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4》這世界充滿危險-探索模式與防禦模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自1990年代後,家庭花在養兒育女的時間變多,同一時間,家長們也開始變得更加焦慮、緊迫盯人,以及仰賴專家指導育兒

自1990年代後,家庭花在養兒育女的時間變多,同一時間,家長們也開始變得更加焦慮、緊迫盯人,以及仰賴專家指導育兒


這篇文章想針對這書中的兩大夾擊青少年跟孩童的勢力中的第二勢力,也就是現實世界中過度保護的議題來分享。

*本書提出的青少年與兒童心理健康下降的兩大主因包括:虛擬世界的過度放任以及現實世界中的過度保護

探索模式與防禦模式

若在現實世界中有極大程度的自主性,以及不受大人監督的玩耍,孩子大腦會長時間處於「探索模式」(行為促進系統BAS),反之,當社會普遍施壓父母,要求父母應該無微不至的呵護時,孩子大腦多半會採「防禦模式」(行為抑制系統BIS)。BAS與BIS這兩系統,共同構成一個可以快速適應環境變化的機制,就像恆溫器一般。

探索模式與防禦模式平衡是學習跟成長的一大基礎,好於學習的健康心靈,通常會將大腦預設為探索模式(也就是對世界的好奇與親近),而在遇到可能危險時,切換成防禦模式(選擇戰鬥、逃跑或僵止),但智慧型手機以及等等會提到的安全至上主義,卻容易使孩子的大腦預設模式轉換回防禦模式,認為現實世界是危險的,使孩子卻步去嘗試、冒險與學習。

孩子有反脆弱力

幼樹需要風才能正常生長,為了回應風吹的張力,根系才會擴張,以供更強的抓地力。經歷強風洗禮的幼樹,長大後可以承受更強的風力。反之,養在溫室的樹木,有時還來不及長大就因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而倒塌。

塔雷伯創造「反脆弱」一詞,用來描述那些需要不時撞擊、才會變堅強的東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免疫系統」,小孩需要盡早接觸汙垢、寄生蟲、細菌,才能增強免疫系統。那些試圖在無菌的衛生環境中養育孩子的父母,會阻礙孩子免疫系統發展,反而害了孩子。而心理免疫系統也是一樣,孩子需要挫折與挑戰,才能成長

世界變的危險了

1980-1990年代父母開始減少子女自主權的幾個原因,隨著城市和鄉鎮的發展與都市化,空間設計傾向以汽車為主,加上新聞24小時循環撥放一些恐怖事件…影響所及,整個20世紀末,社會的凝聚力下降,大家不在認識自己的鄰居,也沒有大人充當「街道眼」,替孩子安全把關。然而,1970年代最重要的變化可能是家長越來越擔心害怕,認為「所有人都是壞人,每一件事都會對孩子構成威脅。」

作者提到,大約在1980年代後,許多原本支持孩子自主探索的國家,開始轉變教養風格,不在讓孩子獨自上學、出去遊玩,甚至不能在沒受成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有風險的遊戲。父母變的更緊迫盯人、保護欲更強、充滿擔憂,並且更加仰賴育兒專家的指導。奇怪的是,孩子地玩耍時間變少,但他們與時間一樣不夠用的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卻變多了。

書中還提到,父母更常將工作中成功的經驗套用在育兒中,認為自己能透過訓練來將孩子變成良好的產品

但事實是,就犯罪、性犯罪、甚至酒駕等風險來說,不管從哪個角度評量,當今兒童在公共場所都比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更安全,可以這麼說,我們無疑都處在可以稱為史上最安全的世代

安全至上主義的崛起

對於彷彿得了恐慌症的家長,作者用「安全至上主義」來形容這時代的樣貌,且在這個時代的「安全」的概念,跟過往有了本質上的差別,以前形容安全多描述的是身體上的安全,但到了現代則廣泛了納入了情緒安全、心理安全等模糊不清以及可以無限想像的概念,也使的安全漸漸轉變成無窮盡的要求與約束。

將安全奉為高於一切的信念,也因為父母對同胞和自己孩子的信任大幅下降,許多人則贊成乾脆取消兒童自由。

當處處要求安全,等於阻斷了許多孩童體驗世界的機會,作者稱智慧型手機以及安全至上主義為兩大「體驗阻斷器」,上述對於兒童反脆弱的特質中有提到,對於兒童健康成長來說,受挫是必須的,而許多研究也證實,幼時缺乏受挫、冒險、嘗試的體驗,對於成人的自我調控、情緒穩定、面對挑戰的抗壓以及隨機應變都有不利的影響。

除此,當阻止孩子體驗周遭,以及總是要求監督的氛圍下,加上現在常見的「滅菌文化」(走到哪都要消毒,處處都是會對孩子造成危害的細菌),都在傳遞給孩子一個訊息:「這世界的危險的,需要處處提防」,這也讓孩子將大腦預設的探索模式(這世界是有趣、好奇與親近的),轉換為防禦模式(這世界很危險)

集體行動困境

對於安全至上主義,還有個附加的影響,被作者稱為「集體行動困境」,在美國漸漸看不到孩子獨自在街頭玩耍,這不單影響到信奉安全至上的家長,還影響到其他選擇讓孩子練習獨立、嘗試冒險的家庭。

作者提到,有些父母就因為願意讓孩子獨立出去自由玩耍,而被「熱心」的鄰居檢舉不當管教,而吃上官司,甚至牢飯...

結論 :

書中提到,那些限制孩子獨自體驗自由玩耍的家長,卻津津樂道的談論到自己過往在更加危險的年代,卻更早擁有獨自探索的權利,我覺得會有如此的反差,在於他們的時代被否定了。

孩子需要受挫、需要受傷,才能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才能學會如何避免受傷,才能學會如何與他人協商、應對進退,我們說著不要讓孩子受傷的話,正可能是對孩子未來最大的傷害。

而這情況因為集體行動困境變的更加龐大與複雜,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我們一同合作來檢視與改變,才有可能重新找回孩子的獨立自主的根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洪瑋均的沙龍
2會員
53內容數
我的沙龍內多是我的閱讀心得,以及日常對話、景色反思,希望能將我的體悟分享給更多的人
洪瑋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08
接續上偏,這篇要來談談學校以及家庭可以做什麼 ? 學校可以做什麼 ? 玻里尼西亞人有句諺語「站在鯨魚被上釣小魚。」許多學校大費周章地聘請心理師,研擬情緒課程、購買相關教具等等方式,為了解決孩子焦慮、憂鬱等心理狀況上升的層出不窮,但其實有兩件事情,學校可以馬上實施,幾乎不需要額外的資金,且效果
2025/01/08
接續上偏,這篇要來談談學校以及家庭可以做什麼 ? 學校可以做什麼 ? 玻里尼西亞人有句諺語「站在鯨魚被上釣小魚。」許多學校大費周章地聘請心理師,研擬情緒課程、購買相關教具等等方式,為了解決孩子焦慮、憂鬱等心理狀況上升的層出不窮,但其實有兩件事情,學校可以馬上實施,幾乎不需要額外的資金,且效果
2025/01/08
本文章,來談談《失控焦慮世代》一書中,提到對於在如此智慧型手機侵蝕孩童、青少年以及我們的時代,我們能做什麼事情,並從政府、學校、家庭等面向來描述可以做的事情。 作者的四項革命主張 一、高中之前不使用智慧型手機 二、16歲以前不使用社群媒體 三、校園禁用手機 四、大幅增加自由自在玩耍(無大人
2025/01/08
本文章,來談談《失控焦慮世代》一書中,提到對於在如此智慧型手機侵蝕孩童、青少年以及我們的時代,我們能做什麼事情,並從政府、學校、家庭等面向來描述可以做的事情。 作者的四項革命主張 一、高中之前不使用智慧型手機 二、16歲以前不使用社群媒體 三、校園禁用手機 四、大幅增加自由自在玩耍(無大人
2025/01/07
前面談及了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安全至上主義等等,造成的一些具體的影響,但除此之外,好像有些更深層,內在的一股無力感在使我們越陷越深,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作者提到在具體造成的影響外,更深層、靈性層面的影響。 靈性的退化 自2010年代以來,社會就瀰漫一股無力感,彷彿看不到盡頭,用來表達這樣狀態的詞
Thumbnail
2025/01/07
前面談及了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安全至上主義等等,造成的一些具體的影響,但除此之外,好像有些更深層,內在的一股無力感在使我們越陷越深,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作者提到在具體造成的影響外,更深層、靈性層面的影響。 靈性的退化 自2010年代以來,社會就瀰漫一股無力感,彷彿看不到盡頭,用來表達這樣狀態的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書籍分享】-從兒童精神醫學理解發展遲緩孩子的內心世界 整體評分:★★★★☆ 由兒童精神醫學的觀點來說明遲緩兒 第三部的內容主要說明育兒所面臨的困難 第四部的內容主要說明出社會面臨的困境
Thumbnail
【書籍分享】-從兒童精神醫學理解發展遲緩孩子的內心世界 整體評分:★★★★☆ 由兒童精神醫學的觀點來說明遲緩兒 第三部的內容主要說明育兒所面臨的困難 第四部的內容主要說明出社會面臨的困境
Thumbnail
如果要給青少年的自己一句話,你會對當年的自己說什麼呢? 在生理上孩子的發展需要時間,如果加上童年時期的失落,以及對情緒的認識和覺察不足,都容易讓孩子有防衛心,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Thumbnail
如果要給青少年的自己一句話,你會對當年的自己說什麼呢? 在生理上孩子的發展需要時間,如果加上童年時期的失落,以及對情緒的認識和覺察不足,都容易讓孩子有防衛心,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Thumbnail
孩子本身就是單純美好的化身,他的舉手投足,每一次呼與吸都是美、善和真的詮釋。 而將孩子引向焦慮與不安的往往是大人,是大人滯留還未掙脫出來,無法堅定為孩子指向光明處。
Thumbnail
孩子本身就是單純美好的化身,他的舉手投足,每一次呼與吸都是美、善和真的詮釋。 而將孩子引向焦慮與不安的往往是大人,是大人滯留還未掙脫出來,無法堅定為孩子指向光明處。
Thumbnail
書名「coddle」意指「寵」、「過度保護」的意涵。作者指出,現代父母採用的偏執教養及崇尚安全至上主義,太過緊迫盯人和過度保護,使得孩子的自由玩樂時間愈來愈少,進而也變得愈來愈脆弱。
Thumbnail
書名「coddle」意指「寵」、「過度保護」的意涵。作者指出,現代父母採用的偏執教養及崇尚安全至上主義,太過緊迫盯人和過度保護,使得孩子的自由玩樂時間愈來愈少,進而也變得愈來愈脆弱。
Thumbnail
不再叛逆,代表生命的成熟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叛逆期」?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源於青春期賀爾蒙的變化,使孩子更易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造成許多父母的困擾,但似乎隨著時間一過,孩子就變得懂事體貼,不會那麼叛逆了。但是,我常在想,不再叛逆,是意味著生命的成熟,抑或是生命的退縮呢
Thumbnail
不再叛逆,代表生命的成熟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人為什麼會有「叛逆期」?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源於青春期賀爾蒙的變化,使孩子更易用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這造成許多父母的困擾,但似乎隨著時間一過,孩子就變得懂事體貼,不會那麼叛逆了。但是,我常在想,不再叛逆,是意味著生命的成熟,抑或是生命的退縮呢
Thumbnail
書名: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
Thumbnail
書名: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
Thumbnail
這一篇我們來談談安全感。對於金錢的安全感、生存危機的安全感、職涯發展的安全感、愛與關係的安全感。 現今主流的心理學認為,安全感是嬰兒時代就開始培養的心理素質,而隨著我們身心的成長會漸漸茁壯。
Thumbnail
這一篇我們來談談安全感。對於金錢的安全感、生存危機的安全感、職涯發展的安全感、愛與關係的安全感。 現今主流的心理學認為,安全感是嬰兒時代就開始培養的心理素質,而隨著我們身心的成長會漸漸茁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