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我是阿牛哥!話說今天是「臺灣光復節」,是為了慶祝臺灣,終於從日本政權的手裡面,回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民國的懷抱。相信大家都知道,臺日之間都挺麻吉的,前首相安倍晉三甚至說出:「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言論。這種你儂我儂的關係,讓小粉紅們幾乎是坐不住了!畢竟對中國人來說,日本是侵略了我大好江山的侵略者,日本侵華罪不可恕,俄羅斯侵華就絕口不提(彩條)。
小時候歷史老師都是這樣教的,「日本人是很殘忍哪!他們在臺灣殖民的時候,殺了很多臺灣人,反抗日本人暴政的臺灣人都被殺死了。」不過老師也沒有教錯,臺灣人抗日,還有日本殖民臺灣的過程,這確實是個事實,但卻沒把為什麼要把仇恨教育,加入教育體系的脈絡給點出來。
二戰以後,日本失去了臺灣的統治權,中央政府撒退來臺。而後發布了戒嚴令,實行威權統治,反共思想跟愛國教育。為了讓統治正當化,把日本統治定為「佔據」,在各方面都把日本人描繪成「敵人」。當時的國語課本收錄了,蔣委員長反抗日本教官的故事,課文裡面讚許蔣公的行為,稱他是愛國青年。
但從這樣的脈絡看下來,臺灣人應該要很恨日本人才對啊!但為什麼臺灣人不「仇日」,反而還很「親日」呢?
臺灣跟韓國都被日本殖民過,但對日本的態度卻完全不同,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臺灣因為甲午戰爭戰敗,所以割讓給了日本,進入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臺灣是清朝的一部分,所以被割讓了以後,陸陸續續出現了抗日運動。
但畢竟日本是跟著條約走的,不是因為侵略才攻打臺灣,或是長時間在這塊土地上,姦淫擄掠以後才佔領臺灣,再加上臺灣本來就是個移民島,經過了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領時期,這幾個時期的統治者,也沒經過臺灣人同意就進來了,就算是有個大肚王國之類的,但卻也無力抵抗,所以日本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對一般的臺灣人來說,不過就是上面的人換了,換個國家的人統治而已,除了原住民以外,大部分的漢人就算起來反抗了,還是沒辦法把所有人串在一起,會被各個擊破,所以就嘗試了大概,10幾年的武裝抗日以後,多半就默默放棄抵抗,又或是決定從體制內進行反抗,但朝鮮半島的歷史卻不太一樣。
朝鮮半島從西元668年統一,新羅建立到918年的高麗王朝,再到1392年開始,延續到1897年的朝鮮王朝,以及隨後的大韓帝國,這些國家始終是由朝鮮半島上的人民,自行創建並保持獨立的。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崛起,地理位置鄰近的朝鮮,就成為了日本侵略的目標。從朝鮮王朝末期開始,朝鮮人民就持續忍受日本的侵略,對日本人心懷強烈的反感。再加上在1910年,大韓帝國的總理李完用,這位被稱為「賣國賊」的親日派,跟日本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把大韓帝國的主權交給了日本。
住在朝鮮半島的人民,從此失去了自己的國家。就像是如果臺灣在某一天,被解放軍給武力統一了,隨後的佔領軍在島內為所欲為,到處燒殺擄掠,這種失去國家的感受,或許就像當年朝鮮人民所經歷的苦難。再加上韓國整個民族,在面對外來侵略的時候,陷入了嚴重的凌辱之中,但韓國就這麼大,所以也沒地方跑,只能團結起來全力反抗。而相比之下,當時臺灣被割讓給了日本,臺灣人民雖然也遭受了壓迫,但卻有地方跑,畢竟可以回到中國大陸。所以當時的情況,就影響了很多族群,不只是社會菁英們,像是板橋林家,當然也包括許多的普通家庭。裡面就很多人去避難了,到了時局穩定以後再回到臺灣。
日本也曾經計畫過,把臺灣的漢人趕回大陸,但計畫並沒有實際執行。不過確實有一些,不想接受日本統治的社會菁英,選擇回到了大陸。這種有退路的情況,確實削弱了臺灣人民的反抗力量。相較於韓國人在無路可逃的絕境裡面,團結以全國之力抵抗外侮,所遭受的鎮壓就更為殘酷了,因此也激發了更為強烈的反抗意識。所以當時臺灣的統治情況,基本上武裝抗日行動,在1917年以後就消失了,統治臺灣的手段,也開始轉為文官政策。但是在朝鮮半島上面,卻一直都是採取武官統治。
日本帝國在韓國跟臺灣,殖民式現代化的改造裡面,培養出了一批現代化知識菁英,形成了新興的中間階層。這些新型的知識菁英裡面,部分選擇了反抗之路,但在日本的嚴厲鎮壓之下,不論是左派還是右派,韓國跟臺灣的抗日志士,都能在地緣上找到一個緩衝區,那就是中國大陸。像是在二戰期間,韓國的左派領袖金日成,在中國東北建立了游擊基地,而右派的金九則流亡重慶。
儘管如此他們的主戰場,始終都是在朝鮮半島,中國大陸只是作為客卿的存在。但與此不同的是,臺灣的抗日志士在日本的強力鎮壓之下,很多人選擇直接投奔中國大陸。左派的抗日志士加入了共產黨,其中蔡孝乾甚至參加了「長征」;而右派則投身於國民黨,並在臺灣省建立了黨部,像是翁俊明就是一個例子。
但不論是左派還是右派,臺灣的抗日志士都積極的,參與大陸的抗戰活動,都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臺灣光復的唯一途徑,而臺灣不是他們的主戰場。當時很多原本在臺灣的抗日志士,因為日本殖民政府的壓迫,而被迫噤聲或是入獄,或者選擇投奔祖國參加抗戰。在這個情況之下,臺灣社會裡面的發聲者,主要是接受了殖民式,現代化教育的新興中間階層,他們對後來的臺灣社會影響深遠。相比之下韓國的抗日志士,不論是在國內還是中國大陸,始終把朝鮮半島視為主戰場,這樣的情境在行動跟思想上,都造成了很多影響。
因此在日本投降以後,兩地呈現出了不同面貌。韓國作為一個整體恢復了國格,而臺灣則是由中國光復,回歸了祖國的懷抱。恢復國格的朝鮮半島,隨後因為左右鬥爭,以及朝鮮戰爭導致南北分裂。臺灣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走向,因為是由祖國光復跟接收的,那些投奔祖國的抗日志士,都跟著回到了臺灣,但他們說不上是接收的主力。接收的主要力量,是國府內部各種勢力,包括行政長官陳儀的系統、國民黨部的CC派系、資委會的技術菁英,以及各類的情治系統,還有美國因素作為暗流。但這之後我們再來講,國民黨為了統治的正統性 ,而把日本當成仇敵的故事!所以國民黨對日本,只能說是又愛又恨就是了。
原本臺灣光復了以後,臺灣人對回歸祖國感到無比歡欣。但迎接他們的是敗退的國民政府,帶著落後跟疲憊的形象進駐臺灣。當時國民政府內部的貪污橫行,腐敗的問題非常嚴重,再加上隨後爆發的二二八事件,逐漸讓臺灣人對政府產生了疏離感。再加上當時委員長,沒想到會在臺灣待那麼久,這一待就待到了歸西(彩條)
所以大多的統治手段,都是以強硬、迅速達成為導向,沒有像日本人在那邊跟你好好教化。
所以當臺灣人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想說中央政府來了是同文同種,應該能跟我們互相融合。但很快就發現情況不對了。政府對我們是充滿猜疑,國民黨還把整個家當、家臣一次都全擠進來,第一官府就得把舊師爺,給踢出去讓位了,所以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排斥臺灣人進入政治的核心,並對其進行打壓。大量的軍人、中產階級湧入,蔣公必須替這些人找好位子,結果不但自然資源跟工廠技術,被逼著送給國民黨的高層,連中階的文官、軍公教基層,都大規模替換成了外省人,原本的臺灣讀書人,不但沒工作還成了文盲。國共內戰的背景之下,蔣介石對臺灣歷經日本統治的歷史,還是抱持著戒心的,擔憂臺灣會受到共產勢力的滲透,這些因素進一步加劇了,臺灣人跟中央政府之間的隔閡。
那一代臺灣人的成長經驗,是在日本統治底下度過的,儘管當時不享有平等的公民待遇,不過當時確實有推行過,民主慣例的選舉,儘管選舉的條件嚴苛,選舉人設有性別跟財產的限制,在400萬臺灣人裡面,也只有28000人符合資格,也就大概只有不到0.001%的人有資格,但至少對於那些參與了選舉的人來說,這是一種非常不同的經驗,會讓人覺得自己是國家的公民,不再只是人礦韭菜。有這種體驗的人,會對國家有不同的認同感。但隨著臺灣光復以後,國民政府的貪腐情況惡化,讓部份臺灣人開始懷念日本統治時期,那時的社會秩序跟管理模式,這種懷舊情懷在當時的臺灣社會逐漸浮現。
以臺中霧峰林家的林獻堂為例。他曾經是抱持漢人民族主義思想的菁英,期待臺灣重回中國的懷抱。但是經歷了臺灣光復初期的混亂,特別是各種失序跟派系鬥爭,大概是讓他心寒了,所以最後還是出走到了日本,再也沒有回到臺灣或中國大陸了。類似的例子在當時也不少見。在日本時代臺灣本土文化,雖然很多被壓抑或禁止,但越壓制了卻發展得更厲害,影響了臺灣文學、語言,族群意識的臺灣鄉土話文論戰,也因此應運而生。
臺灣文學界跟藝術界人士,開始思考臺灣文化的問題,以及嘗試創立屬於臺灣的文化。日本時代具代表性的作家,相信大家以前的國文課,都有讀過的這些人的作品,像是賴和的《一桿稱仔》、楊逵的《送報伕》、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更甚至是歌曲跟戲劇,也有著各式各樣的表現,像是鄧雨賢的《四季紅》、《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分別是使用華語、臺語、客語、以及日語所創作,後來被簡稱四月望雨。
而布袋戲更是發展出了,跟中國大陸不一樣的表演手法,融合了北管、南管、亂彈、正音、歌仔、潮調等戲曲音樂,劇本更注重閩南語加漢語,旁白或台詞裡面,多以詩詞、經史、對聯、字猜組合。雖然後期皇民化運動的時候,有限制布袋戲的演出,不過山不轉路轉,這些從業人員也找出了,自己一套的應變方式,但其中的一些表現手法,影響了後來享譽國際的金光布袋戲。所以關於本土文化的發展,雖有壓制或禁止,但沒有因為這些禁止行為而消失不見。
不過國民黨來了以後,卻開始貶低原有的本地文化,像是在學校不准說臺語,不然就會被罰錢之類的,這是很多長輩都有的印象。就連剛剛的布袋戲,在蔣公的時代,因為布袋戲大部分都是說臺語的,所以布袋戲統統都不准演,統統都給我去看京劇。儘管如此,臺灣人對布袋戲還是有著深厚的情感,把他視為臺灣文化的象徵,因此布袋戲在長期的打壓裡面,還是生存了下來,並在後來的發展中重獲生機。
再加上臺灣有一段時期,確實存在過「反日教育」,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進行去日本化,推行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侵略壓榨臺灣的層面,並把日本殖民臺灣的抗日運動,跟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想要讓臺灣人產生反日情緒,教育臺灣人「認同中國為祖國」。目的是為了讓蔣介石政權,可以顯現「光復」的正統性。
但蔣公為了鞏固政權進行「反日教育」,但自己又為了反共,跟日本進行無數的合作。在二戰快結束的時候,中國戰區的日本軍官,成為國共內戰中的一大關鍵力量。不論是國民黨或共產黨,都積極拉攏這些日本軍人,利用他們來協助內戰。蔣介石認為共產黨比日本軍人更有威脅,因此選擇跟部分日本高層軍官合作。特別是在芷江協定下,日本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跟國民黨的最高指揮官,何應欽達成了秘密協議,共同對抗共軍。隨後岡村成為了蔣介石的軍事顧問,積極協助國民黨在內戰的軍事行動。
1949年還擴大合作,成立了「白團」的秘密軍事顧問團。由日本舊日軍軍官組成,主要目是協助我們防衛,以及重建國民黨軍隊,並對國軍進行精神跟技術教育。白團的影響深遠,蔣公對他們訓練出的軍官寄予厚望,甚至形成了不經白團訓練的人,就很難晉升的潛規則。白團的參與對防衛作戰,像是古寧頭戰役跟八二三砲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白團的影響延續了幾十年,對軍事教育跟防衛體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段歷史被刻意隱藏了,讓一般民眾基本是一無所知,甚至在官方記錄也沒提及。但白團的貢獻,其實是國民黨在抗共過程裡面,沒辦法忽視的一部分。國際之間沒有永久的敵人,蔣公跟日本舊軍人也是。1972年更是把白團團長,富田直亮晉升為中華民國陸軍上將,算是知恩圖報、有情有義;在富田死後,也把他一半的骨灰,放置在樹林的海明寺,表示他對我們國家的認同。把敵對國的軍人,晉升為自己國家的上將,這在世界軍事史上,應該也算是一段佳話。
而且當年釣魚台爭議的時候,蔣公為了不想讓這個話題,能讓中共見縫插針,成為破壞美日中三方關係的破口,美國把琉球跟釣魚台,移交給日本的時候,蔣公那時沒有爭取,而是讓它自然發展,在歐、美親共人士,為了讓蔣介石難堪,刻意發起了保釣運動,蔣公還是把它壓了下來,不跟日本起衝突,但為了安撫那些舊勢力,還是做出一些反日行徑,像是禁止日本的電影來臺,阻止雙方文化交流等行為。那知道了這些,最後再來看現在的主流民意,為什麼會「親日」吧?
臺日之間的深厚感情,其實算是歷史悠久了,這也成了親日情結的重要背景。在蔣介石的時代,親日政策得以推行,特別是透過白團等日軍,協助國軍對抗共產黨。然而隨著臺灣民主化,以及本土化的推進,蔣氏王朝結束了以後,政權轉移到本土勢力的手中,親日路線也開始有了新的傳承。
不過講到親日的話,不得不提到前總統李登輝,輝哥在跟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生為臺灣人的悲哀」的時候,承認自己在22歲以前是日本人,日語就是母語;1940年因為皇民化運動,所以改名為「岩里政男」。他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深深受造到日本文化的形塑,他很誠實表達他親日的立場,也不怕其他人的批評,一些政治立場比較支持日本,像是認為釣魚台主權是屬於日本的,提出「日本精神」、「臺日命運共同體」、「日本和臺灣曾經『同為一國』」等說法。
不過這跟當時統派的論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統派在蔣介石時代是親日的,但隨著中共的崛起,他們開始轉向仇日,並且逐漸親共。他們不只順應了中共的反日情緒,也藉此對抗輝哥跟民進黨的親日立場。這讓政治光譜更加兩極化。
夾在統派跟主流民意中間的國民黨,就沒這麼好處理這個問題了,畢竟國民黨也可以算是統派的大本營。一方面他們必須面對,來自統派的壓力主張仇日;一方面他們也知道臺灣的主流民意親日,所以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導致了國民黨在這個議題上面,出現了矛盾的行為,既有批判日本的言論,也有向日本示好的行為,所以也才會出現有自己黨內的立委,跳出來攻擊政敵是皇民後裔、漢奸賣國之類的,但自家黨主席又要跳出來說,知日友日是國民黨立場,不應該陷於仇日情結,這種尷尬的事情發生。
那中華民國跟日本的關係,是從什麼時候越來越好呢?中華民國跟日本,在1972年之前有邦交,但在退出聯合國的隔年,就結束了邦交關係,那時國內的反日情緒極度高漲,不過其實雙方的交流沒有斷過。日方設有交流協會,我方設有亞東關係協會,這兩個機構長期維持著實質性的關係。
在貿易、觀光跟文化上的實質交流,兩方也非常活躍。因為臺日雙方有著民主、自由、尊重基本人權、法治等共通價值觀,在社會道德跟禮儀規矩上,也能夠互相理解的關係。除此之外,日本的動畫、料理之類文化上的軟實力,也提升了臺灣民眾對日本的好感。在921大地震裡面,日本派出緊急救援隊,並透過紅十字會,提供了大量捐款跟支援,而臺灣同樣投桃報李,在東日本大地震的時候,臺灣的捐款高達253億日圓,還主要是從民眾的小額捐款匯集而成的。
臺灣民眾的關懷,讓日本人由衷感激。呼喊「日臺友好」的聲音,在日本廣為流傳,雙方的交流也越來越活躍。像臺灣對於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過世的反應也很強烈,各地不同的團體持續進行追悼活動,甚至比日本還要更熱烈。其中很大原因是因為,他曾經說過「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臺灣疫苗短缺的時候,他向當時的日本首相菅義偉,建議支援疫苗並成功實行,日本無償送疫苗來臺灣的時候,日本媒體新聞的連結底下,湧入大量的臺灣人留言,在國際疫苗採購困難的時期,對此無償餽贈的情誼表達謝意。也有臺灣人提到,即使支付費用也是應該的,但是日本網友回覆留言,「你們在東日本地震的時候已經支付過了」。這段話在疫情當頭的臺灣,引起相當的大迴響。
2020年李前總統過世時,日本媒體也大幅報導。其實對於李登輝的評價,日本方面甚至比臺灣還高;而臺灣對安倍晉三的評價,則是超越了日本。這樣的情況其實蠻合理的,畢竟外國政治家在不同國家,展現出來的樣貌會跟本國有差。但雙方有互相尊敬的政治家存在,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臺灣跟日本近年來的關係加強,背後反映出美共冷戰的世界趨勢,跟中共威脅帶來的區域不穩定。日本強化跟我們的合作,可以說是順應時局,而我們國力的增強,也讓我們成為日本不可或缺的鄰國。
像是臺積電,日本即使投入4000億日圓,也希望能在日本本土設廠,可見我們半導體的重要性。在觀光方面日本的地方政府,更期待臺灣旅客的到來,甚至有說法指出,2028年我們的人均GDP,可能會超越日本。從貿易角度來看,日本對我們的貿易,雖然不像對中共那麼大,但我們貿易是獲利的,而對中共卻是虧損的。在國家安全上面,雙方同樣面臨中共的威脅,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臺灣的地緣政治重要性,對日本的防衛來說不可忽視。
日本輿論對臺灣的看法,在過去十年出現了,幾個重要的轉折點:首先是2011年,三一一大地震後臺灣的賑災,讓日本看到了「親日的臺灣」;接著是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突顯了我們的政治自主性;2020年的疫情防控,更讓我們成為日本的學習對象;最後2024年,臺積電在熊本設廠,更是讓日本社會產生了巨大的震撼。現在很多日本書店的書架上,都多了很多跟臺灣相關的書籍,甚至出現了以數位政委,唐鳳為主題的分類,這個應該不太可能出現在我們國內(彩條)這也顯示出了我們,在日本人心中的影響力,只能說是越來越大就是了。
用看的看累了嗎?歡迎來聽我們用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