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9》道德昇華與退化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面談及了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安全至上主義等等,造成的一些具體的影響,但除此之外,好像有些更深層,內在的一股無力感在使我們越陷越深,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作者提到在具體造成的影響外,更深層、靈性層面的影響。

靈性的退化

自2010年代以來,社會就瀰漫一股無力感,彷彿看不到盡頭,用來表達這樣狀態的詞彙是:「靈性」。以手機為主的生活,不只在青少年身上,而是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製造了靈性退化的現象。
作者提到,在社會空間的向度中,除了階級跟親密的向度外,還有一條靈性的向度,而這當靈性向度指標下降時,會讓整個社會有種向下沉淪的無力感

作者提到,在社會空間的向度中,除了階級跟親密的向度外,還有一條靈性的向度,而這當靈性向度指標下降時,會讓整個社會有種向下沉淪的無力感

作者提到,在社會空間的向度中,存在者三個向度,其中最容易被主流科學忽略的向度,便是「神性」或稱「靈性」的向度。

作者提到 : 如果我們在Z軸(靈性)的向度向下落,那麼無論是青少年或成人,甚至那些自認心理健康的人,都會遭受精神上的傷害。我們會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整個社會普遍向下墮落的現象。

在科學、理性世代蓬勃發展的如今,所有跟信仰、靈性有關的領域,都被貶為邊緣,冠上不理性、不科學之名。但漸漸地,許多人文的關懷、價值的意義的挑戰,科學並不能如自身誇耀的一般,給予明確的指引,使得越來越多人以及學者,回頭去探討那被我們扔在一旁的廢墟中的靈性領域。

而在回頭探討後,才發現許多現在費盡千辛萬苦的努力,才透過龐大數據證明的一些事情,盡然在許多傳統民族、或東方哲學中司空見慣,這也使得越來越多人懷疑,「科學 = 進步 = 好」的一般共識。

作者建議保持某些靈性練習,能改善人的身心狀況與幸福感。背後機制通常涉及,減少關注自我、降低自私行為、心胸更開放,更願意與自我以外的事物產生交集。(這反而是現代個人主義、資本主義所不鼓勵的事情)

六項靈性練習 :

一、集體的神聖體驗

在個人主義以及科技世代中,「集體」、「宗教」幾乎成為落後的代名詞,現在大家都說著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以及要「做自己」等詞彙,但作者卻在研究中發現,集體體驗(例如宗教),是人類不可或缺的體驗...

最強大的社群,能夠藉由某種力量與活動,將成員從較低層次提升到較高的層次,獲得強大的集體體驗,一起進入神聖領域,但在虛擬世界,沒有大家共同遵循的時間、空間或物體結構,用戶無法像在實體世界,可以利用古老的神聖模式成立宗教或類宗教團體。

二、身體參與:

現在孩子坐在房間,就可以透過手機接收到全世界,這樣的狀況,讓人而對手機以外的事情不在感興趣,但如此隨時隨地能接收到一切的狀態,切斷了人類基本需求中的親身參與,並衍伸了許多的心理狀況。

要能體驗到神聖,身體參與非常重要…而能把許多人聚在一起,有身體參與的活動裡,最重要的也許就是吃飯了。但螢幕讓我們忘記身體的重要性。

三、靜止不動、安靜和專注 :

許多的宗教團體都強定專注、安靜的重要性,以手機為主的生活,讓我們與他人相處時,難以全神貫注,而在獨處時,也難以安靜的與自己相處,這也使我們更加焦慮。

如果我們想要體驗心靜和安靜,培養專注力和意識歸一,就必須減少進入我們眼睛和耳朵的刺激。諸葛亮說的好: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四、自我超越 :

簡單來說不在以自我為中心,多考慮其他人,當樣的說詞很違背這時代要大家「做自己」的論調,當大家會提倡做自己時,反對的通常是過往時代某些壓抑的事件與想像,或許過度的壓抑的確不是好事,但全然不考慮他人,也很不健康。

許多研究提到,幸福感背後的機制牽涉到 : 減少關注自我、降低自私行為、心胸更開放,更願意與自我以外的事物產生交集。

五、慢怒快恕 :

作者提到 : 「人類的大問題之一 : 我們太快發怒,太慢寬恕」。許多古老經典都鼓勵我們在批評他人前要先看看自己,要對他人寬恕等,但社群媒體卻訓練我們相反的事情。它鼓勵我們快速而公開的論斷他人,卻鮮少考慮批評對象身為人的特質,不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實際狀況,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做過同樣的事,卻反過來公開羞辱他們。

聖經路加福音6:41:「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六、在大自然找到敬畏感 :

敬畏為何會產生幸福感,因為敬畏會導致「神經生理學的變化,漸少對自我的關注,增加與他人互動,更融入群體,加深生命存在的意義」。 然而,在手機大重塑的童年,最具代表性的特徵之一是,花在戶外的時間大幅減少,即使孩童在戶外,也往往盯著或想著他們的手機。

隔絕了大地母親,也就隔絕的我們的根源,就如同在空氣中種植植物一般...

結論 :

我很喜歡一本書《環保一年不會死》的作者,在書中提到,如果這時代所要求的無度揮霍、自我中心能讓我們感到快樂,那我覺得倒也沒關係,但是重點是,我並不開心!!

這篇文章很多的建議,我想是違反直覺的,但如果我們確實也在這時代體驗到無力感,也在那重複的論調中(例如:多賺一點就會好、買什麼就會好起來)感受到了一絲違和,那或許也可以一起來想想 :

是不是哪裡出問題了 ?

是不是這時代肯定的這些價值(效率、做自己、消費...)有些問題 ?

會不會有可能,被我們稱為落後的那些價值(為他人付出、宗教等等),有些智慧在 ?

下一篇是最後一篇,想來談談,在這時代中,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做些甚麼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洪瑋均的沙龍
2會員
53內容數
我的沙龍內多是我的閱讀心得,以及日常對話、景色反思,希望能將我的體悟分享給更多的人
洪瑋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08
接續上偏,這篇要來談談學校以及家庭可以做什麼 ? 學校可以做什麼 ? 玻里尼西亞人有句諺語「站在鯨魚被上釣小魚。」許多學校大費周章地聘請心理師,研擬情緒課程、購買相關教具等等方式,為了解決孩子焦慮、憂鬱等心理狀況上升的層出不窮,但其實有兩件事情,學校可以馬上實施,幾乎不需要額外的資金,且效果
2025/01/08
接續上偏,這篇要來談談學校以及家庭可以做什麼 ? 學校可以做什麼 ? 玻里尼西亞人有句諺語「站在鯨魚被上釣小魚。」許多學校大費周章地聘請心理師,研擬情緒課程、購買相關教具等等方式,為了解決孩子焦慮、憂鬱等心理狀況上升的層出不窮,但其實有兩件事情,學校可以馬上實施,幾乎不需要額外的資金,且效果
2025/01/08
本文章,來談談《失控焦慮世代》一書中,提到對於在如此智慧型手機侵蝕孩童、青少年以及我們的時代,我們能做什麼事情,並從政府、學校、家庭等面向來描述可以做的事情。 作者的四項革命主張 一、高中之前不使用智慧型手機 二、16歲以前不使用社群媒體 三、校園禁用手機 四、大幅增加自由自在玩耍(無大人
2025/01/08
本文章,來談談《失控焦慮世代》一書中,提到對於在如此智慧型手機侵蝕孩童、青少年以及我們的時代,我們能做什麼事情,並從政府、學校、家庭等面向來描述可以做的事情。 作者的四項革命主張 一、高中之前不使用智慧型手機 二、16歲以前不使用社群媒體 三、校園禁用手機 四、大幅增加自由自在玩耍(無大人
2025/01/05
本篇文章,想來分享書中在討論男性受媒體的影響時,在章節中出現的概念,由社會學家涂爾看提出的「失範」所帶來的影響。 為什麼推倒傳統權威,迎來的不是從此過的幸福快樂的日子 ? 1897年,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認為:「人們所屬的社區越是緊密連結,並且受到道德權威約束慾望,他們自殺的可能性就越低」。
Thumbnail
2025/01/05
本篇文章,想來分享書中在討論男性受媒體的影響時,在章節中出現的概念,由社會學家涂爾看提出的「失範」所帶來的影響。 為什麼推倒傳統權威,迎來的不是從此過的幸福快樂的日子 ? 1897年,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認為:「人們所屬的社區越是緊密連結,並且受到道德權威約束慾望,他們自殺的可能性就越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前面談及了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安全至上主義等等,造成的一些具體的影響,但除此之外,好像有些更深層,內在的一股無力感在使我們越陷越深,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作者提到在具體造成的影響外,更深層、靈性層面的影響。 靈性的退化 自2010年代以來,社會就瀰漫一股無力感,彷彿看不到盡頭,用來表達這樣狀態的詞
Thumbnail
前面談及了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安全至上主義等等,造成的一些具體的影響,但除此之外,好像有些更深層,內在的一股無力感在使我們越陷越深,這篇文章,就來分享作者提到在具體造成的影響外,更深層、靈性層面的影響。 靈性的退化 自2010年代以來,社會就瀰漫一股無力感,彷彿看不到盡頭,用來表達這樣狀態的詞
Thumbnail
當下的社會已將我們每個個體與集體——不管我們是否願意——連接地越來越緊密,而我們的獨立性即將消失殆盡。黃帝內經裡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我總結的屏蔽力大致七條(見導圖),其中六條旨在“辟邪”,剩下其一便為“養正”。
Thumbnail
當下的社會已將我們每個個體與集體——不管我們是否願意——連接地越來越緊密,而我們的獨立性即將消失殆盡。黃帝內經裡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我總結的屏蔽力大致七條(見導圖),其中六條旨在“辟邪”,剩下其一便為“養正”。
Thumbnail
上層世界是精神的家園,地下世界是靈魂的家園,中層世界是肉身和人類自我的家園。這三個領域中的每一個領域都幫助我們在精神上成熟並重新發現喜悅、和平和整體性。
Thumbnail
上層世界是精神的家園,地下世界是靈魂的家園,中層世界是肉身和人類自我的家園。這三個領域中的每一個領域都幫助我們在精神上成熟並重新發現喜悅、和平和整體性。
Thumbnail
人們走進靈性的原因,通常是一種直覺,也許更接近直覺,甚至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寧靜時刻。當你的世界觀、看待事物的方式突然改變,存在變得截然不同,一切皆呈現不同的面貌。或許正是這樣,引導你進入靈性之門的,是一些前兆,一些瞬間的預視。對於其他人而言,也許只是某種感覺,一種超越我們所共識的感知方式的意識。因為我
Thumbnail
人們走進靈性的原因,通常是一種直覺,也許更接近直覺,甚至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寧靜時刻。當你的世界觀、看待事物的方式突然改變,存在變得截然不同,一切皆呈現不同的面貌。或許正是這樣,引導你進入靈性之門的,是一些前兆,一些瞬間的預視。對於其他人而言,也許只是某種感覺,一種超越我們所共識的感知方式的意識。因為我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因果之報,不在來世,現在已經開始了,而且很明顯。我們再來討論抖音對於更年輕一代的塑造和培育,他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立功心切、立刻獲得回報,這都是3秒效應,開頭三秒要抓住人的眼球,人像是上帝一樣審判眾生,喜歡就停下,不喜歡就滑過,人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力,但現實世界不是這個樣子,也不會這樣來運行,這是很諷
Thumbnail
因果之報,不在來世,現在已經開始了,而且很明顯。我們再來討論抖音對於更年輕一代的塑造和培育,他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立功心切、立刻獲得回報,這都是3秒效應,開頭三秒要抓住人的眼球,人像是上帝一樣審判眾生,喜歡就停下,不喜歡就滑過,人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力,但現實世界不是這個樣子,也不會這樣來運行,這是很諷
Thumbnail
10年前的科技講求硬實力跟效率,現在的科技講求理解人心的使用者經驗設計,未來10年的科技我想會是創造情感連結的服務。
Thumbnail
10年前的科技講求硬實力跟效率,現在的科技講求理解人心的使用者經驗設計,未來10年的科技我想會是創造情感連結的服務。
Thumbnail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Thumbnail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Thumbnail
「自由人文讀書會」是學習者向前走計畫籌組的共學社群中,一項相當重要的活動。我們期望透過讀書會的形式,關注在現代社會中許多極為重要的人文議題,藉由對這些問題提出深度見解的著作,以年輕學習者的視角探索這些議題與我們自身的關聯,以及它的深刻影響。希望這樣的討論過程,能讓我們以一個更為多元、寬闊且具關懷性的
Thumbnail
「自由人文讀書會」是學習者向前走計畫籌組的共學社群中,一項相當重要的活動。我們期望透過讀書會的形式,關注在現代社會中許多極為重要的人文議題,藉由對這些問題提出深度見解的著作,以年輕學習者的視角探索這些議題與我們自身的關聯,以及它的深刻影響。希望這樣的討論過程,能讓我們以一個更為多元、寬闊且具關懷性的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Thumbnail
很多人探討過這部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的內容了,今天我想先著重討論兩個重點: 1.限時動態往往不是現實動態,但我們往往在限時動態把自己包裝得光鮮亮麗的。 2.我們每個人都有社群媒體成癮症,即便你本來沒有,最後你也會陷進去,因為他的傳染力太強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