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剛好在網路上看到兩篇文章,分別是媽媽每天送午餐及不送午餐的對照例子。
其實,媽媽送不送午餐,我覺得不是最大的問題,因為每個媽媽的忙碌情況與考量點不一樣,而每個孩子的個性與營養狀況也有所不同,所以很難真正去說對錯,只能說「選擇」有所不同罷了!
但我在文章中看到最令人不能苟同的是其中一篇文章提到每天送午餐的媽媽在多年後得到癌症,所以認為這個被媽媽送便當的小孩不知道感恩,並且在課堂上跟學生舉這個例子來反問學生會不會後悔讓媽媽每天送便當?
我忍不住對於這個老師的邏輯死亡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麼媽媽罹癌會跟每天送午餐有絕對的因果關係?難道沒有生小孩的人就身體都很健康嗎?
當然,我們可以推斷每天送午餐的這位媽媽想必很辛勞,但文章中看不到這位媽媽有怨言,也看不到孩子有任何不孝的行為,所以旁人又有什麼資格去替這位媽媽指責孩子不懂感恩?
我認為許多擁有傳統觀念的長輩或老師都有一個很奇怪的思維就是「營養午餐一定要吃完」,不吃完就是不懂得感恩,但他們完全不會去思考可能營養午餐真的不好吃、不合口味,或是真的吃膩,彷彿「吃」這件事就只是填飽肚子,只要家長有繳錢,孩子就非得要「愛吃」而且還要「吃完」,若是提出要父母帶便當或是訂外送的要求,就是「浪費錢」或是「不懂感恩」,我認為這都是不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的思維,更遑論拿到課堂上來當作「感恩教育」,實在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我時常告訴孩子,爸媽講的不一定是對的,而老師講的也不一定是對的,你必須要自己思考,把自己的感受及需求考慮進去,拿前面的例子來說,倘若每天送便當的媽媽實在感到疲於奔命,他大可以選擇不要送便當,但若是選擇了送便當的話,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媽媽對孩子傾盡全力的照顧,不管用哪一種方式,絕對會耗損自己的身體,這是必然且心甘情願的,實在無需閒雜人等代為譴責孩子。
希望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是養成牽拖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