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法官:正反辯論中的真相與爭議

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台灣,部分被稱為「恐龍法官」的判決,因其與社會常識和民眾期待相悖,引發廣泛爭議。這些判決書中,法官常以「依自由心證判斷事實之真偽而為法律之適用」作為裁決依據,卻未充分說明其判斷過程和理由,讓人質疑其合理性和透明度。

自由心證的濫用與模糊性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22條,法官可依自由心證判斷事實,但不得違背論理及經驗法則。然而,部分法官在判決中未詳細闡述其心證形成的依據,僅以自由心證為由,未對證據進行充分調查或說明,導致判決結果與一般社會認知差距過大。

缺乏說理的判決書

有些判決書缺乏詳細的論述,未能充分解釋法官如何從證據中得出結論,僅以簡短的陳述或引用法律條文作為判決理由,讓當事人和社會大眾難以理解判決的合理性。

民眾對司法的不信任

這類缺乏透明度和說理的判決,讓民眾感到疑惑和不滿,質疑司法的公正性和法官的專業能力,進而影響整體司法體系的公信力。

在台灣,針對被稱為「恐龍法官」的不當判決,部分辯護者提出以下論點:

  1. 資訊落差與誤解:有觀點認為,民眾因資訊不對稱,可能誤解案件事實,導致對法官的批評。媒體的報導方式也可能加深這種誤解,使法官被貼上「恐龍」的標籤。
  2. 司法獨立與專業判斷:辯護者強調,法官的判決基於法律和證據,應避免受到輿論壓力影響。他們認為,法官的專業判斷可能與社會期待有所差異,但這是維護司法獨立的重要體現。
  3. 法律適用的嚴謹性:有些辯護者指出,法官在判決時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即使結果不符合部分民眾的期待,也不能違背法律原則。這種嚴謹性有助於維護法律的權威和一致性。
  4. 避免情緒化判決:辯護者認為,法官應避免受情緒或輿論影響,保持客觀中立,以確保判決的公正性。他們強調,司法應以事實和法律為依據,而非取悅公眾情緒。

然而,這些論點也引發了對司法體系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討論,強調在維護司法獨立的同時,應加強與民眾的溝通,提升判決的說理性,以增進社會對司法的信任。

在台灣,針對被稱為「恐龍法官」的不當判決,部分辯護者主要來自法律專業領域包括法官、律師、學者等。他們的背景和觀點如下:

  1. 法官與司法從業者:這些辯護者強調司法獨立的重要性,認為法官應根據法律和證據進行判決,避免受到輿論壓力影響。他們認為,部分民眾對案件的誤解可能源於資訊不對稱,導致對法官的批評。
  2. 法律學者與專家:一些學者強調法律適用的嚴謹性,認為法官在判決時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即使結果不符合部分民眾的期待,也不能違背法律原則。他們主張,司法應以事實和法律為依據,而非取悅公眾情緒。
  3. 律師與法律實務工作者:部分律師認為,法官應避免受情緒或輿論影響,保持客觀中立,以確保判決的公正性。他們強調,司法體系需要專業的法律知識和經驗,外界的批評應基於對案件全面了解的基礎上進行。

然而,這些辯護者的觀點也引發了對司法體系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討論。有觀點認為,僅依賴法律專業人士的視角,可能忽略社會大眾的正當法律感情,導致司法與民意脫節。因此,為提升司法公信力,建議在維護司法獨立的同時,加強與民眾的溝通,提升判決的說理性,並考慮引入如國民法官制度等機制,讓民眾直接參與審判過程,增進社會對司法的信任。

針對「恐龍法官」的辯護者所提出的論點,從多數人的觀感來看,往往顯得缺乏說服力,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 忽略民眾對司法的信任問題

辯護者過於強調法官的專業性與獨立性,卻未能回應大眾關於公平正義的具體質疑。例如,當一個案件的結果明顯與常識或普遍正義相悖時,僅以「司法獨立」為由,無法讓民眾信服,反而讓人感到司法封閉,與民意脫節。

2. 缺乏對案件具體細節的回應

辯護者往往以「法官是依據法律與證據判決」進行概括式說明,卻未針對特定案件中民眾關切的關鍵問題進行充分解釋,尤其是對判決是否符合邏輯與證據鏈的細緻分析常常避而不談。這使得辯護顯得空洞。

3. 回避系統性問題

司法辯護者多數將問題歸咎於個案誤解,而非整體制度的缺陷。例如,法官選任制度中對實務經驗的輕視、調查能力的缺乏,或是自由心證運用過度寬泛的問題,這些根本性的挑戰並未被正視或解決。

4. 對輿論的輕蔑態度

有些辯護者對民眾的批評持輕視態度,將其簡化為「不了解法律」或「感情用事」。這種態度不僅無法平息質疑,反而加劇了大眾對司法體系的反感,進一步削弱司法的公信力。

對「恐龍法官」觀點普通人的看法


1. 法官判決內容不能違背常識、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

辯護方觀點:法官判決遵循法律及證據,不應以民眾的「常識」作為判斷標準。

辯駁

  • 常識與經驗法則是判決的基石:法律並非獨立於社會存在,判決的核心應該是公平正義,這需要符合常識與經驗法則的推論。當判決邏輯與大眾認知嚴重背離,往往意味著存在法律解釋過於狹隘或證據論證不足的問題。
  • 論理法則必須嚴謹:例如,有些判決在證據鏈不完整或矛盾的情況下,仍給出結論性裁定,這種邏輯漏洞極易引發民眾不滿。若論理推導過程無法自洽,那麼所謂「依法判決」實際上失去可信度。
  • 公信力來自可理解性:即使法律專業性高,但合理的判決應當具備「可理解性」,讓民眾能從中感受到正義得以伸張,而非因術語堆砌而失去信任。

2. 批評是基於情緒發言

辯護方觀點:大眾的批評往往感情用事,缺乏法律專業背景,因此不具有參考價值。

辯駁

  • 批評源於對正義的渴望:人民對於司法判決的批評,多數來自案件結果與常識及公平感的落差,這種情緒本身正是社會對司法體系的期待。將此解釋為「情緒化」,是對民意的漠視。
  • 情緒反應的合理性:當法官的裁定違背常識或經驗法則,大眾出現批評情緒是正常且合理的。情緒不等於無理,恰恰是正義未被伸張的信號。
  • 法官亦需接受公共檢驗:作為司法工作者,法官並非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存在,其判決應接受包括專業與非專業輿論的雙重檢視。忽視民眾批評只會進一步削弱司法的公信力。

綜合反思

將批評簡單歸類為「民眾不懂法律」或「情緒化」,不僅無助於解決司法不公問題,反而進一步隔絕了司法與社會的互動。司法體系應從這些批評中尋求改革的契機,尤其是:

  1. 在判決書中強化說理性:讓民眾了解案件如何從證據與法律角度推導結論,減少誤解。
  2. 推動透明化改革:例如公開法官對證據的調查過程與邏輯,讓司法運作更接近民眾認知。
  3.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僅僅依據法律條文,更需結合社會倫理與正義感,彌合專業與常識之間的鴻溝。

當司法回應民眾的常識與情感時,才能建立真正穩固的公信力與信任基石。

解決恐龍判決借鏡他國:

例如在德國,自由心證並非毫無規範,法官的事實認定必須符合嚴格的證據法則,並在判決中說明邏輯過程,否則可被撤銷。此外,許多國家逐步推動「證據裁判主義」,要求法官的判斷結果嚴格依賴於證據的調查與呈現。

avatar-img
8會員
261內容數
期望人們開發自己的思考,追尋引領自己的道路,這世上擁有荊棘或是美好,一切都是自己吸引而來,如何有智慧地活著,為自己解答一切的困惑,是追求解脫的第一步,為什麼要追尋解脫?是因為世間有諸多的苦惱,因為有諸多的苦惱所以需要解脫之道,而解脫之道不在外人的教化,而在自我內心醒悟與追求,人心就如有一指南針,會指引你必須行走的道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地學堂 的其他內容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恐龍法官」的誕生,指出現行司法官選任制度過於重視筆試,忽略實務經驗與調查能力的培養。法學院畢業生僅憑考試便能直接任職法官,缺乏案件調查與基層歷練,導致法官在審判中難以掌握證據邏輯,易流於主觀判斷與自由心證,形成司法不公的亂象。
當犯罪奪走親人的生命,留給被害家屬的除了無盡的哀痛,還有對司法是否能伸張正義的期盼。然而,在台灣現行的司法制度中,被害家屬的眼淚卻經常成為無法抹去的痛。特別是在近年實質廢死的推動下,這份痛楚更顯得無力與憤慨。 司法偏見下的二次傷害 被害者家屬普遍認為,現行司法常因偏見或程序不完備而導致不公平的判
這篇文章探討了司法不公的現象,將其比作一塊充滿問題的稻田,司法官則是這片稻田的農夫。文章強調,若司法官的思維無法改變,則無法實現公正的司法體系,這樣的“農夫”應該被更換。若司法官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與挑戰,社會對司法系統的信任將遭到侵蝕。
作者透過一個虛構的小故事闡述司法不公的現實困境,故事中一位名叫林正的普通市民遭遇了一場不公的案件。他的母親在銀行存款被他人偽造文件取走,但當林正將相關證據呈交給法院時,法官張揚卻視而不見,認為這些細節不足以影響整體判決。林正不甘心,於是再次上訴,希望能進一步調查偽造文件的真相。......
本文探討自由心證在民事與刑事訴訟法中的核心規範,同時揭示了法條本身設計上的雙重性:既賦予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間,又設置了一些理論上的約束,例如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然而,這樣的設計也可能為權力持有者打開一條「巧門」,導致司法運作中的問題。
這篇文章描繪了70至80年代竹北鄉村的生活景象,著重於老黃牛與農夫之間的緊密合作。透過女孩牽著老黃牛的畫面,展現了曾經的純樸生活與人情味。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鄉村的生活方式漸漸被取代,老黃牛成為過去的象徵,使人懷念那段珍貴的時光。本文引發人們對失去的反思,強調人際關係和生活本質的重要性。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恐龍法官」的誕生,指出現行司法官選任制度過於重視筆試,忽略實務經驗與調查能力的培養。法學院畢業生僅憑考試便能直接任職法官,缺乏案件調查與基層歷練,導致法官在審判中難以掌握證據邏輯,易流於主觀判斷與自由心證,形成司法不公的亂象。
當犯罪奪走親人的生命,留給被害家屬的除了無盡的哀痛,還有對司法是否能伸張正義的期盼。然而,在台灣現行的司法制度中,被害家屬的眼淚卻經常成為無法抹去的痛。特別是在近年實質廢死的推動下,這份痛楚更顯得無力與憤慨。 司法偏見下的二次傷害 被害者家屬普遍認為,現行司法常因偏見或程序不完備而導致不公平的判
這篇文章探討了司法不公的現象,將其比作一塊充滿問題的稻田,司法官則是這片稻田的農夫。文章強調,若司法官的思維無法改變,則無法實現公正的司法體系,這樣的“農夫”應該被更換。若司法官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與挑戰,社會對司法系統的信任將遭到侵蝕。
作者透過一個虛構的小故事闡述司法不公的現實困境,故事中一位名叫林正的普通市民遭遇了一場不公的案件。他的母親在銀行存款被他人偽造文件取走,但當林正將相關證據呈交給法院時,法官張揚卻視而不見,認為這些細節不足以影響整體判決。林正不甘心,於是再次上訴,希望能進一步調查偽造文件的真相。......
本文探討自由心證在民事與刑事訴訟法中的核心規範,同時揭示了法條本身設計上的雙重性:既賦予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間,又設置了一些理論上的約束,例如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然而,這樣的設計也可能為權力持有者打開一條「巧門」,導致司法運作中的問題。
這篇文章描繪了70至80年代竹北鄉村的生活景象,著重於老黃牛與農夫之間的緊密合作。透過女孩牽著老黃牛的畫面,展現了曾經的純樸生活與人情味。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鄉村的生活方式漸漸被取代,老黃牛成為過去的象徵,使人懷念那段珍貴的時光。本文引發人們對失去的反思,強調人際關係和生活本質的重要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近日新竹市長的案件甫宣判有罪,引發各界議論,除了信者恆信的政治口水外,其中司法系統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司法的含金量打了一個相當大的問號,首先檢察官在台灣的司法系統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無視刑事訴訟法揭示的「無罪推定原則」的陋習行之有年,往往很多案件是用先射箭再畫靶的邏輯去自由心證,升斗小民的案件尚且
Thumbnail
相信嗎?法律人最會坑殺法律人。 法律人的層級領域與意識形態相當多元化,並不是一般無知的,僅在台灣本土職業的傳統民刑訴土訴訟律師,認為法律人僅能是大學及研究所都是就讀法律系,才是正統的法律人。 在這目前多元開放的領域的全球化世代下,懂越多且跨領域專才者,才是市場潮流。 還有!以美國而言,完全不同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訂覆議結果出爐,行政院覆議被否決。依據憲法第57.3條: 「三 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 得經總統之核可 ,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十日內, 移請立法院覆議。覆議時,如經出席立法委員三分之二
不解的是,同樣主張違憲風險:既然要釋憲,為何多走覆議?既然要釋憲,為何要走街頭?這是政治判斷,不是法律論證。   總統宣布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 一起守護國家憲政體制 深化臺灣民主 保護人民權利    總統府 20240624 總統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大哉問:什麼是「國家最高機關」? 總統是不是?總統(府)是不是?   〈憲法訴訟法〉第一章總則 第 1 條 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依本法之規定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規範憲法審查及裁判憲法審查案件。 二、機關爭議案件。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Thumbnail
遇到法律問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求助律師。當然這的反應是正確的,但根據多數法律網站的諮詢經驗統計,有不少人的提問方向都是錯誤的。有很多人都把律師直接當成法官,劈頭就問「會怎樣判」、「有沒有罪」,甚至將滿腹苦水都倒給律師聽,彷彿只要「多博取一個人的認可」,就能直接影響案件審理結果。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近日新竹市長的案件甫宣判有罪,引發各界議論,除了信者恆信的政治口水外,其中司法系統的弊端暴露無遺,也讓司法的含金量打了一個相當大的問號,首先檢察官在台灣的司法系統具有相當大的權力,甚至無視刑事訴訟法揭示的「無罪推定原則」的陋習行之有年,往往很多案件是用先射箭再畫靶的邏輯去自由心證,升斗小民的案件尚且
Thumbnail
相信嗎?法律人最會坑殺法律人。 法律人的層級領域與意識形態相當多元化,並不是一般無知的,僅在台灣本土職業的傳統民刑訴土訴訟律師,認為法律人僅能是大學及研究所都是就讀法律系,才是正統的法律人。 在這目前多元開放的領域的全球化世代下,懂越多且跨領域專才者,才是市場潮流。 還有!以美國而言,完全不同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訂覆議結果出爐,行政院覆議被否決。依據憲法第57.3條: 「三 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 得經總統之核可 ,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十日內, 移請立法院覆議。覆議時,如經出席立法委員三分之二
不解的是,同樣主張違憲風險:既然要釋憲,為何多走覆議?既然要釋憲,為何要走街頭?這是政治判斷,不是法律論證。   總統宣布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 一起守護國家憲政體制 深化臺灣民主 保護人民權利    總統府 20240624 總統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大哉問:什麼是「國家最高機關」? 總統是不是?總統(府)是不是?   〈憲法訴訟法〉第一章總則 第 1 條 司法院大法官組成憲法法庭,依本法之規定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規範憲法審查及裁判憲法審查案件。 二、機關爭議案件。
Thumbnail
行政爭訟所涉的行政法律關係種類繁多,準據法規多如牛毛,牽涉的法益異於一般私法爭訟,待證事實也千奇百怪,故舉證責任之分配法則、證據方法與調查程序及方式,亦與民、刑訴訟不盡一致。甚至,為追求爭訟事件所涉事實之真相,有時尚非依循一般舉證責任法則與證據方法所能獲得。 故最高行政法院109年度判字第44
Thumbnail
遇到法律問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求助律師。當然這的反應是正確的,但根據多數法律網站的諮詢經驗統計,有不少人的提問方向都是錯誤的。有很多人都把律師直接當成法官,劈頭就問「會怎樣判」、「有沒有罪」,甚至將滿腹苦水都倒給律師聽,彷彿只要「多博取一個人的認可」,就能直接影響案件審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