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 to choose?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常被問到:「什麼讓你感到快樂?」「你想要的是什麼?」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需要深刻的自我探索才能回答清楚。快樂的來源不僅取決於我們對自我的理解,還與我們如何做出選擇息息相關。
接著將探討快樂的兩種思維模式,幫助你辨別生活中的「可接受」與「真愛」,並透過實踐方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同時,我們也會討論如何為自己而選,擺脫他人期望的束縛,理解選擇背後的初衷,讓這份初衷成為你面對挑戰時的動力源泉。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你自我探索的一盞明燈,引領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與人生方向。
快樂的兩種思維
快樂的來源往往取決於我們對「自我」的理解和體驗的廣度。有些人從探索新事物中發現熱愛,體驗到深刻的快樂;另一些人則選擇接受現狀,不去探索未知,從而在平靜中獲得快樂。獲得快樂的兩種思維:
- 真的找出自己很喜歡的東西,並得到它。
這是一種深層的滿足感,來自於探索過後,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並努力獲得它。 - 不知道自己還有更喜歡的東西,並保持無知。
當一個人未曾接觸過更豐富的可能性,對未知保持無知時,他可能從現狀中獲得快樂,因為沒有意識到有更多的選擇。比如,一位對家鄉生活滿足的人,從未嘗試過搬離家鄉的可能性,因此在穩定的日常中感到幸福。
要追求哪一種快樂取決於個人選擇,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可以持續增加人生體驗的厚度,多嘗試新事物,不斷擴展體驗範圍,例如學習新的技能、參加不同的活動,從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從未察覺的熱情。
了解自己的「可接受」與「真愛」
「可接受」是指那些我們可以容忍的事物,但並不讓我們感到幸福或滿足。
「真愛」是讓我們全心投入並享受的事物。
實際案例:
- 飲食:榴槤我可以接受,但如果有芒果,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它。
- 興趣:跑步是可接受的運動,但瑜伽才是能讓我全然放鬆並充滿活力的活動。
- 人際:某些同事聚會是禮貌性的參與,而與摯友聊天則是讓我充滿能量的選擇。
- 工作:一般的文書處理可以接受,但設計創意相關的專案才是我熱愛的挑戰。
學會辨別兩者的不同,將幫助你在未來的選擇中,聚焦於真正讓你感到幸福的方向。
列出你目前「可以接受」和「真愛」的事物,並從日常選擇中檢視它們的差異。
實踐步驟
步驟 1:建立分類清單
將「可接受」與「真愛」分成兩個清單。
- 「可接受」: 你可以容忍、但不會主動選擇的事物。
- 「真愛」: 讓你全心投入、願意付出努力追求的事物。
步驟 2:反思生活中的選擇
檢視過去幾天或幾周中的選擇,並記錄相關情境下的感受:
飲食
「榴槤」是可接受但不喜愛;「芒果」是我的真愛。
興趣與活動
「跑步」是可接受但不特別熱愛;「瑜伽」是我的真愛,讓我放鬆且充滿活力。
人際關係
「某些同事聚會」是可接受的社交,但我更熱愛與摯友一起看電影或聊天。
工作
「一般辦公室行政工作」是可接受,但「設計創意相關專案」是讓我投入熱情的選擇。
步驟 3:具體列出條目

步驟 4:檢視選擇中的差異
將列出的「可接受」與「真愛」做比較:
- 目前的生活中,「可接受」是否佔據了太多時間?
- 如何創造更多時間投入「真愛」的事物?
- 是否有「可接受」的事物,其實可以替換成「真愛」?
為自己而選,而非為他人妥協
人生選擇往往受到家庭、朋友或社會期待的影響。然而,妥協於他人期望可能讓你在未來感到後悔。學會為自己而選,才能讓選擇真正符合你的價值觀和需求。
真正的選擇需要:
- 自主的體驗:自己去嘗試和感受,而不是根據他人的建議或偏見。
- 清楚的理由:理解自己為什麼一開始選擇這條路。
例如,如果你選擇了一份職業,不是因為父母希望你這麼做,而是因為你熱愛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那麼當遇到挑戰時,你更有理由堅持下去。
知道「為什麼而選」,才有堅持的動力
人生的選擇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在疲累、挫折的時候,支持我們走下去的是我們對初衷的理解。如果你清楚自己當初的選擇是為了什麼,這將成為你在困境中的堅實後盾。
一位選擇創業的人,因為追求自由和實現夢想,即使面對資金困難,也能咬牙堅持。
每次回顧初衷,都是一次自我鼓勵,提醒自己為什麼值得繼續。
針對如何找到自己的為什麼,會在另一篇提及怎麼做!
勇敢追尋真正的渴望
找出真正的「想要」需要時間、勇氣和體驗。你需要跨出舒適圈,嘗試不同的可能性;需要學會分辨什麼是將就,什麼是熱愛;更重要的是,選擇的路必須是為了自己,而不是他人。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在每一次困難中,找到繼續前行的理由,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