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創造出既實用又富有文化底蘊的設計:《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讀書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 Pure Finland

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 Pure Finland


本書吸引我的原因?

本書大量產品設計照片,彷彿置身在芬蘭之中,本書不僅只描述美學外在表象而已,更探究設計理念、過程、人文精神與歷史典故。深刻感受到作者對芬蘭文化底蘊有豐富的認識。身為設計系學生,時常絞盡腦汁構思詞彙,仍然不太能夠把自己的設計理念,更好地用文字表達出來。因此,想藉此書向作者學習書寫方式,以及對芬蘭設計美學的探究。

作者深入設計背後所傳遞的人文精神,並且結合當地文化。以優美文筆來描述,額外讓讀者有創意美學風格的感受。深入產品設計與人們生活的連結關係,展現對人文社會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給我的收獲:

1.芬蘭設計源自於生活中需求

作者闡述芬蘭設計產業發展在二戰後,因為物資缺乏而需要一物多用、人人負擔得起的功能性設計。再加上地理位置,寒冬時漫長,生活困頓,為了求生而設計出適合雪地林間摩托車、破冰船、輕薄保暖又防水衣物。芬蘭人的創意就在艱苦中不得不的創造出來,設計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這讓我想起所謂的設計就是解決問題的。遠古時代猿人利用石塊相互敲打,來設計出更尖銳的石塊,以利切割食材。設計解決了人們生活上問題。

北國的冬天充滿圖像與形狀,冰雪的透明感本身,就是大自然裡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冬日大地看似靜止,卻也因著光線與溼氣充滿細微變化,讓人從中感受極簡美學的線條與意象,而在日不落的夏日白晝,北國的日光特別稀薄清朗,在漫開的暈散中微調著創作者的心靈,難怪北國人們對於四季自然與光線的纖細體會,總是潛移默化地展現在設計品上。( page.112 )

2.美學取材於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

作者提到森林佔據芬蘭80%國土,人們從森林中取得建屋木材、獵物、野果。首都赫爾辛基也是與自然森林融合城市。讓人感覺到森林不僅僅給人實質上的資源,更是人們精神上紓解壓力。就像台灣都市大量坐落的水泥建材叢林,若能有一片綠樹公園,賦予都市人繁忙生活之外的休憩空間,也淨化城市空氣、增添生機盎然的綠意。

3.保留舊地景再生為新文化建設

作者提到在赫爾辛基有不少的廢棄工廠,原本政府打算拆建整修,後來,藉由藝術家與民眾們力爭,保留了建築舊結構和風格,吸引文化團體進駐,作為文化藝術場域,許多設計活動展示場所。讀到這讓我想到,台灣正面臨高齡化和少子化的衝擊,與其不斷新建設文化場館,閒置空間再利用,並且結合地方產業發展文創,也是很好的方案。像是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鹿港桂花巷藝術村、松山菸廠等閒置空間活化成功案例。讓城市保留舊有建築特色,展現不同樣貌。也帶動地方產業經濟。


結語

從芬蘭產品設計能夠看見來自自然的靈感創意,作者在書中末篇章,逐一介紹知名北歐設計師。Eero Aarnio 所設計泡泡椅。Alvar Aalto 以湖泊曲線造型來設計透明花瓶、餐盤、餐桌。Tapio Wirkkala 以冰雪結晶來設計杯具組。Oiva Toikka 設計繽紛多彩的玻璃鳥。在材質上更重視再生利用、多功能用途與持久性。在人文上結合芬蘭史詩故事《卡雷瓦拉》(Kalevala)設計首飾、室內設計。眾多和諧產品,讓我們感受到才華洋溢大師們對自然環境尊重,與傳遞人文歷史的精神。設計不只解決了生活問題,更是一種傳遞文化精神的途徑。


設計 讓世界看見芬蘭 Pure Finland

作者: 涂翠珊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07/07/16
ISBN:9789867009234

內容總結
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
5
/5
avatar-img
12會員
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位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 Eric Ryan 和 Adam Lowry 是美則的共同創辦人。兩人原是高中同學,Eric Ryan 在廣告代理商逐漸了解自己只是在賣一個普通商品,而不是變得更好而感到倦怠。Adam Lowry 則是研究氣候,對無法落實的環保領域感到厭倦。當兩人都陷入工作瓶頸時,決定開啟融合環保、設計、幽默
4/5用理念賺獲利,用設計贏人心的新創業之道:最值得一讀的哈佛教案,從動機、資金、人才、生產到品牌,小蝦米創業學會的大小事
設計是連結事物以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可口可樂決定轉型成一家全面性的飲料公司。為此,作者梳理整理出一份名為「打造品牌,靠設計。」的宣言報告,從包裝到各種行銷;從網站到零售等。套入 Simon Sinek 的「黃金圈」由核心目標擴展至外的設計策略。擴大規模、提升靈活度。
每個人天生都有未發揮的美學智慧,可以透過後天學習培養並強化它。美學不只是商業上的策略,在個人品味上,它不僅傳遞個人喜好的風格,也反映了生活環境、文化背景脈絡、個人成長過程,以及生命中曾經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作者 Eric Ryan 和 Adam Lowry 是美則的共同創辦人。兩人原是高中同學,Eric Ryan 在廣告代理商逐漸了解自己只是在賣一個普通商品,而不是變得更好而感到倦怠。Adam Lowry 則是研究氣候,對無法落實的環保領域感到厭倦。當兩人都陷入工作瓶頸時,決定開啟融合環保、設計、幽默
4/5用理念賺獲利,用設計贏人心的新創業之道:最值得一讀的哈佛教案,從動機、資金、人才、生產到品牌,小蝦米創業學會的大小事
設計是連結事物以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可口可樂決定轉型成一家全面性的飲料公司。為此,作者梳理整理出一份名為「打造品牌,靠設計。」的宣言報告,從包裝到各種行銷;從網站到零售等。套入 Simon Sinek 的「黃金圈」由核心目標擴展至外的設計策略。擴大規模、提升靈活度。
每個人天生都有未發揮的美學智慧,可以透過後天學習培養並強化它。美學不只是商業上的策略,在個人品味上,它不僅傳遞個人喜好的風格,也反映了生活環境、文化背景脈絡、個人成長過程,以及生命中曾經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前言   本文一方面,藉由本學期(112上),中央哲學研究所陸敬忠老師開設的課程-「西方哲學專題Ⅱ:體系性方法學」,思考何謂體系性哲學;另一方面,藉由介紹德國有機建築集大成者-旅德華裔建築師李承寬(1914-2003)之兩本著作;成大建築系孫全文老師的《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2008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亨德里克-房龍 譯者: 丁偉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05/06/15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漢寶德教授的回憶錄以豐富的內容介紹了他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長歷程和專業生涯,作為建設台灣的貢獻。文章表達了他的豐富人生和對建築的熱情。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前言   本文一方面,藉由本學期(112上),中央哲學研究所陸敬忠老師開設的課程-「西方哲學專題Ⅱ:體系性方法學」,思考何謂體系性哲學;另一方面,藉由介紹德國有機建築集大成者-旅德華裔建築師李承寬(1914-2003)之兩本著作;成大建築系孫全文老師的《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2008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閱讀傳記很適合用來為迷茫的人生尋找方向,建築系的學習過程充滿探索(很多課題)與對話(很多討論和評圖),畢業許多年後我才漸漸體會,空間設計——不論是建築、都市還是環境都是一種哲學式的辯證,而不是科學式的解答,你只能從不斷拆解問題和嘗試回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和別人都最能接受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