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原諒或拒絕:被遺棄子女的兩難抉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父母的遺棄對子女而言,往往帶來深遠的心理影響。一旦失聯多年的父母再度出現,子女如何面對「孝」的議題,充滿複雜性與挑戰。這不僅是個人情感的糾葛,也牽涉到法律、道德和社會觀念的多重交織。


子女態度的兩極化

子女的反應通常呈現兩極化:

1.選擇原諒與接納

    • 子女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渴望父愛或母愛,對父母的回歸抱持期待。他們往往建構了一個理想化的父母形象,認為父母的回歸能填補過往的空缺,即便這份形象可能源於幻想。
    • 這類子女多以寬容的態度面對父母,甚至願意主動協助生活中的照護。

2.拒絕原諒與對抗

    • 另一部分子女則可能因過往的傷害、憤怒與被拋棄的創傷,對父母的行為感到不可饒恕。父母的突然出現,可能讓他們重新面對曾經被遺棄的痛苦,使得反感情緒更加強烈。
    • 對於這些子女而言,父母的回歸往往被視為對平靜生活的入侵,他們可能拒絕承擔任何責任或情感上的連結。
raw-image



子女情感反應的根源

1.渴望與創傷並存

    • 缺失的親情可能讓子女長期處於幻想與自我療癒中。一些子女選擇合理化父母的行為,例如認為父母為了生計或受到迫不得已的壓力才離開。
    • 另一些子女則透過「父母已死」或「父母是罪人」的內在敘事,保護自己的內心。然而,父母的回歸可能打破這些心理防線,激化內心衝突。

2.責任與義務的矛盾

    • 在法律層面,子女可能需要承擔父母的撫養責任,但內心的情感卻未必認同這份義務。例如,有些子女希望通過法律途徑免除撫養義務,藉此避免進一步的情感糾纏。
    • 傳統社會觀念如「父母無錯」的壓力,也讓子女在原諒與拒絕之間左右為難。

3.對母親或其他撫養者的忠誠

    • 在父親或母親離開的情況下,由祖父母、兄姊或其他親屬撫養長大的子女,可能因對這些照顧者的感激與忠誠,而拒絕接納失聯的父母。他們將父母的離去視為對家庭的背叛,不願看到再次傷害原本的家庭平衡。
raw-image



附錄(案例)

失聯多年再出現的母親

一位媽媽離開家的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是被家暴打離開的,這時爸爸會說,你有種你就走啊,小孩你都留下來,你也不能來看小孩。後來孩子就由奶奶帶大,奶奶都會跟孩子說,你媽就是外遇去跟別人在一起。

有一個類似這樣的案例,三個小孩長大後都很有成就,當他們坐在法庭的時候,這位媽媽命運多舛。當她坐在法庭調解時,就聽到這三個小孩講,大姊說:你現在要我們養你,你知道過去是誰養我們的嗎?你知道我從小要參加弟弟、妹妹的母姊會嗎?你知道弟弟、妹妹每次在說哭著找媽媽的時候,我要怎麼編故事跟弟弟妹妹講嗎?你都在哪裡、你都在哪裡、你都在哪裡、你都在哪裡…….她在那個調解桌上,問了快20次你都在哪裡?那個媽媽頭就很低、很低、很低,然後就跟社工說:我可不可以不要申請?我可不可以不要申請?因為有時候,不是這個奶奶要申請,因為沒有人幫他要付那些安養的費用,所以他需要走一些行政流程,他必須要申請。在那個案件的時候,這三個小孩都直接說沒關係,我們付。那三個小孩就是這樣講,就說反正我們在外面也捐流浪狗,什麼什麼我們也都捐了,我就把你當做是一條流浪狗,其實他們雖然講這樣子的話,但是他們三個姊弟,一個眼睛含著淚,一個手握著很緊,一個是筆拿著一直搓、一直搓,這位媽媽離開應該也有二三十年了,可以感覺的到,這些孩子們心裡的苦和憤恨。

類似這樣的孩子們也很不好過,為什麼?因為這些孩子們有人會說,我就把他當一條流浪狗,有人會說反正我就是消業障啊,可能過去就是我欠他的,我現在消業障,以後我就不用跟他怎麼樣了,有一些人會說我憑什麼要原諒他?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

raw-image



案例的啟示

子女的反應:

  • 情感的質問:長女多次質疑母親「你在哪裡」,這種追問是對遺棄的控訴,是對過往痛苦的情感宣洩。
  • 冷酷的援助:子女們最終選擇支付母親的費用,但比喻母親為「流浪狗」,顯示出無奈與冷漠並存的情感矛盾。

這些情緒背後,反映出他們對母親的憤恨與愛憐交織的心理。看似無情,實則是一種情感的宣洩,也是對自身傷痛的一種保護。由中可知即使子女在經濟上盡了「孝道」,也並不代表他們內心有真正的原諒。

raw-image

彙整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Unuw7ka4oY

消失38年的家暴夫突返家,我該如何面對這段破碎的婚姻? - 鄧惠文 專訪 華得聯合法律事務所的主持律師 吳孟玲-【心事有人知】20241223


如何談「孝」?

面對失聯父母的回歸,「孝」的實踐不再只是單向的倫理責任,而是需要平衡以下幾個層面:

尊重子女的內在感受

子女有權選擇是否原諒父母,也有權拒絕重建關係。理解與尊重他們的情感,是家庭和解的前提。

法律與情感分離

撫養義務的履行可以基於法律,但情感連結的建立則需雙方的真誠努力。將這兩者分開考量,能減少子女的心理壓力。

1.尋求專業輔導

透過心理諮商或家庭調解,協助雙方釐清過去的傷痛與當前的需求,對重建關係具有積極作用。

2.重新定義「孝」的價值

孝不應該僅是被動承擔或盲目原諒,而是基於個人選擇與情感和解的結果。即使無法建立親密關係,仍可選擇以社會道德最低限度完成對父母的照顧。

raw-image



感想

子女面對失聯多年父母的回歸,是一個涉及多重層面的複雜議題。理解這些複雜的原因,有助於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體諒,並找到一個適合彼此的解決方案。重要的是,要尊重每個人的感受和選擇,允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面對這段特殊的關係。「孝」的定義在此情境下需要重新詮釋,不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基於理解和尊重之上的雙向互動。


記憶小幫手

  • 遺棄非親情句點,重逢是複雜起點。
  • 原諒與否是選擇,放下與否是功課。
  • 傷痛需要被看見,感受需要被尊重。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5/01/05
謝謝您的分享❤️
avatar-img
月光下的許願池
10會員
198內容數
在這裡,我將分享我的見聞、生活觀察與思考。感謝每位有緣人的造訪,陪伴我走過這段心靈成長的旅程。在這片許願池中,期待能啟發彼此的心靈共鳴。
月光下的許願池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佛菩薩有佛菩薩的願,我們也該發自己的願。願力來自自心,不必仰望他人,從自己的因緣中出發,為自他點燃心光。
Thumbnail
2025/04/29
佛菩薩有佛菩薩的願,我們也該發自己的願。願力來自自心,不必仰望他人,從自己的因緣中出發,為自他點燃心光。
Thumbnail
2025/04/27
「無法成為光時,沉默也是一種選擇。」這篇文章透過一個獵人跌入深坑的故事,探討在困境中,旁觀者該如何以尊重和同理心對待他人。文章強調陪伴比評論更重要,即使無法幫助,沉默的祝福也勝過冷漠的評斷。
Thumbnail
2025/04/27
「無法成為光時,沉默也是一種選擇。」這篇文章透過一個獵人跌入深坑的故事,探討在困境中,旁觀者該如何以尊重和同理心對待他人。文章強調陪伴比評論更重要,即使無法幫助,沉默的祝福也勝過冷漠的評斷。
Thumbnail
2025/04/26
分享如何設定製做各種表情的動態GIF 🌈 Prompt 1:描述需要的頭像風格 💖 Prompt 2:數量、格式指令 ✨Prompt 3:最後呈顯的樣態
Thumbnail
2025/04/26
分享如何設定製做各種表情的動態GIF 🌈 Prompt 1:描述需要的頭像風格 💖 Prompt 2:數量、格式指令 ✨Prompt 3:最後呈顯的樣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探討父母再婚,孩子是否該阻止的議題。文章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分析孩子擔憂失去愛、被忽略等情緒,並分享兩個真實案例,說明孩子接受與否取決於自身成長背景、家庭關係及時間的累積,沒有標準答案。最後,鼓勵讀者分享自身經驗與想法。
Thumbnail
探討父母再婚,孩子是否該阻止的議題。文章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分析孩子擔憂失去愛、被忽略等情緒,並分享兩個真實案例,說明孩子接受與否取決於自身成長背景、家庭關係及時間的累積,沒有標準答案。最後,鼓勵讀者分享自身經驗與想法。
Thumbnail
關於家庭關係中的緣分與選擇、母子之間複雜的親情糾葛。姑姑長期為債務奔波,犧牲自己卻未獲回報,對大兒子則感情冷淡;大兒子雖有機會脫離壓抑的家庭環境,卻因不捨選擇留下。強調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和每個人如何通過選擇決定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關於家庭關係中的緣分與選擇、母子之間複雜的親情糾葛。姑姑長期為債務奔波,犧牲自己卻未獲回報,對大兒子則感情冷淡;大兒子雖有機會脫離壓抑的家庭環境,卻因不捨選擇留下。強調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和每個人如何通過選擇決定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因為父母離婚,而她跟著母親,母親是經濟支持和實際的照顧者,所以,從小,「貼心的女兒」的標籤,就隨著她成長至今。 然而,在此同時,她卻長期受到憂鬱和暴食所苦…
Thumbnail
因為父母離婚,而她跟著母親,母親是經濟支持和實際的照顧者,所以,從小,「貼心的女兒」的標籤,就隨著她成長至今。 然而,在此同時,她卻長期受到憂鬱和暴食所苦…
Thumbnail
父母跑來要錢,是相當頭痛的問題。無論對方是不是稱職的爸媽,再怎麼說都是生下自己的人,如今有難需要孩子協助,置之不理又好像有點太無情,但自己本來就生活不太容易,實在沒有多餘的錢給父母了。偏偏爸媽好像就打定主意要錢,開始軟硬兼施,還揚言不給錢就提告,弄得孩子簡直欲哭無淚。
Thumbnail
父母跑來要錢,是相當頭痛的問題。無論對方是不是稱職的爸媽,再怎麼說都是生下自己的人,如今有難需要孩子協助,置之不理又好像有點太無情,但自己本來就生活不太容易,實在沒有多餘的錢給父母了。偏偏爸媽好像就打定主意要錢,開始軟硬兼施,還揚言不給錢就提告,弄得孩子簡直欲哭無淚。
Thumbnail
她說 她想帶著孩子去死。 他說 他和太太整天被兒子折磨威脅,他們想生命是不是就是在折磨他們的情感。
Thumbnail
她說 她想帶著孩子去死。 他說 他和太太整天被兒子折磨威脅,他們想生命是不是就是在折磨他們的情感。
Thumbnail
有大量的研究發現,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未來的婚姻中確實可能表現出較低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的婚姻適應能力,對婚姻有更多負面感受和更低的滿意度( Brown et al., 2015; Falcke et al., 2008)。 以下整理出了幾種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幸福的父母類型 1.期望很高的父母
Thumbnail
有大量的研究發現,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未來的婚姻中確實可能表現出較低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的婚姻適應能力,對婚姻有更多負面感受和更低的滿意度( Brown et al., 2015; Falcke et al., 2008)。 以下整理出了幾種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幸福的父母類型 1.期望很高的父母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你就是生來讓我和你爸吵架的」什麼樣的原因讓一個母親對著不到十歲的孩子如此說道?
Thumbnail
「你就是生來讓我和你爸吵架的」什麼樣的原因讓一個母親對著不到十歲的孩子如此說道?
Thumbnail
「親愛的H你好,你會怎麼描述曾經或是正在身處的狀態?」 「父親出軌,離婚,媽媽過於依賴孩子,曾經兩個小孩被單獨丟在家好幾天,父母輪流離家出走。之後好幾年打官司,財產、監護權等等,身為長女的我幾乎都會陪媽媽去法院,有時候也會是列席人。家庭界線模糊。
Thumbnail
「親愛的H你好,你會怎麼描述曾經或是正在身處的狀態?」 「父親出軌,離婚,媽媽過於依賴孩子,曾經兩個小孩被單獨丟在家好幾天,父母輪流離家出走。之後好幾年打官司,財產、監護權等等,身為長女的我幾乎都會陪媽媽去法院,有時候也會是列席人。家庭界線模糊。
Thumbnail
      孝順是許多古老文化及宗教的教導,也是普遍社會或甚至是傳統國度運用法律約制的教條,因此孝順理應是好事,也就應該是施與授之間快樂的事,但為什麼卻會演變成有些人的憾事呢?       尤其在面對東方文化的成長背景下,社會或長輩習慣以倫理道德的架構,評價或甚至苛責下一代不順從或溝通不良的作為是不
Thumbnail
      孝順是許多古老文化及宗教的教導,也是普遍社會或甚至是傳統國度運用法律約制的教條,因此孝順理應是好事,也就應該是施與授之間快樂的事,但為什麼卻會演變成有些人的憾事呢?       尤其在面對東方文化的成長背景下,社會或長輩習慣以倫理道德的架構,評價或甚至苛責下一代不順從或溝通不良的作為是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