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總是記不住看過的東西,或是不知道怎麼使用,那麼有可能是輸入的方式出了問題。同樣是輸入,高品質輸入與低品質輸入能帶來的效果差了一大截。低品質的輸入比如抄筆記卻不思考,雖然會帶給人一種「正在努力💪」的錯覺,實際上不會造成任何改變。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最高學習法」。這本書篇幅少,就算只翻閱感興趣的章節也可以收穫不少。
我有一陣子對知識感到非常焦慮,總想把手上的書看完,但同時我又覺得不把一本書從頭到尾看完就等沒看過。因此我會仔細閱讀每一行字,將書裡看不懂的名詞與概念都抄寫在我的筆記紙上,等寫了滿滿幾張後,感覺自己超努力。很久以後翻到筆記,卻想不起來書裡說了什麼。
如果你是這樣的話,那就跟我一樣陷入了低品質的輸入中。
但是甚麼是低品質的輸入?
看書前沒有設定我想收穫的東西;過程中沒有過濾那些是我最需要的資訊,讀一讀還會飄出去想晚餐吃什麼;看完後也沒有進行任何統整輸出。剛剛好都違反了高品質的輸入條件。因此,那些看過的東西就像是船划過了腦子,留下一片平靜外,甚麼也沒有。
(噢,但我有想到晚餐吃甚麼)
非常簡化的來說:高品質的輸入必須為輸入設定目標,並且想辦法以行動、說明、寫出來等方式落實自己的輸入。
舉個例子,大家有寫過報告嗎?
報告要求我們在短時間內把從各種地方找來的資訊統整成一篇有邏輯的文章,最好還要有脈絡跟分層,因此寫的時候會非常痛苦。但是通常都可以記很久,就是因為你為知識設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做成報告,並且實際用了自己的邏輯重新拼湊了學到的東西,再用各種方式呈現。
資訊像是細沙,充斥很多雜質,如果完全不過濾的話,大腦會處理的很辛苦,也分不清楚那些是重要的;但是帶著目的,比如要向他人解釋、要寫成報告的吸收會讓我們集中在可以達成目的的資訊上,而且我們會想辦法把學到的東西跟目的做連結。這時目的就像是一層層篩網,將雜質過濾掉,留下來的沙子粒粒分明,均勻有度。
最後我想分享看完後我做出的改變,也歡迎你留言跟我分享!
大腦一次最多只能處理三件事,如果超過會造成大腦的負荷過重使學習效果=0。
作者自己做了一個實驗,讓聽眾先寫下三個想學到的東西,再寫下三個todo,大部分的聽眾都可以輕鬆地寫出來。作者稱這個為3+3學習法。
以這本書做例子,這本書內的80個法則要一次就同時執行是不可能的。但一次針對書中的內容發現3件事,選3件事來做就會變得輕鬆有效。
我寫文章或讀書時也會很貪心想要一次就囊括所有知識,但後來發現帶著目標一次學完一個主題反而更有效率更輕鬆。相對也能學得更深入,是個很好用的方法。
使用手機或社群媒體太長時間,不僅會干擾學習的效果,造成注意力損耗,嚴重甚至會讓幸福感降低,造成孤獨與憂鬱。
使用手機確實讓我有一種看了很多卻不知道看了什麼的感覺。因此我後來把許多社群媒體都刪掉了,生活變得充實很多。
其他還有很多豐富的技巧,礙於篇幅無法全部提及,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找這本書來看。
我是圖書管理員,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