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來談談《失控焦慮世代》一書中,提到對於在如此智慧型手機侵蝕孩童、青少年以及我們的時代,我們能做什麼事情,並從政府、學校、家庭等面向來描述可以做的事情。
一、高中之前不使用智慧型手機
二、16歲以前不使用社群媒體
三、校園禁用手機
四、大幅增加自由自在玩耍(無大人監護),以及放手讓孩子獨立。
一、高中之前不使用手機 : 作者提到,不是要孩子完全不能使用網路以及瀏覽網路,而是不讓孩子24小時擁有一台隨時可以接收大量無法管控的訊息,影響其投入生活的個人裝置。
二、16歲以前不使用智慧型手機 : 重點不是不能使用手機來進行一些有益的搜尋或看休閒的影片,而是要限制不能註冊社群媒體帳號,這關鍵差別在於當註冊帳號後,平台就可以取得你的個人資料,並開始根據你的使用習慣客製化讓你可能上癮的貼文或影音內容。
三、校園禁用手機 : 作者提到不能是上課不能使用,或是放書包等等,因為研究顯示光是手機在附近都會影響注意力。只是上課不使用手機,那下課時手機也會打斷同儕間可以面對面社會互動的時間。所以作者建議最好是統一收在櫃子裡,等到放學在一併發回。
四、增加自由玩耍的時間,以及讓孩子獨立 : 當減少手機的使用後,要讓孩子有可以自由探索,去冒險的機會,盡量增加真實生活中、親身參與與人面對面的體驗,以練習未來心理健康基礎的各種社交與調節相關能力。
前面的文章有提到集體行動困境,也就是因為大家都如此,即便我覺得怪怪的想改變也沒辦法,這是許多企業、學校、家庭或個人遇到的挑戰,因此要突破如此的困境,我們需要合作,跟身旁信念相同的人一起合作,甚至制定法規來讓大家遵守,這樣也不會讓青少年因為同儕壓力而不得不沉迷手機。
一、強制落實保護責任 : 強制落實公司對待未成年用戶的方式,須附有一定的道德與法律責任。例如 : 隱私偏好預設在最高保護級別、限制陌生人私訊聯繫青少年、減少廣告商或社媒平台向未成年用戶投放客製化內容和廣告等。
二、將網際網路成年的年齡提高到16歲 : 目前在美國的規定是13歲,這年齡限制參考的不是發展需求,而是一種草率的妥協。作者提到,人類的前額葉會到20幾歲才發展完畢,所以定16歲不是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比較現在要求的13歲,16歲會更好一些。
而正如上述四項各命主張,16歲不代表不能使用網際網路或瀏覽網頁,而是不能與社群媒體公司簽約,註冊帳號,使用他們的產品。
三、方便年齡驗證 : 作者提到現在的網路平台年齡驗證都過於草率,只要勾選自己已經成年,或是設定帳號時謊報年齡,幾乎就可以在網路世界上暢行無阻。作者提到,科技公司可以開發更加確實的年齡驗證方式,並讓父母、科技公司、平台共同承擔年齡驗證的責任,如果確實落實,也減少集體行動困境。
本篇先介紹作者的四項基本改革主張,以及政府與科技公司可以做的一些建議,當然可以做的事情絕對更多,則仰賴不同領域與專業的人,提出有創意的方式,其中的原則就是盡量增加孩子自由玩耍、真實世界的體驗,以及減少在虛擬世界的時間。
下一篇會接續來討論,學校以及父母可以做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