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與日產若進行合併:資產規模雖增,但挑戰未減。

更新於 2024/12/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新本田日產 資產規模

新本田日產 資產規模


在全球汽車產業進入深度轉型的關鍵時刻,車企之間的整併動作成為新常態。當「電動化」與「自動駕駛」等科技革命步步逼近,規模經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傳出合併意向的消息引發業界震動,這項決策是否能創造「1+1>2」的效果,仍有待觀察。

根據最新財報數據顯示,若本田與日產完成合併,兩者的資產總規模將達到24.75兆日圓。然而,這一數字相較於日本領頭羊豐田(Toyota)於2024年的資產規模34.71兆日圓,依然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資產規模之追趕與挑戰

觀察2017年至2024年的趨勢,豐田的資產規模以穩健的速度成長,尤其在2020年後呈現加速態勢,主要受益於其在電動車市場的領先布局與全球銷售網絡的擴大。

反觀本田與日產,兩者的資產增長速度相對緩慢,其中日產甚至在2020年至2022年間遭遇營運挑戰,資產增長幾乎停滯。


即便合併後的「新本田日產」能實現24.75兆日圓的資產規模,與豐田仍有將近10兆日圓的差距。而這差距不僅是資產總量,更是品牌價值、技術實力以及市場滲透力的展現。


合併後的機會與挑戰

合併的潛在好處在於雙方可共享研發資源,尤其在電動車電池技術與自動駕駛算法方面。兩者聯手亦能在國內外市場提升議價能力,進一步優化供應鏈。然而,整併過程中的文化磨合、管理架構重組以及品牌定位衝突,將是不可忽視的挑戰。


同時,「新本田日產」的資產規模雖擴大,但如何應對全球汽車市場的「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網聯化)浪潮,依然是重中之重。面對豐田的領先優勢與特斯拉等新興勢力的壓力,合併僅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在未來。


合作仍需持久戰略

若本田與日產選擇攜手,這不僅是日本汽車產業的一次巨變,更是全球汽車市場版圖的潛在重構。然而,面對豐田這座「資產巨人」,「新本田日產」仍需在資產整合後,以更清晰的市場策略與技術突破來迎接未來挑戰。能否成功將取決於雙方實現資源互補與協同效應的能力。


專注於結合日本旅遊體驗與投資機會,探索各地的經濟熱點與區域潛力。 深入分析旅遊背後的產業趨勢與投資價值,在享受旅程的同時發掘商機,實現旅遊與財富增長的雙重收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 FY2025 上半年的財務報告中,豐田汽車呈現了較為穩定但略微下滑的整體銷售表現。Toyota 及 Lexus 品牌的零售車輛銷量為502.9萬台,較去年同期517.2萬台減少14.3萬台,微幅減少2.8%。 儘管總銷售量有所減少,電動車(包括 HEV、PHEV、BEV 和 FCEV)的銷售比
本田研發費用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2025財年研發費用預測1.19兆日圓較上一年度9763億日圓,增加2136億日圓,年增約22% 這次的研發費用增長可能集中於電動化技術與下一代產品的開發。特別是在汽車產業,隨著電動車(EV)及混合動力車(HEV)的普及,相關的研究開發投入顯然成為公司戰略的
全球市場挑戰中的本田戰略韌性 截至2024年9月的第二財季,本田(Honda) 在諸多挑戰與機遇交錯中,仍交出了一份值得注意的成績單。營業利益達到7426億日圓,營業利益率維持在6.9%,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6億日圓。然而,中國市場銷售的下滑以及權益法投資損益的大幅縮水,成為壓低整體利潤的主要因素
2024財年上半年,日產汽車面臨多重外部與內部挑戰,營收與利潤表現不如預期,總收入微幅下降至5.9842兆日圓,而營業利潤驟降至329億日圓,淨利潤幾近消失。全球銷售與生產數據顯示,中國市場需求疲弱,影響整體表現。展望未來,日產對全年財務預測進行下調,顯示出市場不確定性及相應的策略調整需求。
養樂多本社(Yakult Honsha Co., Ltd.)在日本市場的表現,長期以穩健而著稱。然而,近年的銷售數據揭示出,這家在乳酸菌飲料領域享有盛名的企業,正面臨市場飽和與需求變化的挑戰。 銷售數據逐年下滑的隱憂 根據財報,2022財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日本市場的日均銷售
隨著郵件量的持續下降,傳統郵政業務面臨巨大挑戰。日本郵政在2024財政年度的數據顯示,營收壓力逐漸增加,淨虧損擴大。為了突破困局,日本郵政決定與 Yamato Group 攜手合作,重點轉向電子商務包裹市場,透過優化物流配送網絡尋求新的增長動能。
在 FY2025 上半年的財務報告中,豐田汽車呈現了較為穩定但略微下滑的整體銷售表現。Toyota 及 Lexus 品牌的零售車輛銷量為502.9萬台,較去年同期517.2萬台減少14.3萬台,微幅減少2.8%。 儘管總銷售量有所減少,電動車(包括 HEV、PHEV、BEV 和 FCEV)的銷售比
本田研發費用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2025財年研發費用預測1.19兆日圓較上一年度9763億日圓,增加2136億日圓,年增約22% 這次的研發費用增長可能集中於電動化技術與下一代產品的開發。特別是在汽車產業,隨著電動車(EV)及混合動力車(HEV)的普及,相關的研究開發投入顯然成為公司戰略的
全球市場挑戰中的本田戰略韌性 截至2024年9月的第二財季,本田(Honda) 在諸多挑戰與機遇交錯中,仍交出了一份值得注意的成績單。營業利益達到7426億日圓,營業利益率維持在6.9%,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6億日圓。然而,中國市場銷售的下滑以及權益法投資損益的大幅縮水,成為壓低整體利潤的主要因素
2024財年上半年,日產汽車面臨多重外部與內部挑戰,營收與利潤表現不如預期,總收入微幅下降至5.9842兆日圓,而營業利潤驟降至329億日圓,淨利潤幾近消失。全球銷售與生產數據顯示,中國市場需求疲弱,影響整體表現。展望未來,日產對全年財務預測進行下調,顯示出市場不確定性及相應的策略調整需求。
養樂多本社(Yakult Honsha Co., Ltd.)在日本市場的表現,長期以穩健而著稱。然而,近年的銷售數據揭示出,這家在乳酸菌飲料領域享有盛名的企業,正面臨市場飽和與需求變化的挑戰。 銷售數據逐年下滑的隱憂 根據財報,2022財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日本市場的日均銷售
隨著郵件量的持續下降,傳統郵政業務面臨巨大挑戰。日本郵政在2024財政年度的數據顯示,營收壓力逐漸增加,淨虧損擴大。為了突破困局,日本郵政決定與 Yamato Group 攜手合作,重點轉向電子商務包裹市場,透過優化物流配送網絡尋求新的增長動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日本汽車產業近期傳出震撼消息,本田汽車(Honda Motor)與日產汽車(Nissan Motor)正洽談合併計畫,並可能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共同運營。長期以來,日產汽車因市場競爭壓力而深陷財務困境,其生存危機日益明顯。而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的合併計劃或許是日產汽車走出困境的契機。
Thumbnail
每個產業都一樣,就是想像期階段都可以把"本益比估值拉高" 這個過去智慧型手機 電動車 航運 鋼鐵 AI等等都表演過了 很多AI產業過去10年本益比最多就是15倍上下波動而已 例如我們有賺到高潮的廣運跟廣明還有磐儀,而2023年就拉高到30~40倍 但基本面只要沒跟上,狗(股價)跑太快
Thumbnail
4月7日,根据汽车行业分析师孙少军透露,华为已确认和“日系三大妈”中的一家建立智驾方面的合作,但未透露具体品牌。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首先請看這則讀者分享的新聞: 比亞迪強勢進擊! 韓媒驚曝與國產車落差:現代慘了 這會引起啥樣的漣漪呢?且聽分明!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這兩天蘋果公司放棄開發近10年的Apple Car,並將資源轉向投資AI,Hank認為是明智之舉!因為儘管未來電動車平台擁有很多智能化發展的空間,但車輛總需求數並不會增加,加上中國電動車早已將這個市場紅海化,因此電動車所能帶來的收益成長並不具備投資想像力。
Thumbnail
半導體行業巨頭們的財報開出,終端市場冰與火同時存在,市場見底了沒?看不同行業與供應鏈上下游的展望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日本汽車產業近期傳出震撼消息,本田汽車(Honda Motor)與日產汽車(Nissan Motor)正洽談合併計畫,並可能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共同運營。長期以來,日產汽車因市場競爭壓力而深陷財務困境,其生存危機日益明顯。而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的合併計劃或許是日產汽車走出困境的契機。
Thumbnail
每個產業都一樣,就是想像期階段都可以把"本益比估值拉高" 這個過去智慧型手機 電動車 航運 鋼鐵 AI等等都表演過了 很多AI產業過去10年本益比最多就是15倍上下波動而已 例如我們有賺到高潮的廣運跟廣明還有磐儀,而2023年就拉高到30~40倍 但基本面只要沒跟上,狗(股價)跑太快
Thumbnail
4月7日,根据汽车行业分析师孙少军透露,华为已确认和“日系三大妈”中的一家建立智驾方面的合作,但未透露具体品牌。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首先請看這則讀者分享的新聞: 比亞迪強勢進擊! 韓媒驚曝與國產車落差:現代慘了 這會引起啥樣的漣漪呢?且聽分明!
Thumbnail
"自駕車是AI計畫之母"這句話是沒錯的 所以我們才會先賺到電動車想像期財富再來才換AI產業想像期財富 蘋果自駕車確定失敗後,也只是在2020~2025年群雄割據過程的品牌淘汰賽,誰被淘汰跟誰繼續在市場就是2025年後的下一個電動車競爭主角 這個我們在2020年說明過了,就不在多說 蘋
Thumbnail
這兩天蘋果公司放棄開發近10年的Apple Car,並將資源轉向投資AI,Hank認為是明智之舉!因為儘管未來電動車平台擁有很多智能化發展的空間,但車輛總需求數並不會增加,加上中國電動車早已將這個市場紅海化,因此電動車所能帶來的收益成長並不具備投資想像力。
Thumbnail
半導體行業巨頭們的財報開出,終端市場冰與火同時存在,市場見底了沒?看不同行業與供應鏈上下游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