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看看求職市場上有甚麼有趣的工作,竟然給我看到一份推動小朋友玩遊戲的工作,不感到特別詑異,因為立即聯想起我昔日就有個相類似的心願,但不是推廣玩遊戲,而是推動人們去做運動。
事實上,很多競技運動例如足球、籃球、拔河等也是源於遊戲;與生俱來,我們就喜歡玩遊戲。
遊戲可以是個人性,也可以是群體參與;遊戲可以具有嚴謹規則,亦可以相當隨意;遊戲可以是靜態,亦能夠令人大汗淋漓;遊戲可以簡單得讓小孩子或「老友記」不學自通,亦能夠按不同年齢及群組而設計出來的「燒腦」活動;遊戲可以具有教育意義,亦可以只在於打發時間;遊戲可以是社交聯誼的活動,亦可以單單為了減輕壓力;遊戲可以鍛煉腦筋,但同樣可以不帶任何目的。小孩子在未懂事的時候,便已經懂得遊戲,因為遊戲無論是甚麼形式,最重要的本質就是帶給我們快樂。
曾經在飛機上看過一齣應該未曾在香港上映的外語片,電影名為《捉依因同學會》(Tag),電影按真人真事改編而成,劇情是有關五位已經事業有成的朋友,他們每年仍會定下一個月一同玩一個自年青時已開始的「捉人」遊戲,仍然深刻記得電影在開頭時已經向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究竟是我們老了而不再玩遊戲,還是因為不再玩遊戲而令我們老了?」忘記了我在甚麼時候看到這齣比較冷門的電影,相信距離現在已經超過五年,電影的情節亦早已忘記,但那個問題的確發人心省,至今仍未忘記。
沒有本錢再踏進象牙搭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但相信任何一個學者也不會否定遊戲對人的重要性。當我們仍然牙牙學語的時候,就算沒有人教導,我們已經可以透過遊戲找到歡樂;然後當我們開始走進校園,逐漸學懂不同知識和規矩,我們仍然喜歡在課餘時間爭取玩遊戲的機會;即使是進入了社會大學,每日面對繁重的工作及個人責任,我們還是希望在工餘的時間有玩樂的機會,儘管這樣的時間跟我們年齡的增長成反比。
我喜歡玩遊戲,亦希望有更多時間玩遊戲,更加相信遊戲可以幫助放鬆腦筋,減輕壓力,建立更健康的社交生活,從而令學習、工作及生活更見效率。
幾個月前,前往東非的肯亞參與短宣及義務工作,我獲安排協助兒童及青少年的主日學課程,在每次主日學中,我必定會先預備一個跟主題有關的遊戲活動,既幫助年輕的參加者集中精神,亦希望以輕鬆手法讓他們先了解當天我會講到的主題,但由於非洲的物資普遍較缺乏,唯有自己動動腦筋調整遊戲的內容,透過在當地找到的有限材料設計遊戲,令小孩子能夠愉快和輕鬆地參與,諷刺的是自己花更多時間準備的講義內容大多數小孩子下週便已經忘記了,反而他們上個星期玩過的遊戲卻仍然能夠牢牢記得,自己應該對此感到難過還是高興呢?
其實推廣遊戲及推廣做運動也是同出一轍,兩者其實同樣重要但亦都被現今社會的人所忽略,推廣做運動可能還較容易,因為這個世代做運動亦都可以成為賺錢的職業,甚至還可得到注目,就算不說到名利,做運動對人身心健康的好處已經比從前有更多的研究和認同,但要推廣玩遊戲真的更加困難。
「遊戲」的確是被成年人世界忽略了的好東西。
(0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