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框生活實驗讓心靈止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視角就有死角。」──《Cindy 有事R》podcast

 

人在評價他人時,總是將自己的情況投射在他人身上,在他人身上尋找自己的影子。──朴慧胤《森林裡的資本主義者》

 

每個人都帶著框架行走江湖,每個族群也有團體共同分享的價值觀。心理學家稱之為內團體偏見(in -group bias )。內團體心態有時候會造成問題,特別是面對彼此沒有任何交集的外人、外團體時,內團體偏見限制了同理能力,很難保持客觀。

 

思想古典的長輩有理解傳統價值的框架、母親有理解母性的框架、LGBTQ有理解性別議題的框架、宗教團體也有對神、信條的理解框架……遠遠地看,這就是一個多元共榮的有趣世界。然而,近距離接觸卻會感受到許多摩擦。

 

當這些摩擦發生在我身上的時候,比如對方堅持自己的觀點就是世間的真理,跟他不同想法與作為的我一定有問題。從前的我會因為被嚴厲批判而痛苦萬分,總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努力解釋自己這麼做的理由,期待化解對方的認知,改寫對我的評價。現在,我已經放棄說服對方。因為我知道,不同成長背景、學習與生活領域的他者與我,看待世界萬物的視角本來就不同,思考上也有各自的主觀意識,因而有了相異的人生觀、世界觀、生活方式,但這不代表我就是個有缺陷的人。

 

一旦脫離對錯是非好壞的批判,內心那個亟欲爭辯的心就不再激烈起伏。沒有害怕不夠好的恐懼,也就不需用力向對方證明自己是個好人。


面對長輩需要一雙穿透的眼睛



過去曾遇到一個長輩,指稱我穿著球鞋上傳統市場買菜是個錯誤、做法有問題,她接著說,「哪有人穿球鞋去市場,大家都是穿拖鞋。」

 

坐在椅子上的我瞬間凍結,腦海浮起小時候被母親不明就裡破口大罵的場景。我面紅耳赤,隨即是怒氣上湧,「哇,真沒想到連上菜市場穿甚麼鞋都會被評斷對錯。」但礙於長輩的威嚴(長輩講話的時候沒人敢發言)只敢在內心瘋狂回嘴。

 

「又來了!長輩都這樣,活在宇宙的中心,以為自己就是全世界。自己怎樣活、別人都必須這樣活,若不這樣活就是錯,世間萬物的規則都是她說了算。所以真的不要怪我對長輩那麼有意見。」

 

幾個月之後,我才冷靜下來。雖然理解這事關她不關我,心裡上卻不容易超脫。因為從小活在斯巴達教育的家庭,學校也充滿權威型師長,不喜歡遵守硬邦邦又沒道理的規矩,我經常與這樣的長輩產生擦撞,相處得很辛苦。苦於長輩強硬粗魯地將框架套在我身上,在話語權被剝奪的狀況下,我難以為自己伸張,沒有辦法逃脫那個禁錮。

 

這位長輩在言談中常把自己的價值觀視作世間運作的準則。對事、人、物都帶著強烈的標準,不容撼動,若對方有不同見解或生活經驗,她便提高聲量,語帶責備。曾多次聽她義正詞嚴地譴責哪些後輩不聽從專業建議還反駁她專斷、不同理,沉默地坐在椅子上聽訓的孬種的我好想大喊救命逃離現場。

 

這位長輩活似成長過程中壓迫我的權威角色翻版,我明白這裡頭有我的投射。儘管我現在已經長大了,也有覺察的功夫,卻依然逃脫不了內心陰影的控制。一看見她就下意識地倒退三步。

 

有意識地開始破框生活實驗的我,現在會把這看成是對方正向我展示他框架的形狀與模樣,向我揭露他的彈性尺度。有些人的框架是鋼鐵一般強硬、無可動搖;有些人則柔軟有度,很願意聆聽、調整、延展自己的容量與尺度。但無論如何,框架都與大道、真理、一個人的真實本質無關,跟他人的框架爭吵尤其是一件很耗能且無效的事。

 

如此再次回顧我與那位長輩的相處,我終於看懂了。這僅是長輩為人處世、語言表達的風格。她的框架是硬派、比較強、比較倔,與我好不好、對不對一點關係都沒有,更重要的是,擁有剛硬框架的長輩也不是甚麼鴨霸、懷有惡意的不良老人。

 

這麼一想,她的箭就再也射不到我,我也不用再處心積慮煩惱如何回擊溝通解釋。事實上,那支箭根本不存在。對於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我也無須批判、防衛、反駁,繼續製造張力與衝突。

 

從一開始感覺被批判,情緒風生水起,無法釋懷,中途拿回覺察,反思如何突破:突破我看待長輩的框架,突破長輩框架我的框架,突破整齣宛如鬼打牆似的童年創傷重現。現在,再想到長輩嚴厲的表情和她說的狠話,心中已經少了波瀾。


٭٭٭


雖然我也很想一步到位,溫柔堅定地做自己,但是,像我這般在乎他人眼光與感受因而讓自己感受退位的人,或許第一時間是要好好撫慰自己不被認同的恐慌與驚嚇。


因為突破不了的權威課題一再重現,讓我哭得慘兮兮,身心被打趴的我幾乎一蹶不振,卻在傾圮如廢墟之時意外發現內在蘊藏的能量,超乎我的想像。

這就是,那段修修整整的破框撞牆期往內走去,所帶給我的寶貴禮物。


🪐「破框生活實驗」是落實於日常的自發性實驗。旨在打破框限自我的思考與行動,並透過親自實踐以驗證宇宙的靈性法則及各式身心習練。在實驗中發現、擴展未知的潛能,活得自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loria Real Talk
11會員
14內容數
關注內在議題、創傷修復、靈性成長,以及故事裡那些無法說出口的祕密情事。
Gloria Real Talk的其他內容
2025/03/25
以《瑜伽生理學解剖全書》和《瑜珈體位法》為引,辯證瑜珈呼吸法功效,以及其所揭露的秘密。
Thumbnail
2025/03/25
以《瑜伽生理學解剖全書》和《瑜珈體位法》為引,辯證瑜珈呼吸法功效,以及其所揭露的秘密。
Thumbnail
2025/03/05
「瑜珈最重要的是呼吸!」F老師這麼說,但當我站上講台,示範、口述、調整學生時,才發現——不讓呼吸亂掉根本是傳說。當年有感於在教學現場「邊喘邊教」,今日只好更深入探索如何好好「呼吸」。
Thumbnail
2025/03/05
「瑜珈最重要的是呼吸!」F老師這麼說,但當我站上講台,示範、口述、調整學生時,才發現——不讓呼吸亂掉根本是傳說。當年有感於在教學現場「邊喘邊教」,今日只好更深入探索如何好好「呼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探討人際互動中操弄心理的策略,以及如何透過周延的思考提升自身優勢。 大多數人容易受情緒、慾望等非理性因素影響,而少數人則能透過獨立思考,創造更多價值。
Thumbnail
探討人際互動中操弄心理的策略,以及如何透過周延的思考提升自身優勢。 大多數人容易受情緒、慾望等非理性因素影響,而少數人則能透過獨立思考,創造更多價值。
Thumbnail
每個人都帶著框架行走江湖,每個族群也有團體共同分享的價值觀。心理學家稱之為內團體偏見(in -group bias )。
Thumbnail
每個人都帶著框架行走江湖,每個族群也有團體共同分享的價值觀。心理學家稱之為內團體偏見(in -group bias )。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本有趣的書,這本書叫《破圈》,作者談到一個人的慣性行為分成三類:基於情緒的情緒體,基於經驗的記憶體,基於核心價值觀的信念體。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本有趣的書,這本書叫《破圈》,作者談到一個人的慣性行為分成三類:基於情緒的情緒體,基於經驗的記憶體,基於核心價值觀的信念體。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個人外貌、能力和生活方式的刻板印象,強調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美和潛力。作者呼籲接受多元性,欣賞每個人的差異,並思考社會標準對個人生活的影響。這不僅是一場對自我的覺醒,也是對周遭世界的重新認識,讓我們勇敢做自己,活出熱情和原始的樣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個人外貌、能力和生活方式的刻板印象,強調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美和潛力。作者呼籲接受多元性,欣賞每個人的差異,並思考社會標準對個人生活的影響。這不僅是一場對自我的覺醒,也是對周遭世界的重新認識,讓我們勇敢做自己,活出熱情和原始的樣貌。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工具,它會把人類做一種歸類。如果你沒有清楚的意識到,它只是為了方便你了解到自己原有的特質的話。你就會掉入另一個自己的框架裡面。 把外界別人對你的批判,轉化成內在自我的批判。 就算是同一個類型的人,同一張人類圖。也會因為是不同的人,而活出不同的人生。會有的大方向只是你們可能會比較懂對方會有的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工具,它會把人類做一種歸類。如果你沒有清楚的意識到,它只是為了方便你了解到自己原有的特質的話。你就會掉入另一個自己的框架裡面。 把外界別人對你的批判,轉化成內在自我的批判。 就算是同一個類型的人,同一張人類圖。也會因為是不同的人,而活出不同的人生。會有的大方向只是你們可能會比較懂對方會有的
Thumbnail
在《人類圖》中,包含了許多大眾心理學的區分。利用其中的「迴路」概念,可以粗略地歸納出幾個點,或許適用於文章、廣告行銷等方面: 有些人只關注自己的生存,不聽取任何人的忠告建議。 針對這些人,可以撰寫一篇「如何做出自己的決定」的文章,探討個人主觀與客觀建議之間的平衡點。強調個人獨立思考的價值,並提供相關
Thumbnail
在《人類圖》中,包含了許多大眾心理學的區分。利用其中的「迴路」概念,可以粗略地歸納出幾個點,或許適用於文章、廣告行銷等方面: 有些人只關注自己的生存,不聽取任何人的忠告建議。 針對這些人,可以撰寫一篇「如何做出自己的決定」的文章,探討個人主觀與客觀建議之間的平衡點。強調個人獨立思考的價值,並提供相關
Thumbnail
你被集體意識干擾了嗎?
Thumbnail
你被集體意識干擾了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