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跳脫既有思維,找到新的可能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剛剛看到一本有趣的書,這本書叫《破圈》,作者談到一個人的慣性行為分成三類:基於情緒的情緒體,基於經驗的記憶體,基於核心價值觀的信念體

情緒,如果你容易受到一些外在因素而有難以抑制的情緒,你在做決定時,很容易就順著情緒走。舉例來說,你特別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當看到非正面評價時,就會著急,就會想要證明自己不是那樣,想要反駁別人的論點。這時你做的事,其實是順著情緒而發生,不見得是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經驗,這輩子活到現在,不論是 10 多年或者 50 多年,我們總有非常多的人生經驗可供參考。經驗可以讓我們輕易解決已知問題,但有時經驗也會成為自我的包袱。因為每個人的經驗都是有限的,但世界的可能性則是無窮的,人很容易依循過往經驗做決定,因為那通常是低風險的。但如果不跳脫過去經驗,新的可能性就不會發生。我們人生只能一直重複,而沒有機會變得更好。

信仰,這就是所謂的核心價值觀,有些事不會有標準答案,甚至不見得是利益最大的。但因為「我相信」,所以我去做,因為符合我的信仰,所以我心安理得。舉個例子來說,在工作中,我認為員工的發展很重要,所以跟員工討論職涯發展時,我不會只侷限在公司內,而是會幫他想想外部的機會。因為這是我的信仰,這些信仰會驅使我做出晚上睡得著覺的決定。

改變過去的思維習慣經常是困難的,因為人的思維習慣經常受到三個不同層面的因素影響。

還記得上次在老宅跟 Yuki / Manny 聊天時,我們就有提到類似的東西,我們回想過往的職涯,覺得有些早年對職場的觀念,現在想想其實可能都是有問題的。

追求卓越、好還要更好、勤奮努力是種美德,剛出社會時,缺乏經驗,所以我們對職場的認知,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老闆、主管,或者當時的社會氛圍。一旦認知被形塑了,自己或他人的經驗也確實都是如此,這些觀念就會根深蒂固在我們腦海裡,久而久之就成了扎實的記憶體,不會對此有任何懷疑。

這陣子我嘗試在質疑過往的許多經驗,包含經營、管理、工作方法、人際關係,我發現我的許多行為慣性,其實都是源自於經驗,因為我過去這樣做很有效,我就認為這應該是解決某個問題「唯一路徑」。只因為過去每次我這麼做,得到的結果都是好的。

但其實我個人的經驗很狹隘,我所經歷的可能也只是數十億種可能性裡面的數百種。我以為的最佳實務,可能也只是我從這數百種裡面挑選出來最好的那一個,但還有數十億種可能性,因為我經驗跟思維的侷限而被我忽略,其中可能就有比我過往認知更好的解法。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從前陣子開始調整自己面對一些事情的習慣。

當時有人問我做這些調整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其實我也不是遭遇到什麼挫折或問題,只是想說做點跟過去不一樣的事,尤其做過往不會做的決定,看看人生會有什麼改變。

我當時做的事情如下。

第一,多多回應 FB 大家的留言。

以前我比較不回應大家的留言,就算回覆也都回的很短,最近想說試試回長一點,看能不能跟大家有多些交流。一個禮拜實驗的體感,交流的次數很明顯的增加,覺得挺不錯的。

第二,多跟別人閒聊。

我本來就是一個比較內向跟不愛主動找人攀談的人,別人找我聊也通常是別人起話題我來搭。但我最近跟沒見過面的商務對象聊,或者跟雞蛋糕店的老闆都能聊。昨天去中部聚會時也跟大家聊了一些有的沒的話題,這都是我過去比較不會有的行為,但我感覺沒以前那麼耗能。

第三,硬知識的分享減少,軟的部分增加。

以我過去的習慣,我分享的內容可能硬知識會佔 80%,軟性的比例大概只有 20%。那天聽 Yuki 提到我應該多一點軟性的部分,然後我自己也檢討過去演講時可能太強調硬知識,但軟性的部分我明明也挺多能分享的。

所以我試著將分享的內容,軟性的比例逐步提高,很可能會到 40-50%,然後下次演講我也想調整一下,把故事的比例提高到最少一半,硬知識可以講,但比例就剩下 50% 左右。

第四,開始投資關係。

之前我其實是個不太維繫關係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靠著見面一起吃飯來維繫。但我最近試著將一些好東西分享給其他人,有可能是吃的,有可能是書,也有可能是一的旅遊行程,或者其他我覺得對方可能感興趣的事物。

我覺得自己做起來並不會不自然,還算蠻輕鬆愉快的。

第五,跟一些值得學習的人互動。

身邊很多人都很厲害,很值得學習,但以前我就是看,然後學,可並不會主動想跟這些人互動,甚至會自認為跟對方是屬於不同圈子的人,但最近我會試著跟值得學習的人互動,不見得想要獲得什麼,只是覺得,既然都跟對方學習了,是不是有機會也能多些交流。

第六,花時間理解 AI 的衝擊。

AI 的資料我這幾個月都有在看,看我這禮拜主要著重在科學層面的應用,因為我認為科學是構成世界的基礎領域,理解 AI 對科學的影響有多大,就意味著理解 AI 現階段的邊界到底在哪。這對我思考各種問題都會有幫助。

所以我花了時間看了好多篇文獻,早上那篇我看 + 摘要,足足花了我兩個多小時的時間,但我是真的挺有收穫的。

第七,重新理解一些事情。

前面六項改變,其實給了我一些啟發,加上這兩天在探討年輕一代的行為,我覺得自己過往在思考一些事情真的太狹隘了。也得承認自己是真的完全不理解年輕一代,我需要多花點時間去理解他們的想法,才知道我們這一輩,到底把社會弄成什麼樣子。

我們不能一邊抱怨前一代人給我們留下不怎麼樣的台灣,但在這一代,我們又做了什麼來讓下一代變得更好。我們不該是一邊抱怨上一代,還一邊抱怨下一代。


以前不會特別投資關係,但現在覺得這很重要,應該花時間,
以前不會特別找人聊天,但最近也開始想多聊一點,
以前覺得有些難的問題自己解決就好,現在則想多聽聽別人意見。

人這輩子怎麼過或許是被一次又一次的選擇給決定,而選擇的背後經常是基於思維習慣,而思維習慣的背後,又與情緒、經驗、信念有關。

情緒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與練習,變得更加穩定,
經驗可以透過覆盤與回到源頭思考,讓經驗成為養份而非限制,
信念則是經常問自己,什麼對自己才是重要的,找出根源。

avatar-img
15會員
10內容數
這是 Gipi 的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ip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們習慣忙碌的工作與生活,總會忘記適時的停下腳步,讓自己休息一陣子。所謂的休息,並不是週末休息兩天這麼簡單,而是讓自己可以從當前的生活與工作中抽離一段時間,讓自己用另一種節奏與心態來過生活。 過去 10 多年,我每年會給自己兩段完全放空的時間,這段時間我稱之為休耕期。休耕期的概念是源自於土地
我從 2015 年開始在投入在線教育產業,從英文這的垂直領域的類目開始做起,2017 年開始擔任台灣幾家學習平台的顧問,接著在 2019 年創立商業思維學院,這 6 年多的時間,我一直都在線上教育這個產業中活動,自己做產品,自己做內容,自己運營,也研究一些新的趨勢與技術。 在不同公司,不同階段
維珍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 「我希望人們會相信一個遲來,留有餘地的答覆,而非一個立即,油腔滑調的答案。」 維珍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自認不是一個思緒反應敏捷的人,很多事情在當下無法立即給出答案,總要再三思考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當我們習慣忙碌的工作與生活,總會忘記適時的停下腳步,讓自己休息一陣子。所謂的休息,並不是週末休息兩天這麼簡單,而是讓自己可以從當前的生活與工作中抽離一段時間,讓自己用另一種節奏與心態來過生活。 過去 10 多年,我每年會給自己兩段完全放空的時間,這段時間我稱之為休耕期。休耕期的概念是源自於土地
我從 2015 年開始在投入在線教育產業,從英文這的垂直領域的類目開始做起,2017 年開始擔任台灣幾家學習平台的顧問,接著在 2019 年創立商業思維學院,這 6 年多的時間,我一直都在線上教育這個產業中活動,自己做產品,自己做內容,自己運營,也研究一些新的趨勢與技術。 在不同公司,不同階段
維珍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 「我希望人們會相信一個遲來,留有餘地的答覆,而非一個立即,油腔滑調的答案。」 維珍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自認不是一個思緒反應敏捷的人,很多事情在當下無法立即給出答案,總要再三思考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當你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就可以決定事情會怎麼發展,以終為始的理念執行人生目標,「Be-Do-Have」常保初心,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要的人。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實際的行動力和控制力,有充分的認知,就能設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目標與計劃。這本書比較不像手把手教你操作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陪你整理心態、訓練思維的指南書。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是生涯諮詢師,他輔導個案時,發現個案心裡常常有一堵看不見的牆,把自我局限在很小的地方,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思維裡的牆全部拆掉,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有的時候,所謂的限制就是限制本身而已,如果你願意的話,總是可以掌控些什麼東西。誰沒有痛苦,誰沒有糾結呢?你可以在被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解憂圖書館02】:我這無厘頭的人生 【閲讀處方】:《破框思考術》——找到你獨一無二的天賦才能 【作者:逸菁】 你曾經也覺得自己很奇怪嗎?腦袋裏充滿著好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做事的時候也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想法,總是喜歡嘗試一些創新/破格的方法。身邊的人都不理解你爲什麽不按照規矩、邏輯來做事,但你知道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出了一本跟冥想,吸引力法則有關的書, 喜歡的話可以參考參考一下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98926
Thumbnail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偶然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工作,其實是需要動機的,如果讓工作變得有熱情、有意義。其實是讓我們很值得去思考的。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當你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就可以決定事情會怎麼發展,以終為始的理念執行人生目標,「Be-Do-Have」常保初心,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要的人。
Thumbnail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實際的行動力和控制力,有充分的認知,就能設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目標與計劃。這本書比較不像手把手教你操作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陪你整理心態、訓練思維的指南書。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是生涯諮詢師,他輔導個案時,發現個案心裡常常有一堵看不見的牆,把自我局限在很小的地方,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思維裡的牆全部拆掉,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有的時候,所謂的限制就是限制本身而已,如果你願意的話,總是可以掌控些什麼東西。誰沒有痛苦,誰沒有糾結呢?你可以在被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解憂圖書館02】:我這無厘頭的人生 【閲讀處方】:《破框思考術》——找到你獨一無二的天賦才能 【作者:逸菁】 你曾經也覺得自己很奇怪嗎?腦袋裏充滿著好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做事的時候也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想法,總是喜歡嘗試一些創新/破格的方法。身邊的人都不理解你爲什麽不按照規矩、邏輯來做事,但你知道
Thumbnail
最近喜歡上認知行為相關書籍,分享書籍的IG中提到這本書把認知行為的內容架構有系統的介紹。這本帶有情緒索的書名,提供了什麼改變人行為的觀點呢?文章中討論了確認目前問題狀況訂定目標、人跟著情緒行動、社會規範跟群體環境影響等觀點。
Thumbnail
出了一本跟冥想,吸引力法則有關的書, 喜歡的話可以參考參考一下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98926
Thumbnail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偶然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工作,其實是需要動機的,如果讓工作變得有熱情、有意義。其實是讓我們很值得去思考的。