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說「我愛你」求抱抱,爸媽該不該心軟?小心「當下妥協」的後遺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媽媽,我愛你!」「我要抱抱!」當孩子哭鬧時突然冒出這些話語,很多爸媽的第一反應是:心軟,妥協。但你是否想過,每一次的妥協可能帶來的後續影響?孩子會不會學到「只要說點甜言蜜語,就能達成目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回應,既能表達愛,又不會讓妥協成為習慣?

raw-image


孩子哭鬧說「我愛你」,背後想表達什麼?

孩子在哭鬧中突然冒出「我愛你」或要求抱抱,並不是他突然變乖,這背後其實是一種策略化的行為。小朋友還沒有成熟的語言與情緒調節能力,他們透過觀察早已學會哪些話或行為能有效爭取到爸媽的注意力。尤其當他過去曾用類似方式成功得到安撫或資源時,這種行為就會被強化。

換句話說,這其實是孩子在情緒高漲時的一種「求助信號」,背後可能包含以下需求:

1.尋求安全感:

情緒爆發時,他需要重新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支持,來平息內心的不安。

2.測試界限:

孩子會在互動中觀察哪些行為可以帶來預期的結果,尤其是如果過去妥協過一次,他會更傾向於「再次嘗試」。

3. 學習操控策略:

若孩子發現哭鬧加甜言蜜語總能改變爸媽的態度,這樣的模式可能逐漸固化,成為一種行為習慣。


當下妥協的壞處:愛不是用來交換的籌碼

雖然孩子的「我愛你」看似無害,但如果父母頻繁在哭鬧中妥協,可能會造成以下幾個負面影響:

1.強化「情緒勒索」的行為

當孩子發現自己能透過哭鬧和說好聽的話來達到目的,他可能學會用情緒操控的方式來影響父母。這不僅削弱了孩子獨立面對挫折的能力,還可能讓他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中也傾向於使用類似方式來解決問題。

2. 削弱規矩與界限的權威

孩子需要清晰的界限來學習如何調節情緒與遵守規則。如果每次他哭鬧、喊「我愛你」,爸媽都妥協,他可能會認為規矩是可以被挑戰的,父母的態度也會被視為不夠堅定。

3. 錯誤解讀「愛的表達」

孩子可能誤以為愛是一種用來交換的籌碼,而不是穩定且無條件的情感。如果這樣的模式重複出現,孩子的價值觀會受到影響,認為表達愛情是為了獲取利益,而非真實情感的流露。

4. 無法學習自我調節情緒

每次哭鬧都得到外在的回應,孩子就缺乏機會學習如何自己平復情緒。長期下來,他可能會過度依賴外部幫助,無法發展自我安撫的能力。


應對孩子哭鬧的實用策略:愛與堅定可以並存

當孩子用「我愛你」或「我要抱抱」來應對衝突時,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步驟來處理,既不妥協,又不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

1. 情緒先接住:愛的回應是必須的

孩子哭鬧時,父母可以先用溫柔的語調表達愛與關注,例如:

• 「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但我們還是需要先安靜下來,才可以好好解決問題。」

• 「我也很愛你,等你冷靜下來,媽媽會抱抱你。」

這種回應既不冷漠,也不直接妥協,幫助孩子知道父母接收到他的情緒,但不會因此改變原則。


2. 堅持界限,不因情緒而改變規則

如果孩子因為不滿規定(例如不買玩具)而哭鬧求抱抱,記住原則仍然很重要。你可以這樣說:

• 「抱抱可以,但規則還是要遵守。等我們回家再一起玩玩具,好嗎?」

• 「我們現在有一個規矩,買東西要先討論清楚。愛你,但規矩還是一樣。」

讓孩子知道,愛是穩定的,但規矩同樣是不可破壞的。


3.平常多給愛,不讓孩子「用愛換東西」

最好的方式是平常就在生活中多給孩子愛與擁抱,而不是只在衝突時才表達。例如:

• 每天主動對孩子說「我愛你」或給擁抱,讓孩子知道這些是無條件的,並非他要「爭取」來的。

• 多和孩子建立「非對抗性」的互動,例如一起閱讀、遊戲、散步,累積彼此的連結感。


4. 幫孩子學習自我調節情緒

在孩子冷靜下來後,可以帶他一起探索其他處理情緒的方法,例如:

• 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你可以告訴我,現在很生氣/難過。」

• 教導深呼吸、數數字等情緒調節技巧。

• 提供視覺化工具,例如情緒卡,幫助他辨識自己的感覺。


愛與原則的平衡,是親子教養的關鍵

孩子哭鬧說「我愛你」或求抱抱時,父母需要清楚區分「情緒需求」與「行為需求」。愛孩子並不意味著每次都妥協,堅定的原則加上溫暖的支持,才能幫助孩子學會尊重規範、調節情緒,同時也感受到穩定的愛。記住,真正的愛不是對當下的妥協,而是對孩子未來成長的負責!


思考時間
當孩子用「我愛你」或「我要抱抱」來爭取妥協時,您是否曾感到糾結?您的選擇是什麼,事後有什麼感受?
您是否有平常主動向孩子表達愛的習慣?哪些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如果下次遇到類似情境,您會如何同時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卻不放棄原則?


將這些問題帶入日常生活,相信能幫助您在親子互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愛與堅定」平衡點!





avatar-img
2會員
23內容數
歡迎來到【幼教老師心裡話】! 這裡是屬於所有熱愛幼兒教育的老師們的心靈角落。 在這裡,我們分享教學點滴、教育觀察,還有那些讓人暖心的孩子成長故事。 希望透過這些文字,帶給大家更多教學的靈感與前進的動力,並一同感受這份工作中的幸福與挑戰! 讓我們一起在教育的路上攜手前行,播種希望,收穫愛與喜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幼教老師心裡話 的其他內容
當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家長反映孩子的行為問題時,家長心中的小劇場難免會上演:「我的孩子真的那麼糟嗎?」「老師是不是對我家孩子不公平?」這樣的溝通雖然令人壓力山大,但其實背後藏著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來解讀這些訊號,並提供一些妙招,幫助家長與老師攜手合作,讓孩子獲得最佳支持! 老師真的「針對
為什麼要學會「好好生氣」? 「生氣」是一種強烈且自然的情緒,但卻經常被誤解或壓抑。當孩子摔玩具、尖叫時,家長和老師或許會急著制止;而當大人壓抑情緒,最後不小心爆發時,後果更可能令人遺憾。其實,生氣並非壞事,它提醒我們界線被觸碰,需求未被滿足。如果能夠「好好生氣」,不僅有助於解決問題,更能促進健康的
備課,是每位幼教老師的日常,但也常常讓人頭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準備出孩子感興趣的教案,並靈活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其實,備課並不一定要繁瑣或枯燥,只要掌握一些輕鬆又實用的技巧,不僅能大幅提高效率,還能讓教學過程更加有趣!我們一起來看看,怎麼才能把備課變成一件輕鬆的事。 備課的常見挑戰 很多老
協同教學,理想的樣子應該是彼此分工、相互支持,讓每位老師都能發揮專長,輕鬆完成任務。不過,現實總不盡然如此。在上一篇文章中,有位老師分享說:「協同教學的世界裡不全是美好與感謝,偶爾也有吸血鬼存在。」這些「便利吸血鬼」不是恐怖片裡的角色,而是那些在工作中不主動分擔、過度依賴別人的夥伴。他們的行為可能讓
作為幼教人,每天陪伴孩子,見證他們的成長與探索,是一份充滿愛與意義的工作。然而,這份工作也時常伴隨著挑戰與迷茫。有時候,可能會感到疲憊,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夠一直走下去。但只要停下來重新審視,熱情並未消失,或許只是需要找到適合的方式來重新點燃。同時,幼教職涯的可能性遠不止於教室,還有更多方向值得探索。
如果教學現場是舞台,那麼每一位老師都是無間合作的「雙人舞」搭檔。從看似普通的排桌椅、帶孩子上廁所,到應對突如其來的情緒爆發,每一個小細節都離不開協同教學的力量。今天,我們撇開客套話,來聊聊那些和搭檔一起「穩住全場」的真心話,以及能讓協同教學更輕鬆的具體做法!
當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家長反映孩子的行為問題時,家長心中的小劇場難免會上演:「我的孩子真的那麼糟嗎?」「老師是不是對我家孩子不公平?」這樣的溝通雖然令人壓力山大,但其實背後藏著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來解讀這些訊號,並提供一些妙招,幫助家長與老師攜手合作,讓孩子獲得最佳支持! 老師真的「針對
為什麼要學會「好好生氣」? 「生氣」是一種強烈且自然的情緒,但卻經常被誤解或壓抑。當孩子摔玩具、尖叫時,家長和老師或許會急著制止;而當大人壓抑情緒,最後不小心爆發時,後果更可能令人遺憾。其實,生氣並非壞事,它提醒我們界線被觸碰,需求未被滿足。如果能夠「好好生氣」,不僅有助於解決問題,更能促進健康的
備課,是每位幼教老師的日常,但也常常讓人頭疼。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準備出孩子感興趣的教案,並靈活應對各種突發狀況?其實,備課並不一定要繁瑣或枯燥,只要掌握一些輕鬆又實用的技巧,不僅能大幅提高效率,還能讓教學過程更加有趣!我們一起來看看,怎麼才能把備課變成一件輕鬆的事。 備課的常見挑戰 很多老
協同教學,理想的樣子應該是彼此分工、相互支持,讓每位老師都能發揮專長,輕鬆完成任務。不過,現實總不盡然如此。在上一篇文章中,有位老師分享說:「協同教學的世界裡不全是美好與感謝,偶爾也有吸血鬼存在。」這些「便利吸血鬼」不是恐怖片裡的角色,而是那些在工作中不主動分擔、過度依賴別人的夥伴。他們的行為可能讓
作為幼教人,每天陪伴孩子,見證他們的成長與探索,是一份充滿愛與意義的工作。然而,這份工作也時常伴隨著挑戰與迷茫。有時候,可能會感到疲憊,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夠一直走下去。但只要停下來重新審視,熱情並未消失,或許只是需要找到適合的方式來重新點燃。同時,幼教職涯的可能性遠不止於教室,還有更多方向值得探索。
如果教學現場是舞台,那麼每一位老師都是無間合作的「雙人舞」搭檔。從看似普通的排桌椅、帶孩子上廁所,到應對突如其來的情緒爆發,每一個小細節都離不開協同教學的力量。今天,我們撇開客套話,來聊聊那些和搭檔一起「穩住全場」的真心話,以及能讓協同教學更輕鬆的具體做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在餐廳裡,碰上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我的兩個孩子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但的確有效⋯⋯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1.對不起 "對不起,我誤會你了。" 這句話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尊重,消除誤解和委屈,讓孩子知道即使家長也會犯錯。 2.這不是你的錯 "別擔心,這不是你的錯。" 這句話能減輕孩子的自責感,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愛和支持的,不會因為某些事而被否定。 3.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我保證這種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父母疼愛孩子,有時並不是全然基於愛,在其背後其實也帶著恐懼。 害怕不對他們好,順從他們的心意,不陪伴著長大,他們以後長歪了便可能來恨你,用現在對孩子的愛來交換孩子以後對你的愛。 我們要陪伴孩子一起打獵多久,才肯放手讓他們去草原獨自拼博,這取決於有沒有教導好他們補獵的技巧,有沒有跟他們好好溝通,我
Thumbnail
糾正孩子行為常常演變成親子衝突,火氣還在卻看到孩子尋求安慰,怎麼看待呢?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種情況?在餐廳裡,碰上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跟所有的孩子一樣,我的兩個孩子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但的確有效⋯⋯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1.對不起 "對不起,我誤會你了。" 這句話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尊重,消除誤解和委屈,讓孩子知道即使家長也會犯錯。 2.這不是你的錯 "別擔心,這不是你的錯。" 這句話能減輕孩子的自責感,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愛和支持的,不會因為某些事而被否定。 3.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 "我保證這種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父母疼愛孩子,有時並不是全然基於愛,在其背後其實也帶著恐懼。 害怕不對他們好,順從他們的心意,不陪伴著長大,他們以後長歪了便可能來恨你,用現在對孩子的愛來交換孩子以後對你的愛。 我們要陪伴孩子一起打獵多久,才肯放手讓他們去草原獨自拼博,這取決於有沒有教導好他們補獵的技巧,有沒有跟他們好好溝通,我
Thumbnail
糾正孩子行為常常演變成親子衝突,火氣還在卻看到孩子尋求安慰,怎麼看待呢?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