃飯,忍不住問了他一個問題:「像你這樣徹悟的人,平時怎麼感知生活中的一切呢?」莫子回答說:「像我們現在一起吃飯,我不僅能感受到飯菜的味道,同時也能感知到周圍的一切。隔壁桌的人在做什麼、說什麼話、甚至一些細微的動作,我都能察覺到。」
他這麼一說,讓我頓時有種「被敲醒」的感覺。我們平常的生活,大多是「無意識」地過著。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會完全沉浸在裡面,甚至陷得很深。這種狀態其實和玩電玩玩到完全忘我的中二生沒什麼兩樣啊!這次的對話讓我更加意識到,要在日常生活中活得有意識、有覺察,才是真正的清醒。
要在生活中保持覺察,可以從二個層面來深入練習:
什麼是時間上的延續性呢?就是你在一天中,能有多久的時間真正保持覺察。一天有16個小時醒著的時間,你有多少時間是「真正醒著」的?是10個小時?還是不到4個小時?
「不醒著」的時間,並不是指你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而是你忘了你是誰。你忘記了:「你是覺察本身」,忘記了「你正在覺察著」。
比如我們聊天、思考、滑手機、玩遊戲的時候,往往就陷入了「無意識」的狀態。當你真的保持覺察,你會發現一些有趣的小細節。例如,我有時候無聊時會下意識把手背到後腦勺;有些人則會摸頭、搓耳朵,或者做出一些小動作。這些原本被忽略的習慣,在覺察中就像被「打光」了一樣變得清晰可見。這種細緻的體驗,不是光靠聽道理或說「我有安住在覺察」就能達到的,只有真正實踐了才會明白。
除了時間上的延續性,還有覺察的「廣度」。我們的身體有時候也有「盲區」,例如後背、手肘、腳趾這些地方。如果沒有刻意練習,很可能連自己的身體感受都覺察不到,更別提更微細的情緒或思維流動了。
覺察的廣度就像一盞燈,可以從小小的光點慢慢擴展,照亮更多「平時意識不到」的地方。當你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身體,可能會發現一些平時注意不到的緊繃或放鬆感。比如,在思考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眉頭皺得緊緊的,或者肩膀下意識地繃住了。這些微妙的感受,如果不在覺察中,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身體的覺察是練習的起點,從這裡出發,你會發現自己的思維其實也有盲區。比如,有時候我們會「被思考帶著走」,情緒起伏時卻沒意識到自己正在被情緒牽引。當覺察的廣度越來越大,你會發現自己能看到的不只是表層的感覺,而是更深入的東西。
保持覺察,並不是要我們時刻警惕、緊繃,而是要慢慢培養一種「清醒的習慣」。讓自己從無意識中醒來,從迷失中找到自己。每天多留一些時間、多一點空間給自己,去觀察身體和心靈的狀態,去感受生活的豐富和細膩。也許從覺察的那一刻開始,你會發現世界比你想像的更加鮮活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